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業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教學的第一功能,而要使傳道更加高效,師生之間的溝通尤為重要。情感是溝通的橋梁,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情感互動,是提高學生聽課效率的重要方法。
一、教師應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
在教師與學生互動時,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教師的情緒狀態對整個課堂的氛圍影響最大,教師的良好情緒甚至可以影響整個班。
1.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情緒應該是快樂的
教師的情緒是極易感染學生的,當教師拉長著臉或煩躁不安地走進教室,進行教學或操作實驗時,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從而使學生心理閉鎖,阻礙新信息的輸入。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進行教學時,學生會倍感親切,快樂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師自己的快樂情緒來影響和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會使學生思維活躍,更有效地接受信息。
記得在一次實驗課上,由于前一個班有一位學生搞壞了實驗儀器,我很生氣,到下一個班的學生進入實驗室時,我黑著臉要求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不許亂搞,否則嚴懲不貸。整節實驗課學生都沒精打采的,我在講解實驗原理時學生也不愿理睬我。少了交流,學生實驗的效果也很差,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法完成實驗。雖然這節課我的紀律是好了,但學生學到的東西卻不多。
所以,教師第一堂課就要設法讓學生喜歡你,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得上:提高教學質量。上課之前,如果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可給他們講一個笑話或放一首歌,以改善學生的心情,提高教學效率。
2.教師的情緒狀態應該始終是飽滿和振奮的
一個死氣沉沉的教師只會帶來一個死氣沉沉的課堂,而一個神采奕奕的教師可以使學生的情緒也興奮起來,整個課堂氣氛也隨之充滿應有的生氣和活力。
高中學生的思維已逐步轉向邏輯思維,在課堂教學中不再像初中時那樣活躍、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訓練活動。物理又是一門非常依賴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對其思路的影響,對教師課堂教學程序的正常進行非常重要。這就更需要物理教師以高度的熱情來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他們的思維。
二、教師應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情感處理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的教育素養時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富有情感地講授課文內容,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傳遞。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善于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
教師在備課時,應備好認知因素方面的課,即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估摸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備好情感因素方面的課,應分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各種思想感情,努力體驗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學內容的情感因素。
縱觀物理學史,每個物理概念、定律、定理、原理、法則、公式等物理知識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它的產生和演變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脈膊,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其中不僅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和創造才華,也凝聚著他們對科學執著追求的毅力和獻身精神。它包含了科學與宗教的對話,真理與謬論的抗爭。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有關教學內容,給學生介紹這方面的資料,將這些物理知識與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使學生對這些物理知識產生親切感,讓學生不能忘懷,從而增加學習物理的動力。例如在講授自由落體運動的時候,我們除了要告訴學生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還是要告訴他們人類對自由落體運動的認知歷程。亞理士多德的落體運動規律,經歷了兩千多年,人們才對其理論產生質疑,伽利略又是如何通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得到正確的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讓學生領會求得真理的艱難,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2.理論結合實際,強化課堂中的情感教學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物理不僅存在于課堂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過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使學生減少對物理的“恐懼感”。例如,摩擦力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難點,教師講解時完全可以通過自行車運動原理告訴學生摩擦力的產生、利用及防范。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的新成就、新發明、新創造,以及這些成就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使學生知道物理學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從而產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責任感。如火箭的升空、人造衛星的運行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驗內容。盡可能演示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而又非常有趣的實驗,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責任編輯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