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浣月
摘要:芭蕾舞劇音樂《卡門組曲》(又稱“敲擊卡門”)是俄羅斯當代著名作曲家謝德林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卡門”為素材的一部改編之作,以其獨特的打擊樂而聞名于世。本文主要對謝德林《卡門組曲》(以下稱“《'敲擊卡門'組曲》”的配器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謝德林 敲擊卡門組曲 配器 分析
羅·克·謝德林(Shchedrin,Rodion Konstantinovich,1932—)是俄羅斯當代杰出音樂家的代表。他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中年時就已經有了大量的作品。作品涉及鋼琴曲、交響音詩、協奏曲、歌劇、芭蕾舞劇等。《“敲擊卡門”組曲》創作于1967年,當時謝德林受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的委約,創作一部以“卡門”為題材的獨幕芭蕾舞音樂。這使作曲家感到十分為難,因為法國作曲家比才1875年創作的歌劇《卡門》已經廣為流傳,成為深受聽眾們喜愛的名作,他想不到比原作更好的素材,于是索性使用原來的旋律,加進了大量的打擊樂器,把《卡門第一、第二管弦樂組曲》進行重新編排,形成一部新的《卡門組曲》,這就是《“敲擊卡門”組曲》。這部作品是作曲家的第二部芭蕾舞劇音樂作品,后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敲擊卡門”組曲》共分為十三首,分別為《序曲》、《舞蹈》、《第一幕間曲》、《換崗》、《卡門進場和哈巴涅拉舞曲》、《情景》、《第二幕間曲》、《波萊羅舞曲》、《斗牛士與卡門》、《斗牛士之歌》、《慢板》、《吉普賽命相家》、《終曲》。
本文試從樂隊編制、樂器使用等方面入手,對該作品進行總譜分析與配器特色的探討。
一、樂隊編制以及樂器使用的特點
《卡門第一、第二管弦樂組曲》采用的是傳統的雙管編制,而謝德林在《“敲擊卡門”組曲》中運用了四個打擊樂器和一支龐大的弦樂隊。打擊樂器分為四組,里面有木琴、顫音琴、響板、牛鈴、崩歌鼓、排鐘、鈴鼓(高音、中音)、刮葫、小鼓、木魚、響木、三角鐵等等。弦樂隊也是非常規編制,18把小提琴演奏I聲部、16把小提琴演奏II聲部,14把中提琴、12把大提琴、10把低音提琴。
兩部作品共同采用的樂器有弦樂組、打擊樂組定音鼓、三角鐵、鈸和小軍鼓。《“敲擊卡門”組曲》為了突出舞蹈性的需要,沒有銅管組,但加大了弦樂組和打擊樂組的比重。《“敲擊卡門”組曲》突出的特點:
(一)特色打擊樂器的使用
早在古代就被歐洲的舞蹈家們所喜愛的鈴鼓,是意大利、西班牙的民間樂器。這部作品中,《序曲》里面最后兩個小節、《舞蹈》、《第一幕間曲》、《換崗》、《情景》、《波萊羅舞曲》、《斗牛士之歌》、《慢板》、《終曲》均有大量的地方使用了鈴鼓來配合樂隊渲染氣氛。
沙錘(Maraca(s))、刮葫(Guiro)、崩歌鼓(Bongos)是古巴的主要使用樂器。沙錘,又稱沙球,發音清脆而略帶沙沙聲,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風格的舞曲。這部作品的《舞蹈》的前奏中,沙球給音樂增添了一種獨特的色彩。刮葫是我們常用于演奏拉美音樂,聲音獨特,是演奏哥倫比亞坎比亞(Cumbia)音樂的重要樂器。《波萊羅舞曲》的前奏中刮葫和鈴鼓齊奏,音響效果獨特。崩歌鼓,是以兩個不同大小的單皮鼓以鐵片或木接駁在一起為一組的一種鼓,通過調節螺絲帽調節鼓皮的松緊來決定音高。在《情景》中刮葫和崩歌鼓交替使用,音色對比鮮明,給聽眾帶來新鮮感。這三種古巴樂器的使用,除了給音樂增添色彩以外,或許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作曲家受古巴芭蕾舞團委約而作的,需要適當增加古巴的音樂元素,以增進古巴人民的認同感以便更好地接受。
