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利招
【摘 要】課本劇是以課文內容為劇本,用活課文里的語言材料,用表演的形式,創設一個個不同的情景,給課堂帶來了活力,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給閱讀教學帶來生機,為學生提供了英語交際的情景和語言環境,給學生提供了實踐英語能力運用的機會,學生在采排劇本時共同討論,合作編演,相互促進,相互學習,能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課本劇;英語教學
在農村學校,有許多學生提起英語學習時,都會直搖頭,臉上露出許多辛酸和無奈。很多英語老師也都覺得英語課不好上,形式上很難有突破,學生也覺得上英語課沒意思,不是字、詞、句就是語音、語法、作文。課堂上教師是一味地傳授,學生被動地接授、吸收、操練。學生和老師都受到很大困擾。筆者在平時教學中嘗試用課本劇的形式創設各種情境,營造英語交流環境來改變傳統的英語課堂,收到了到較好的效果。
一、課本劇給閱讀教學帶來生機
在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做法是讓學生聽課文,然后跟讀課文,或者是學生小聲自由讀,再或者是分組讀,分男女生讀。這些做法讓學生僅僅會跟讀,而忽略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在理解課文時,也只是作簡單處理,要么把課文大概意思講一遍,強調一些時態、語法或者是作句型操練習,完成課后練習題。這些按步就班式的方法讓學生很悶,思維也不活躍。它忽視了學生對英語的運用能力,學生的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為了讓課堂變得更生動,老師們嘗試了許多方法,如分角色朗讀、對話,對課文進行復述,背誦課文比賽等。但這些方法用了幾次以后,學生就覺得沒意思了,課堂氣氛又會沉悶如初。
課本劇是以課文內容為劇本,用活課文里的語言材料,用表演的形式,創設一個個不同的情景,給課堂帶來了活力,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它讓學生自覺地有意識地去反復讀課文。一遍比一遍更認真,一遍比一遍更生動。開始只是簡單地原原本本地模仿,當學生不滿足于此時,便會去嘗試部分改編到全部改編,到最后創新突破。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表演形式越來越多樣,甚至去準備豐富的道具。課堂不再是老師講課的地方,而是學生表演的舞臺,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場所。在演課本劇的課堂上,學生們經常在不斷的笑聲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他們的語音語調、文字語言和肢體語言通過課本劇綜合運用得恰到好處。興趣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種發自學生內心的積極性,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與體驗中獲得新知識。
二、課本劇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都側重閱讀和寫作,口語練習和聽力訓練顯得較為薄弱。目前,在農村學校,英語教學依然停在閱讀先行,聽說滯后的狀態。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以考試卷為主要評價手段,老師養成了講和學生養成了被動聽的習慣,學生缺少說英語的環境,學習條件相對更差,再加上多數農村的學生相對更矜持、靦腆一些。于是一提到讓學生說時,他們都會很緊張,常常詞不達意或是不知如何開口。
課本劇表演給學生提供了實踐英語能力運用的機會。最初簡單的模仿也讓學生有現成的語言材料,為學生提供了英語交際的情景和語言環境。老師慢慢可以鼓勵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去體會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用正確的語音語調來表達。在這過程中,學生說的能力會得到提升,聽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英語課本劇要求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磨練到比較熟練的程度,最后到這些句子變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材料,做到脫口而出。學生就能從不敢說到敢說,從說不好到說得自然流暢。課本劇表演要求學生不但會說,還要會聽、會演,這讓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練習與實踐的機會。
三、課本劇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在以老師講為主的課堂里,以講語法和讀背課文為主調,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談不上合作。而培養學生的自主與合作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中大力提倡的,也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所以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也是英語教學的任務。
課本劇表演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能力。課本劇是由不同的角色組合的,在采排中就會有不同的分工,學生都喜歡正面的角色而不喜歡反面角色,或是喜歡主角而不喜歡配角,這就要求大家要團結協作才能組成一個團體。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大家共同討論,合作編演,相互促進,相互學習。
另外,課本劇在編排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斷加深自己的語言基礎知識,習題做到規范準確,要表演得生動形象又要求學生們要不斷地去揣摩字詞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課文里的故事或小說改編不同的結局等,讓學生們自己來評價哪個版本的結局最好。
【參考文獻】
[1]郭蕾.高職高專的韓語翻譯教學[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3,12(02):110-124.
[2]邱春香.論中專學校院校翻譯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3,14(22):110-124.
[3]丁曉林.淺談“英語課本劇”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海外英語,2011,06.
(作者單位:江西會昌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