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平臺上,銷售模式正在不斷創新,預售式的銷售方式目前已經越來越流行。
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對農產品銷售的研究,始于2012年。雖然他們開始研究的時間較晚,但成效顯著。借助于電商平臺,從大數據上看農產品的發展趨勢,十分有意思。
從2011年開始,有大規模的消費者到電商平臺上購買農產品,隨著這幾年的發展,農產品在線銷售的品類也越來越多。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高級專家張瑞東就通過對整個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上的數據梳理,分析了農產品“難賣”這一問題。
流通體系之弊
張瑞東拋出了一個問題:蘋果從最初的6毛錢一斤,經過層層的周轉后,怎樣變成了5塊錢一斤?從果農到批發市場,之后到超市,再到消費者手中,蘋果進行了一步一步加價的過程,這個背后我們其實看到的是農產品流通模式存在的問題,包括整個農產品流通中基本設施的缺乏。
張瑞東進一步解釋說,這可能是源于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跟當下的服務支撐體系的矛盾。他大膽假設:是不是農產品特殊的屬性跟新中國成立六十幾年以來建設起的完善的工業品為主導這樣一個流通體系,這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我們以前遇到買難賣難,都是希望改造前者,改造農產品的屬性,傾向更大規模的生產,更標準化的生產,更加品牌化,改造這些的目的,實際上是讓它適應工業化的流通體系。那么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路?在這個新興經濟的時代,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新屬性,來跟農產品這樣一個體系相適應呢?
這幾年在電商平臺上,我們觀察到一點,就是一些標準化的大宗的農產品,其實已經很少發生買難賣難,是什么原因?張瑞東認為,因為它們已經和我們既有的傳統工業化的流通體系非常匹配。更多的買難賣難可能發生在一些個性化的或者生鮮類的產品上,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幾年隨著電商的發展,這些非標準化的產品跟電子商務這樣一個流通體系,產生了契合性。
張瑞東提到,從2012年開始,有一個新的群體在崛起。在網上賣農產品的,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網商,相反的,他們可能本身在城市里生活,或是在城市里打工,但由于看到農產品電商這個比較大的趨勢,他們都回流到農村,開始投身到農產品電商的大潮。
電商新突破
在電商平臺上,銷售模式正在不斷創新,預售式的銷售方式目前已經越來越流行。2012年,淘寶平臺做了預售的嘗試:新疆館預售庫爾勒香梨。在梨成熟一個月之前,在平臺上進行銷售,之后根據訂單量進行收購、銷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賣家和生產者來講,能夠提早得到信息,會有效減少庫存,降低耗損成本。對消費者來講,也能在第一時間吃到新鮮的農產品。
發展到現在,預售的模式已經越來越常態化。目前,國外的一些海鮮也都開始在電商平臺上預售。
在電商平臺售賣農產品和生鮮類產品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消費者“吐槽”也同樣是一項技術活兒。例如,浙江遂昌電商在網上賣提子時,消費者評價中的差評很多,有的投訴不甜,有的投訴提子運到時就散掉了。于是,電商就在消費者購買之前,把所有的產品標準形成了一個公式,包括果粒的大小,一串提子有多重等等列出來。消費者收到貨之后,再按照這個準來對比,由于有一個嚴格的標準,整個物流過程就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摩擦逐漸就減少了。
但亮點之后也滿是挑戰,這包括電子商務的運營能力亟待提升,電商人才短缺,冷鏈運輸量瓶頸等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