流傳于西班牙民間的打擊樂器響板(Castanets),敲擊時發出堅硬的噠噠聲,清脆又活潑,富有特色。這部作品大量地使用了響板,例如《舞蹈》里面采用響板代替了原作中的《士兵換崗》里面的小鼓,音色富有個性,也正好與歡快熱情的舞蹈相吻合。還有《卡門進場和哈巴涅拉舞曲》中“哈巴涅拉舞曲”部分,響板和大提琴一起奏出哈巴涅拉舞曲的節奏,既給大提琴加強了節奏點,又給音樂增添了不少色彩。還有木魚也給音樂增添了不少色彩,如《舞蹈》的第5部分。另外牛鈴在《換崗》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二)裝飾性色彩樂器的使用
謝德林在這部作品中主要運用了三種色彩性樂器:鐘琴、木琴、顫音琴,采用這些樂器演奏旋律不僅與弦樂音色形成了對比,給音樂增添了豐富的色彩;而且由于具有打擊樂器音色的彈性,因而也給音樂增添了節奏感,增加了音樂的舞蹈性。
鐘琴是一種具有金屬光澤的樂器,發音溫柔,具有一種晶瑩剔透的獨特色彩,作曲家在這部作品的《序曲》采用鐘琴獨奏主題表現了主人公——天真無邪的士兵唐.霍塞。另外在《吉普賽命相家》的106部分使用鐘琴演奏下行減七和弦及半音下行模仿命運敲響的鐘聲。
木琴音色與鐘琴完全不同,發音堅硬有力,節奏短促。在這部作品當中,作曲家在一些段落或片段采用木琴演奏主旋律,如《第一幕間曲》、《換崗》中47-49小節等。另外,在總譜《卡門進場與哈巴涅拉舞曲》里面的37部分,木琴作為伴奏樂器演奏柱式和弦,為音樂增添了一種獨特的色彩。
附有踏板,可演奏延長音的顫音琴出現在作品的不少片段,例如《卡門進場與哈巴涅拉舞曲》里面的37部分。《情景》中59、60、61、62、63、64、65、65部分演奏對位旋律,《第二幕間曲》的70部分顫音琴演奏背景長音。效果新奇獨特,令聽眾充滿新鮮感。
(三)弦樂特殊演奏法的使用
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弦樂特殊演奏法,增加了音色的對比,給音樂增添色彩。
泛音是弦樂器中一種獨特的演奏法,音響優美奇特,音色晶瑩透亮。《舞蹈》第10和19部分在高音區使用了泛音演奏,既減輕了演奏技術難度,又帶來了一些音色上的變化,使音樂色彩變得豐富。《第一幕間曲》大提琴撥弦在拍點上演奏泛音,和小提琴II的撥弦音色形成對比,給音樂多增添一道色彩。《斗牛士與卡門》的最后一個小節,使用泛音演奏一串琶音,造成一種獨特的音響效果。endprint
弓桿擊奏是用弓背擊弦的奏法,發音象木頭的敲擊聲,音響干枯,音量很小,但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這部作品中的《序曲》在表現卡門的“哈巴涅拉舞曲”材料里用了這種演奏法,以表現卡門的獨特的個性。《第一幕間曲》的中提琴使用這種奏法演奏連續的八分音符,使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
撥奏是用手指撥弦,發音具有彈性,節奏鮮明,音響短促。作曲家在這部作品大量運用撥弦奏法來表現舞蹈的動感。如《序曲》中的“哈巴涅拉舞蹈”材料,《舞蹈》中活潑輕快的三拍子節奏,《情景》以全體的弦樂撥奏演奏輕松風趣的旋律。《第二幕間曲》用弦樂撥奏代替了原作中豎琴演奏分解和弦,效果獨具個性。《斗牛士之歌》里面撥奏在每個拍點上演奏柱式和弦,充滿彈性,也和音樂中較弱的力度相對應。另外這部作品中還出現了左手撥弦。
滑奏是從一個音快速向上或向下滑到另一個音,求得一種向上或向下滑音的色彩。這部作品中使用滑音奏法的(有《舞蹈》第10和19部分的中提琴、《情景》61部分的前一小節的小提琴I,《波萊羅舞曲》中74部分的第2、第4小節的小提琴I等等,令聽眾增添了不少新鮮感。
