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麗
一、支架理論的相關論述
支架理論源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任務的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者同伴幫助下能夠完成任務水平的差距。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水平稱為現實的水平,在成人指導或者同伴幫助下完成的水平稱為潛在水平。教學正是要促進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的轉換,并不斷創造新的發展區。支架理論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強調為學生新知識的建構搭建腳手架,促進學生完成任務,實現學習目標。
支架式教學指的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向上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內化新的知識技能,并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支架式教學理論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新的或者復雜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以自己提供支架或者同伴提供支架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逐漸完成新知識的任務或者理解新的知識點。支架式教學理論提供支架的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教師根據具體學生的發展水平提供指導,但由于學生人數的限制,教師的指導大多表現在針對全班學生的平均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同伴提供支架,課堂成員之間互為支架,通過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二、支架式教學的一般過程
支架式教學在化學中的應用主要有六個關鍵步驟,分別是搭腳手架、引入情境、探索引導、獨立探索、合作學習和評價反饋。這六大要素貫穿于整個支架式教學的過程。情境的引入也是情境設置,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出一種學生最能接受的教學法,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在蘇教版初中的化學教材中,這一特點很顯著,每當新的章節出現,課前的導入通常是形象的圖畫、絢麗的實驗案例。教師指導學生對這一章節進行預習,用導入型的語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且對過往的學習內容有一個回憶性的連接。在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合作的學習,或者說協作式的學習很重要,因為化學涉及許多實驗環節,不是一個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評價反饋是教師在課后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成果進行反思,做出幾個方面的評價,總結失誤,作用于今后的教學中,是對學生另一層面的了解。
三、利用支架理論構建高效課堂的策略
關于支架式教學在化學中的系統應用,我們選取《性質活潑的氧氣》這一節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來講解其具體操作過程。
1.搭建支架,創設情境:之前學生通過前一節課關于空氣的學習,初步掌握了學習氣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基本方法。但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使用已有知識的熱情,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教師通過PPT展示潛水運動員背著氧氣罐在水中自由地遨游,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氧氣罐這么重,潛水運動員一路都要背著?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知道,沒有氧氣罐,潛水員會出現呼吸困難,氧氣是人們呼吸所必需的,教師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氧氣。
2.獨立探索:在探索氧氣化學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展示氧氣使帶有火星的木條復燃的實驗。實驗前說明要讓學生完成的任務,包括觀察實驗前、后的現象,木炭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寫出燃燒的文字表達式和符號表達式。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獨立學習,了解氧氣的基本知識。
3.合作學習,共同探索: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產生疑問,教師在引導學生解釋木條復燃的基礎上展示鐵絲燃燒的實驗,以促進學生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并探索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中,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細沙的原因,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搭建支架。
4.升華認知: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對氧氣化學性質的認識更加清晰,這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該小組的學習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形成不同小組間的知識交流,更大范圍地發揮同伴支架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比較物質在空氣中燃燒與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結合以上兩個實驗中的實驗表達式,引導學生思考關于氧化反應的定義,并最后由學生以自創的方式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和升華。
5.評價反饋時,由本班學生組成的評價小組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包括在獨立探索、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投入狀態,學生在同伴合作中的發言和傾聽水平,在展示環節中學生的板書、講解的語言和講解的過程等進行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在評價方式上,教師要注重支架教學的“支架”概念,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是支架,而不是學生的拐杖,要注重學生自主思維的養成。
綜上所述,化學是一個基礎性學科,是初中教育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屬于程序性知識與概念型認知的結合,其理性思想對學生今后工科的學習及其重要?;瘜W反應著事物的本質,教師要使抽象的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刻下痕跡,就要打破學生的思維固化,化繁為簡地運用支架式教學,啟迪學生的自主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維習慣,將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做出一些具有思考價值和探究意義的課題。
(責任編輯羅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