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琴
在教學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清秀,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另外一類學生卻常被我們忽視,那就是由于種種原因,說話木訥,不善于與人溝通的學生。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只是看你如何走進他們,去了解他們,使他們能敞開心扉說出他們的精彩。
一、打開心結,走出困擾
這類學生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而這些往事往往會成為學生閉口的原因。諸如父母問題、和同學的矛盾,對老師的排斥等。只有了解了事情的原因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走出來。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去接近學生。由于我教的是語文學科與學生接觸較多,交流機會也多,針對我帶的這樣一個學生,我在小組劃分中先給了他一個“書記員”的角色,主要記錄小組內同學提出的問題,討論的結果等,每節課后都向我單獨匯報。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是簡單的交流,幾周后,慢慢的這個同學也與我有一些簡單的交流。我知道學生已經開始信任我了,這是很重要的。他愿意接受你的幫助,你才可能走近他,去了解他最終打開他的心結,使學生走出不愿表達的困擾。
二、樹立自信,我也能行
不敢開口說話的學生,往往沒有自信。認為自己說不好做不好,低人一頭。讓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也需要很長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對于我教的一位這樣的學生,我采取了這樣的辦法。在每節課上,我都會有有意識地提問他所在的那一列,或這一組的學生。在問到他時,我也會專門挑一些簡單的、便于回答的問題。但這也需要時間,因為當我第一次提問他的時候,學生就告訴我,這位學生從來不說話。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同學們都在等,我也耐心地等,給他鼓勵的眼神,終于,他面紅耳赤地說出一個字:“對。”我馬上帶頭給他鼓掌。我知道這是好的開頭,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只不過等待的時間越來越短,他的表現也越來越好了。
三、持之以恒,行之有效
有人說,師者如父母。對于這些心理有障礙的學生,師亦如醫者,應不斷對他們出現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把學生的困難、問題和經驗當做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同時給學生足夠的自尊、自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各有特長。對這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更加重要的是,先給他們足夠的關愛,讓愛的種子在他們心里發芽,使他們走出自我束縛的空間,與正常的學生一起享受學習的樂趣,迸發青春的激情。
(作者單位 山西省沁源縣太岳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