除了上述弦樂特殊演奏法之外,這部作品在弦樂組還運用了大量的分聲部演奏、以及顫音、震音,雙音、和弦、指定弦演奏等技術,在這里不一一舉例。
作曲家運用以上眾多的打擊樂器、以及多種樂器的特殊演奏法,使音樂更富有層次感,音響更豐富。反映了作曲家配器功底的深厚,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曲家不拘一格、靈動活潑的鮮明個性。
二、配器特色
(一)樂隊全奏音響渾厚又不失其舞蹈性
《舞蹈》采用了原作中的《士兵換崗》(見譜例2-1)。8個小節的前奏兩者都是采用樂隊全奏形式。原作采用的是傳統的管弦樂隊編制,木管組采用順置法、四支圓號采用包圍法、銅管組樂器采用順置法、弦樂組小提琴I和小提琴II采用疊置法排列;定音鼓在加強低音,小軍鼓和三角鐵做同節奏型演奏,音響宏偉輝煌。而新作只有弦樂組和四個打擊樂器組,弦樂組在演奏旋律上起了重要作用,龐大的弦樂隊各個聲部以雙音、和弦演奏填充內聲部,音響渾厚且聲部清晰;四組打擊樂器分別為響板、鈴鼓、沙錘、鈸和鑼鼓加上定音鼓分別以fff的力度奏出,氣勢磅礴。由于響板、鈴鼓發音短促,節奏鮮明,因而給弦樂和定音鼓增加了節奏點,使音樂渾厚大氣又不偏離其主題所需要的輕巧。
[譜例2-1]
《斗牛士之歌》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原作前奏使用弦樂組與木管組全奏演奏旋律,銅管組演奏和聲。而新作的這一片段采用弦樂組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節打擊樂器高音、中音鈴鼓以持續音的形式為音樂推出漸強,隨后弦樂組大提琴分成兩個聲部、和低音提琴一起奏出低音與和聲,鈸和大鼓在每小節的第一拍出現。由于弦樂組每個聲部的樂器數量多,加上弦樂器的力度張力較大的特點,還有打擊樂器鈸、大鼓和定音鼓演奏以很強的力度奏出,故新作的這一片段的音響氣勢足可以與原作相媲美。且由于有打擊樂器鈴鼓襯托,故音樂也完全具備作品所需要的舞蹈性。(見譜例2-2)
[譜例2-2]
(二)樂曲中音色的對比
《卡門進場與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小提琴I指定D弦演奏,并且每句的第一個音d都采用泛音演奏,具有特殊色彩。這段在原作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的兩段相同的材料通過弦樂和弦樂疊加木管的音色作為對比,而謝德林在這段音樂里面運用了弦樂組和顫音琴音色作為對比,使音樂更加生動,也使卡門的形象充滿神秘感。
(三)與原作中相似音色的樂器替換
由于樂隊編制的不同,作曲家必須在作品中改變原作中所采用的樂器,采用新編制里面包含的樂器演奏。
《舞蹈》用響板代替《士兵換崗》中的小鼓,是本曲目的一個特色,響板令音樂充滿著異國風情,且與音樂主題相對應。
《換崗》采用了原作中的《幕間曲》。謝德林運用了中提琴的獨奏取代了《幕間曲》中的兩支同時演奏的雙簧管,并把原來的四二拍子改成了四三拍,令音樂更充滿動感。28部分出現了一個對比性的副旋律,《卡門第一、第二管弦樂組曲》中的《幕間曲》采用木管組單簧管演奏主旋律,兩支大管輪流演奏副旋律作對比;而《換崗》采用小提琴正常拉奏I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撥弦演奏副旋律,兩種奏法產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對比更加鮮明。
《第二幕間曲》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謝德林把原作中的豎琴用弦樂撥奏代替。既保留了豎琴這種彈撥樂器的音色清澈透明又充滿彈性的特點,又使聽眾耳目一新。主題旋律由小提琴I演奏主旋律,由中提琴聲部作卡農,取代了原作的長笛和單簧管,與原作同樣具有很強的歌唱性,更是多了一份細膩深沉。
