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兵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我們的教育也在發生相應的改革。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須高度重視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交際能力是學生踏入社會以后必須掌握和提升的一項生存技能,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對學生加強鍛煉,不斷提升他們的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極不利于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本文就結合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展開對初中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探討。
一、轉變教育理念,正確認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我們常常看到,老師過多地注重學生書本知識的掌握和作文寫作以及考試成績的提升,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并不太關心,學生課上不敢說話,即使說,要么口齒不清、說不明白;要么表達無條理,不能準確、簡明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更有甚者言語失禮,舉止不分場合,引起他人不愉快等。從長遠來看,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轉變以往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對于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本身就處于社會交際之中,在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處理自身的人際關系,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困難。筆者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心理自卑自閉的原因,就是因為不善于與他人交流溝通,越是不善于與他人交流溝通,就越是加劇內心的自卑自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老師應該看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從中學生的語文課堂中開始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營造課堂和諧氛圍,多給學生創造口語交際能力鍛煉的機會
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在交流溝通的具體情境下產生語言,在一定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出語言的材料,促使了語言的發展。教育者可以多創造機會營造交流溝通的環境,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可以通過老師在日常課堂中不斷地鍛煉出來的,因此,老師應該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創造口語交際能力鍛煉的機會,多鼓勵學生說話。在每天的語文課前,我總是提前進入教室,走進學生中間,面帶笑容,以等待有問候性的話語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摸摸他的腦袋,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天氣冷暖、個人愛好、家庭情況、衣食住行任何一個細小的話題都可以成為我與孩子們談論的內容。與學生隨和的行為很快就消除了一般師生之間的隔閡,孩子們都愿意與我交流,就是在我故意與他們爭辯時,他們也都能大大方方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到了課內,由于一堂課時間有限,我不可能與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交流的機會,于是我就讓他們小組內相互交流,組內交流結束后,可以讓學生代表到其他小組客串。于是,沉默的課堂便在這一刻變得熱烈而融洽,孩子們也在交流中不自覺地進行著口語交際。因此,我們老師應該給學生營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它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并創造契機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及時表揚和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就更加容易與老師展開溝通。
三、革新中學語文教學方式,發揮中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
葉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傳統古板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然而想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需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去鍛煉,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培養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為主,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還不能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應該及時革新教學模式,可采用“話題情境法”“探究討論法”“評價激勵法”,并通過分組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小組活動中,不斷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四、擴大中學生的閱讀量,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
當然,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不僅僅局限于老師的課堂教學,足夠的閱讀量是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升的必要保障,為了讓學生出口成章,需要在課下積累足夠的閱讀量。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學生的口語表達就會受到限制,不利于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閱讀,在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陶冶自己情操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形成大量的語言詞匯,而語言詞匯又恰恰是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必要素材。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師還應該注重學生閱讀量的拓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訓練是一門全新的課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都需要與社會接觸,與社會中的人打交道,因此,交際能力的提升是每位中學生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初級中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