熊金碧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長期以來,我們鄉村學校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寫作文非常頭疼,語言干癟,缺乏真情實感,假話、空話連篇。那么,農村學校的教師應該如何進行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下面,我結合自身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走進生活,就地取材,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
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青山綿延、梯田層疊、溪流垂澗、藍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煙等自然景觀是最熟悉不過的了,這些獨特的自然風光,加上農村豐富的農家生活、風土人情,為他們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那為什么學生還是無處落筆呢?正如古詩所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要讓學生的寫作素材如溪流潺潺地流個不停,我們在教學中就要盡可能地開展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在廣闊天地中去體驗,唯有這樣的情感體驗,才能積累有效的材料,寫作時,才會有話可說。
二、引導學生自主認識并觀察身邊富于鄉土特色的資源
在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對鄉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觀察,讓學生用一種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家鄉的田壟、菜畦、耕牛、野花、炊煙、竹林等景物和現象,并要求記錄下當時的情感體驗。如,觀察豌豆時,要求記下豌豆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再如,觀察蠶化蝶的過程,要求每人養幾條蠶,要求記錄蠶兒入眠、蛻皮、吐絲到結繭的全過程,從而讓學生帶著自豪的激情去寫作,這樣,學生的作文便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三、開展活動,親身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素材
廣闊的天地是農村孩子們的樂園,也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寫作素材。教師應結合農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寫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現學生個性。如,開展對家鄉本土文化的了解活動,通過學生自己的見聞,對本地的民風民俗、民間故事、名勝古跡及本土歷代名人名士的事跡等有所了解。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又可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學生寫作時,就可做到有話可說了。
四、尊重孩子的獨特感受,還興趣一片藍天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多彩。”作文是學生個體運用內部語言進行“自我、真我和本我”之間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一個極富個性的表達和獨創的過程。孩子的天空是純真而青澀的,看問題的角度有時甚至是不合常理、光怪陸離的。如,“陽光”可以是溫暖的、可以是熱烈的、可以是刺眼的、可以是公平的、也可以是活潑的……教師應該尊重孩子,保護他們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鑿開生活的“泉眼”,才能真正做到“有話說”。
五、鼓勵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多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是學生汲取人類思想精華,提高思想認識的有效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校利用綜合樓一樓空置的場地,改建成能滿足200人閱讀需要的閱覽大廳,為學校開展讀書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通過學生寫讀書心得、讀書筆記和讀書交流會等形式,使學生的寫作素材得到了積累,作文寫作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學生的作品不僅在我校的校刊《碧水江潭》上發表,而且在省內外和國家級的寫作大賽上也頻頻獲獎。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方法還有很多,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積累、消化寫作材料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寫作材料才能得以很好的積累,得以很好的消化,寫作時才能做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作者單位 貴州省盤縣斷江鎮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