三、結語
謝德林在這部作品當中,以精湛的作曲技藝,把弦樂隊和管弦樂隊的打擊樂、拉丁美洲民間樂器、用于西班牙的歌舞樂器(響板等)以及古巴樂器(沙錘和刮葫)等高超地揉和融合在一起,大膽地運用到了芭蕾舞音樂中,打破了音樂的地域界限和音樂的種類界限。《敲擊卡門組曲》樂隊編制龐大,運用的樂器種類繁多,特色樂器多、特色演奏方法多,但是大師做到了繁而不亂,將樂曲做得旋律清晰,層次分明,音色豐滿,動如行云流水,絕無龐雜混亂之弊。通過各種打擊樂和弦樂各種演奏法上的音色對比,豐滿鮮明地塑造了美麗又風情萬種的卡門的形象,更以火辣濃烈的音響效果傾倒了全世界的樂迷,眾望所歸地成為當今眾多音響發燒友的音響試音曲目,創造了音樂作品改編史上的奇跡。
參考文獻:
[1]謝德林.《卡門組曲》管弦樂總譜(含CD音像資料)[DB/OL],百度,2014.
[2]謝珊.羅.克.謝德林及其創作道路[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6.
[3]邵曉勇.俄羅斯民間文化的現當代詮釋者——俄羅斯作曲家謝德林[J].人民音樂,2009,(10).
[4]施詠康.管弦樂隊樂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5]牟洪.管弦樂隊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7]趙國雄.謝德林和《卡門打擊樂》[J].視聽技術,1997,(02).endprint
弓桿擊奏是用弓背擊弦的奏法,發音象木頭的敲擊聲,音響干枯,音量很小,但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這部作品中的《序曲》在表現卡門的“哈巴涅拉舞曲”材料里用了這種演奏法,以表現卡門的獨特的個性。《第一幕間曲》的中提琴使用這種奏法演奏連續的八分音符,使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
撥奏是用手指撥弦,發音具有彈性,節奏鮮明,音響短促。作曲家在這部作品大量運用撥弦奏法來表現舞蹈的動感。如《序曲》中的“哈巴涅拉舞蹈”材料,《舞蹈》中活潑輕快的三拍子節奏,《情景》以全體的弦樂撥奏演奏輕松風趣的旋律。《第二幕間曲》用弦樂撥奏代替了原作中豎琴演奏分解和弦,效果獨具個性。《斗牛士之歌》里面撥奏在每個拍點上演奏柱式和弦,充滿彈性,也和音樂中較弱的力度相對應。另外這部作品中還出現了左手撥弦。
滑奏是從一個音快速向上或向下滑到另一個音,求得一種向上或向下滑音的色彩。這部作品中使用滑音奏法的(有《舞蹈》第10和19部分的中提琴、《情景》61部分的前一小節的小提琴I,《波萊羅舞曲》中74部分的第2、第4小節的小提琴I等等,令聽眾增添了不少新鮮感。
除了上述弦樂特殊演奏法之外,這部作品在弦樂組還運用了大量的分聲部演奏、以及顫音、震音,雙音、和弦、指定弦演奏等技術,在這里不一一舉例。
作曲家運用以上眾多的打擊樂器、以及多種樂器的特殊演奏法,使音樂更富有層次感,音響更豐富。反映了作曲家配器功底的深厚,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曲家不拘一格、靈動活潑的鮮明個性。
二、配器特色
(一)樂隊全奏音響渾厚又不失其舞蹈性
《舞蹈》采用了原作中的《士兵換崗》(見譜例2-1)。8個小節的前奏兩者都是采用樂隊全奏形式。原作采用的是傳統的管弦樂隊編制,木管組采用順置法、四支圓號采用包圍法、銅管組樂器采用順置法、弦樂組小提琴I和小提琴II采用疊置法排列;定音鼓在加強低音,小軍鼓和三角鐵做同節奏型演奏,音響宏偉輝煌。而新作只有弦樂組和四個打擊樂器組,弦樂組在演奏旋律上起了重要作用,龐大的弦樂隊各個聲部以雙音、和弦演奏填充內聲部,音響渾厚且聲部清晰;四組打擊樂器分別為響板、鈴鼓、沙錘、鈸和鑼鼓加上定音鼓分別以fff的力度奏出,氣勢磅礴。由于響板、鈴鼓發音短促,節奏鮮明,因而給弦樂和定音鼓增加了節奏點,使音樂渾厚大氣又不偏離其主題所需要的輕巧。
