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語文課堂由于沒有準確把握學生的特點,不知道究竟他們需要什么,常常會勞而無效,教師辛苦學生悠閑,教師準備充分學生不領情……如何打造初中語文的高效課堂,筆者想從一個初中語文老師的角度,淺談一下自己對高效課堂的幾點嘗試。
首先,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興趣,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把握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創造氛圍,結合文本,設計有針對性的目標,課堂自然有趣,效率自然高。例如在教授《孔乙己》前,筆者先讓學生畫畫封建社會讀書人的眾生相,總結一些共同點,再猜一猜孔乙己的特點和命運。正式上課時,學生積極發言,氣氛空前熱烈。在學習了戲劇單元之后,根據戲劇文學常識,編寫課本劇《變色龍》,并安排學生排練一段時間,再找時間演出,一時間,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空前濃厚。
其次,充分相信學生。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學習的能力也很強。老師千萬不要僅憑經驗去預估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一些簡單的文學常識、詞語的語音、解釋等,老師還要一一講解甚至板書,那種場面可想而知,效果肯定極差。并且,在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可以引入企業的管理方式,以學習能力積分累計的方式,開展課堂競爭。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列舉一道道不同分值的“數學題”,答對了,積分累計;班級制作積分表,得分情況一目了然。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是希望超越別人證明自己的,通過一次次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的學習評比,學生的參與率、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高。在教授《春》這篇散文時,完全放手學生,各小組開展朗讀、課文分析、五幅圖畫描繪比賽,學生完全融入到濃烈的競賽中,不知不覺就完成了課文的學習。
高效課堂途徑三,就是精心準備教案,把握虛實相生的原則。在新課改的要求中,特別要擯棄那種“是不是”“是什么”“討論一下”等問題式的提綱教案,而應該是精心準備的一次動態演出,教師應該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空白,讓學生根據情節、情景進行表演、回答、敘述等。特別是教師的語言,要留有很大的空白,讓學生說出答案,甚至是錯誤的答案,引起其他學生的搶答、糾正、補充,進而引起學生的聯想、想象,使語文教學實處含虛,虛處含實,形成無窮的意味、悠遠的意境,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無論是在盼、贊、遇、躲于勒的哪個環節中,恰當的留白,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和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學的任務基本都實現了,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
高效課堂途徑四,利用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新課程標準要求,利用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很好的途徑。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的問題不但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還得適合小組成員進行探討,不能簡單的讓一個學生不經過合作探究就完全取得答案,必須經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答案才完整。反之,合作就沒有了吸引力。比如在總結文章的寫作特點時,不但要求總結出特點,還得相應地舉出幾個例子來,并結合例句分析。這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小組的學習效果、熱情就非常高。
充分利用展示,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又一途徑。教師的展示,可以在上課之前,把課文的或課堂的目的、重難點、要求、提示等內容,提前展示給學生。如果可能,就充分利用媒體,力求圖文并茂、一目了然。也可以在課后,把自己這堂課的心得與學生分享和交流,讓學生提建議,這樣不但延伸了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加深了師生的感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如有可能,還可以利用展示平臺,把學生的作業進行展示,并作簡略的分析和評比。學生的展示,可以擴大到課堂學習的各個環節,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還可以展示錯誤,甚至可以加入課外的實踐內容、社會熱點的點評等,都可以在恰當的時間、氛圍中展示。在綜合性學習“走進社區”一課中,課前筆者展示了很多城市社區的信息,學生卻展示了很多富有農村生活氣息的社區里的人和事,并且把社會熱點—--綠色、環保、留守兒童、和諧、日漸消失的鄉村等因素都加進去了,還綜合了很多語文科學習的能力訓練項目,這一堂課,讓筆者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學生。
教師角色和觀念的轉變,是高效課堂的先決條件。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主演變為主導,由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參與者、分享者。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文本和場所,不必局限于固有的程序和評價要素,不受制于原有的形式和框架,要大膽的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發展的舞臺。要實現這一轉變,教師的觀念很重要,特別要放下師道尊嚴的面孔,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變成學生的知心朋友,用真情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此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成為高效課堂的助推器。
教師只有準確把握課標的精髓,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準備,用心與學生交流,充分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如此,老師既圓滿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又讓學生喜歡語文,熱愛語文,客觀上還完成了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真可謂一舉多得。
(楊軍賢 四川省平昌縣石埡鄉初級中學 6364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