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利
肺癌是當前發生率很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我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調查結果的回顧性分析,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在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呈高速增長勢頭。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時,每十萬人中僅5.47人因肺癌死亡[1]。這一數字在九十年代上升為17.27人[2]。在2005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性腫瘤防治調查結果中,肺癌死亡率已成為首要癌癥致死因素[3]。由于吸煙、環境污染、輻射等誘發肺癌的危險因素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肺癌高發的勢頭在短期內仍無法遏制,加之肺癌早期無顯著癥狀,有近8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展為肺癌晚期,錯失了根治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在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同時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中醫藥在肺癌治療方面的卓越功效已得到廣泛認同,尤其是在降低化療不良反應,延長生存期方面的顯著效果得到了醫患雙方的一致認可。許多學者對單純化療和化療與中藥聯用兩者的效果進行臨床實驗觀察,結果發現后者與前者相比,無論是在延長患者生存期還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方面都有顯著優勢[4]。雖然絕大多數晚期肺癌患者按照中醫癥型分類均屬氣虛血瘀證型[5-6]。但由于病因不同,疾病發展過程存在差異,肺癌的中醫癥型還存在個體差異。經過查閱文獻發現,前人在臨床對照試驗的設計時忽略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筆者認為這樣不能體現出中醫辨證施治的優勢;所以,在研究益氣化瘀法配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療效時,以益氣化瘀基本方為基礎,針對不同類型肺癌加減適當的中藥調配方劑,配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間共收治肺癌晚期(ⅢA期、ⅢB期、Ⅳ期)患者85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屬意見后采取不同方法治療,2013年6月初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85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A組(41例)患者采取單純化療法治療,B組(44例)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法治療。A組記作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33:1;年齡47~73歲,平均(61.43±10.82)歲;其中小細胞癌4例,非小細胞癌37例(腺癌15例,鱗癌22例);臨床分期為:ⅢA期10例,ⅢB期14例,Ⅳ期17例;B組記作試驗組,男女比例為2.04:1;年齡51~75歲,平均(64.52±11.12)歲;其中小細胞癌5例,非小細胞癌39例(腺癌15例,鱗癌24例);臨床分期為:ⅢA期9例,ⅢB期16例,Ⅳ期19例,根據癥候進行中醫癥型分析,其中:肺氣虛型19例(氣陰兩虛型8例,氣虛血瘀型11例),氣滯血瘀型17例,氣虛所致痰濕內阻型8例。除1例KPS評分為50分外,其余患者KPS評分均超過60分。入院后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循環系統檢查,均可進行化療法治療。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化療法 對照組患者在第1天、第8天長春瑞賓25 mg/m2加0.9%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第1~3天順鉑60 mg/m2加0.9%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3 周為1周期。每化療1個周期后進行療效評價。如果患者耐受度尚可,病情無繼續惡化或有效則應用此方案繼續化療。如果患者出現Ⅱ度以上Ⅳ度以下骨髓抑制,使用立生素緩解中性粒細胞減少;若出現高于此程度的骨髓抑制則應改用其他方案;出現嚴重消化道反應的患者應相應減少順鉑用量,并及時進行療效評估。
1.2.2 中西醫結合療法 在按照1.2.1方法進行化療的同時,根據中醫癥型分析結果配合相應的益氣化瘀方劑進行治療,具體如下。(1)肺氣虛型:此類癥型患者在治療時以補益肺脾為主,根據培土生金的治療原則,著重化痰祛濁、和胃降逆。以四君子湯合保和丸為基本方以化瘀行氣、清熱散結,增加黨參、川貝、瓜蔞、杏仁以健脾益肺、止咳化痰。(2)肺氣陰兩虛型:以養陰清肺消積湯合生脈飲為基本方,增加黃芪、百合、浙貝、杏仁以強化其益氣養陰之功效。(3)氣虛血瘀型:治療選用參芪扶正注射液。該處方由三味藥組成:黃芪善補脾胃之氣,黨參歸脾與肺經,健脾益肺,兩者配伍治本;三七性平,化瘀而不傷身,三者共用,起到益氣化瘀之功效。(4)氣滯血瘀型:此類癥型在處方調劑時應注意分辨虛實。以血府逐瘀湯為基本方,虛證患者應減少活血藥物用量,增加黃芪、黨參、菟絲子、黃精以益腎補氣;偏重瘀熱者配伍梔子、連翹以清熱解毒。(5)痰濕內阻型:若脾氣虛弱,水液停滯,則聚而生痰成飲,痰瘀內阻,蘊積肺部。此證型在治療時也應注意痰濕之寒熱,寒痰以小青龍湯為基本方增加厚樸以理氣化痰;痰熱者輔以黃芩、夏枯草增加清熱化痰之功效。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治療效果根據美國ASCO會議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定[7];化療不良反應根據CTCAE v3.0不良反應評估標準進行評定[8];生存期評估以半年、1年和1.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為評價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45.45%,對照組總有效率34.14%。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2.2 化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程度 化療的不良反應主要有骨髓抑制、脫發、胃腸道反應。在本項研究中試驗組患者血液學毒性反應程度、胃腸道反應發生率以及脫發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程度比較
2.3 生存期比較 試驗組治療后生存1年以上者累計33例(占75.0%),對照組治療后生存1年以上者累計17例(占41.4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生存1年半以上者累計25例(占56.82%),對照組生存1年半以上者累計14例(占34.1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位生存期為389 d,對照組為241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生存期比較
《靈樞·百病始生篇》曰:“壯人無積,虛則有之”。晚期肺癌患者普遍存在氣虛或血瘀癥,同時還因個體差異伴隨陰虛、痰濕內阻癥。多種癥型常常伴隨發生,但不同個體的主要癥型仍然有所差異,必須采用針對性的處方進行治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本研究比較了中西醫結合療法與單純化療在晚期肺癌治療中的效果差異,試驗組治療方案設計時充分考慮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在應用益氣化瘀基本方基礎上根據癥型差異配伍相應藥物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對于晚期肺癌患者,采用中醫益氣化瘀法配合化療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化療法,該思路值得進行廣泛的臨床推廣。
[1]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調查研究(1973-1975)[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205-208.
[2]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中國惡性腫瘤死亡調查研究(1990-1992)[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6-32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R].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10.
[4]賈英杰,李小江,黃敏娜.益氣化瘀法治療中晚期肺癌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0,41(327):74-75.
[5]王芬.晚期肺癌的中醫證候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3:31-33.
[6]李叢煌.中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證候分布特點及證候相關因素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57-63.
[7]Therasse P,Arbuck S G,Eisenhauer E A,et al.New guidelines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J].JNCI,2000,92:205-216.
[8]金晟嫻,于潔.腫瘤化療藥物新的不良反應評價系統-CTCAE v3.0[J].兒科藥學雜志,2011,17(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