[譜例2-1]
《斗牛士之歌》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原作前奏使用弦樂組與木管組全奏演奏旋律,銅管組演奏和聲。而新作的這一片段采用弦樂組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節打擊樂器高音、中音鈴鼓以持續音的形式為音樂推出漸強,隨后弦樂組大提琴分成兩個聲部、和低音提琴一起奏出低音與和聲,鈸和大鼓在每小節的第一拍出現。由于弦樂組每個聲部的樂器數量多,加上弦樂器的力度張力較大的特點,還有打擊樂器鈸、大鼓和定音鼓演奏以很強的力度奏出,故新作的這一片段的音響氣勢足可以與原作相媲美。且由于有打擊樂器鈴鼓襯托,故音樂也完全具備作品所需要的舞蹈性。(見譜例2-2)
[譜例2-2]
(二)樂曲中音色的對比
《卡門進場與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小提琴I指定D弦演奏,并且每句的第一個音d都采用泛音演奏,具有特殊色彩。這段在原作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的兩段相同的材料通過弦樂和弦樂疊加木管的音色作為對比,而謝德林在這段音樂里面運用了弦樂組和顫音琴音色作為對比,使音樂更加生動,也使卡門的形象充滿神秘感。
(三)與原作中相似音色的樂器替換
由于樂隊編制的不同,作曲家必須在作品中改變原作中所采用的樂器,采用新編制里面包含的樂器演奏。
《舞蹈》用響板代替《士兵換崗》中的小鼓,是本曲目的一個特色,響板令音樂充滿著異國風情,且與音樂主題相對應。
《換崗》采用了原作中的《幕間曲》。謝德林運用了中提琴的獨奏取代了《幕間曲》中的兩支同時演奏的雙簧管,并把原來的四二拍子改成了四三拍,令音樂更充滿動感。28部分出現了一個對比性的副旋律,《卡門第一、第二管弦樂組曲》中的《幕間曲》采用木管組單簧管演奏主旋律,兩支大管輪流演奏副旋律作對比;而《換崗》采用小提琴正常拉奏I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撥弦演奏副旋律,兩種奏法產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對比更加鮮明。
《第二幕間曲》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謝德林把原作中的豎琴用弦樂撥奏代替。既保留了豎琴這種彈撥樂器的音色清澈透明又充滿彈性的特點,又使聽眾耳目一新。主題旋律由小提琴I演奏主旋律,由中提琴聲部作卡農,取代了原作的長笛和單簧管,與原作同樣具有很強的歌唱性,更是多了一份細膩深沉。
三、結語
謝德林在這部作品當中,以精湛的作曲技藝,把弦樂隊和管弦樂隊的打擊樂、拉丁美洲民間樂器、用于西班牙的歌舞樂器(響板等)以及古巴樂器(沙錘和刮葫)等高超地揉和融合在一起,大膽地運用到了芭蕾舞音樂中,打破了音樂的地域界限和音樂的種類界限。《敲擊卡門組曲》樂隊編制龐大,運用的樂器種類繁多,特色樂器多、特色演奏方法多,但是大師做到了繁而不亂,將樂曲做得旋律清晰,層次分明,音色豐滿,動如行云流水,絕無龐雜混亂之弊。通過各種打擊樂和弦樂各種演奏法上的音色對比,豐滿鮮明地塑造了美麗又風情萬種的卡門的形象,更以火辣濃烈的音響效果傾倒了全世界的樂迷,眾望所歸地成為當今眾多音響發燒友的音響試音曲目,創造了音樂作品改編史上的奇跡。
參考文獻:
[1]謝德林.《卡門組曲》管弦樂總譜(含CD音像資料)[DB/OL],百度,2014.
[2]謝珊.羅.克.謝德林及其創作道路[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6.
[3]邵曉勇.俄羅斯民間文化的現當代詮釋者——俄羅斯作曲家謝德林[J].人民音樂,2009,(10).
[4]施詠康.管弦樂隊樂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5]牟洪.管弦樂隊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7]趙國雄.謝德林和《卡門打擊樂》[J].視聽技術,1997,(02).endprint
弓桿擊奏是用弓背擊弦的奏法,發音象木頭的敲擊聲,音響干枯,音量很小,但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這部作品中的《序曲》在表現卡門的“哈巴涅拉舞曲”材料里用了這種演奏法,以表現卡門的獨特的個性。《第一幕間曲》的中提琴使用這種奏法演奏連續的八分音符,使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
撥奏是用手指撥弦,發音具有彈性,節奏鮮明,音響短促。作曲家在這部作品大量運用撥弦奏法來表現舞蹈的動感。如《序曲》中的“哈巴涅拉舞蹈”材料,《舞蹈》中活潑輕快的三拍子節奏,《情景》以全體的弦樂撥奏演奏輕松風趣的旋律。《第二幕間曲》用弦樂撥奏代替了原作中豎琴演奏分解和弦,效果獨具個性。《斗牛士之歌》里面撥奏在每個拍點上演奏柱式和弦,充滿彈性,也和音樂中較弱的力度相對應。另外這部作品中還出現了左手撥弦。
滑奏是從一個音快速向上或向下滑到另一個音,求得一種向上或向下滑音的色彩。這部作品中使用滑音奏法的(有《舞蹈》第10和19部分的中提琴、《情景》61部分的前一小節的小提琴I,《波萊羅舞曲》中74部分的第2、第4小節的小提琴I等等,令聽眾增添了不少新鮮感。
除了上述弦樂特殊演奏法之外,這部作品在弦樂組還運用了大量的分聲部演奏、以及顫音、震音,雙音、和弦、指定弦演奏等技術,在這里不一一舉例。
作曲家運用以上眾多的打擊樂器、以及多種樂器的特殊演奏法,使音樂更富有層次感,音響更豐富。反映了作曲家配器功底的深厚,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曲家不拘一格、靈動活潑的鮮明個性。
二、配器特色
(一)樂隊全奏音響渾厚又不失其舞蹈性
《舞蹈》采用了原作中的《士兵換崗》(見譜例2-1)。8個小節的前奏兩者都是采用樂隊全奏形式。原作采用的是傳統的管弦樂隊編制,木管組采用順置法、四支圓號采用包圍法、銅管組樂器采用順置法、弦樂組小提琴I和小提琴II采用疊置法排列;定音鼓在加強低音,小軍鼓和三角鐵做同節奏型演奏,音響宏偉輝煌。而新作只有弦樂組和四個打擊樂器組,弦樂組在演奏旋律上起了重要作用,龐大的弦樂隊各個聲部以雙音、和弦演奏填充內聲部,音響渾厚且聲部清晰;四組打擊樂器分別為響板、鈴鼓、沙錘、鈸和鑼鼓加上定音鼓分別以fff的力度奏出,氣勢磅礴。由于響板、鈴鼓發音短促,節奏鮮明,因而給弦樂和定音鼓增加了節奏點,使音樂渾厚大氣又不偏離其主題所需要的輕巧。
[譜例2-1]
《斗牛士之歌》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原作前奏使用弦樂組與木管組全奏演奏旋律,銅管組演奏和聲。而新作的這一片段采用弦樂組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節打擊樂器高音、中音鈴鼓以持續音的形式為音樂推出漸強,隨后弦樂組大提琴分成兩個聲部、和低音提琴一起奏出低音與和聲,鈸和大鼓在每小節的第一拍出現。由于弦樂組每個聲部的樂器數量多,加上弦樂器的力度張力較大的特點,還有打擊樂器鈸、大鼓和定音鼓演奏以很強的力度奏出,故新作的這一片段的音響氣勢足可以與原作相媲美。且由于有打擊樂器鈴鼓襯托,故音樂也完全具備作品所需要的舞蹈性。(見譜例2-2)
[譜例2-2]
(二)樂曲中音色的對比
《卡門進場與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小提琴I指定D弦演奏,并且每句的第一個音d都采用泛音演奏,具有特殊色彩。這段在原作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的兩段相同的材料通過弦樂和弦樂疊加木管的音色作為對比,而謝德林在這段音樂里面運用了弦樂組和顫音琴音色作為對比,使音樂更加生動,也使卡門的形象充滿神秘感。
(三)與原作中相似音色的樂器替換
由于樂隊編制的不同,作曲家必須在作品中改變原作中所采用的樂器,采用新編制里面包含的樂器演奏。
《舞蹈》用響板代替《士兵換崗》中的小鼓,是本曲目的一個特色,響板令音樂充滿著異國風情,且與音樂主題相對應。
《換崗》采用了原作中的《幕間曲》。謝德林運用了中提琴的獨奏取代了《幕間曲》中的兩支同時演奏的雙簧管,并把原來的四二拍子改成了四三拍,令音樂更充滿動感。28部分出現了一個對比性的副旋律,《卡門第一、第二管弦樂組曲》中的《幕間曲》采用木管組單簧管演奏主旋律,兩支大管輪流演奏副旋律作對比;而《換崗》采用小提琴正常拉奏I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撥弦演奏副旋律,兩種奏法產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對比更加鮮明。
《第二幕間曲》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謝德林把原作中的豎琴用弦樂撥奏代替。既保留了豎琴這種彈撥樂器的音色清澈透明又充滿彈性的特點,又使聽眾耳目一新。主題旋律由小提琴I演奏主旋律,由中提琴聲部作卡農,取代了原作的長笛和單簧管,與原作同樣具有很強的歌唱性,更是多了一份細膩深沉。
三、結語
謝德林在這部作品當中,以精湛的作曲技藝,把弦樂隊和管弦樂隊的打擊樂、拉丁美洲民間樂器、用于西班牙的歌舞樂器(響板等)以及古巴樂器(沙錘和刮葫)等高超地揉和融合在一起,大膽地運用到了芭蕾舞音樂中,打破了音樂的地域界限和音樂的種類界限。《敲擊卡門組曲》樂隊編制龐大,運用的樂器種類繁多,特色樂器多、特色演奏方法多,但是大師做到了繁而不亂,將樂曲做得旋律清晰,層次分明,音色豐滿,動如行云流水,絕無龐雜混亂之弊。通過各種打擊樂和弦樂各種演奏法上的音色對比,豐滿鮮明地塑造了美麗又風情萬種的卡門的形象,更以火辣濃烈的音響效果傾倒了全世界的樂迷,眾望所歸地成為當今眾多音響發燒友的音響試音曲目,創造了音樂作品改編史上的奇跡。
參考文獻:
[1]謝德林.《卡門組曲》管弦樂總譜(含CD音像資料)[DB/OL],百度,2014.
[2]謝珊.羅.克.謝德林及其創作道路[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6.
[3]邵曉勇.俄羅斯民間文化的現當代詮釋者——俄羅斯作曲家謝德林[J].人民音樂,2009,(10).
[4]施詠康.管弦樂隊樂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5]牟洪.管弦樂隊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7]趙國雄.謝德林和《卡門打擊樂》[J].視聽技術,199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