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以往大眾對幸福的理解往往與功利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相混淆。幸福可以分為低層次的享樂型幸福和高層次的創造型幸福。享樂型幸福以感官滿足為特征,創造型幸福以潛能實現為特征。中國當前的國情背景應提倡創造型幸福。
【關鍵詞】中國夢;享樂型幸福;創造型幸福
人民幸福是中國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國夢”的重要內涵。目前,我國正在經歷從片面關注GDP到關注人民幸福的重大轉變。2006年,原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問美國耶魯大學發表演講時,就曾強調要“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凸顯我黨對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高度重視。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于“中國夢”的重要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成為“中國夢”的重要內涵。
關注民生,提高幸福感正逐漸成為各級政府的施政追求。一些地方政府嘗試在政績評價中引入幸福感或滿意度,每年諸如“幸福城市”、“幸福企業”的排行榜也方興未艾。作為對片面關注GDP的糾正,對幸福的強調有其積極作用。然而,要把“幸福”當作政績評價和政策制定的指標,需要糾正我們對“幸福”的片面認識,深入理解“幸福”的內涵。
目前大眾對“幸福”的認識仍存在一些誤區。誤區之一,是混淆幸福和功利主義,認為幸福就是有權有錢,在世俗意義上取得成功。誤區之二,是混淆幸福和消費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占有和消費更多更好的資源。誤區之三是混淆幸福和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一種休閑和放松的狀態。誤區之四,是混淆幸福和虛無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無欲無求。這些錯誤的幸福觀既不符合心理學原理,也與我們的國情相悖。雖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為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讓我們逐漸具備了一些“幸福”所需要的物質基礎。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發展很不均衡,在福利待遇方面和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中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奉行功利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幸福觀,而需要繼續保持勤勉和創新。
習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辛勤的勞動和幸福并不矛盾,辛勤勞動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來源。北京大學王海明教授認為,“幸福是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的需求、目的、欲望得到滿足后的心理體驗。”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低層次的生存需要和高層次的成長需要。據此,我們也可以把幸福分為低層次的享樂型幸福和高層次的創造型幸福。享樂型幸福是低層次的感官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體驗,而創造型幸福是高層次的愛與被愛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體驗。在享樂型幸福中,人占有和消耗資源。因為資源有限,為了滿足此種幸福,人們需要和他人競爭資源。這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緊張和沖突。同時,人對享樂型幸福有很強的適應性,一旦欲望達成,享樂型幸福很容易讓人厭倦。相反,創造型幸福中,人不是資源的占有者和消耗者,而是資源的分享者和貢獻者。在創造型幸福中,人們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在為社會和他人創造美好的東西的同時,體會一種深刻的成就感和意義感。如果說消費型幸福是酒肉朋友,創造型幸福則是良師益友,它把快樂與成長相聯系,把利己與利他相聯系,把過程和結果相聯系,是幸福永不枯竭的根源。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快樂,而應該引導人走向蓬勃發展的、有意義的人生。創造型幸福正是引導人走向蓬勃發展的,有意義的幸福,是國家和社會需要大力提倡的,真正的幸福。
如何提升創造型幸福?首先,要樹立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心理學家斯奈德教授(C.R. Snyder)通過大量研究指出,目標是產生希望的最重要條件。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能激發人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在追求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產生的獨特的意義感,正是幸福的重要來源。其次,尊重和發揮每個人獨特的優勢和美德。積極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領導的研究小組梳理了在全世界范圍內被不同文化普遍承認的、具有道德價值的、可測量和可培養的24種性格優勢和六種核心美德。他發現,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和美德。在發揮優勢和美德時,人們的學習速度更快、有更好的情緒狀態、更能應對壓力和挑戰、能體會到更多的成就感。可以說,優勢和美德正是個人潛力的來源。優勢和美德的發揮帶來了成就感,促成了個人成長。第三,創造更多福流(Flow)。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福流(Flow)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人最愉悅的時刻不是心無牽掛、完全放松的時刻,而是一個人為了某件艱巨的任務辛苦付出,把體能和智力發揮到極致的時刻。他把這種個人完全沉浸于某項活動中,無視其它事物存在的忘我狀態叫做福流。福流是創造型幸福的本質。福流的產生遵循幾個原則。原則之一,任務的難度與個人能力相匹配,能夠讓個人不因任務過易而無聊,或因任務過難而焦慮。原則之二,任務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規則,讓個人的行動有明確的依據。原則之三,是能夠為行動提供即時反饋,能夠讓個體很快學會正確的行為。這些原則之下,人的注意力能夠保持專注,從而發揮自身潛能,獲得成長。
“中國夢”的提出,為國家和社會樹立了宏大的、有重大意義的奮斗目標。習總書記還指出,要讓每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就需要政府思考,如何在宏大的“中國夢”下,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敢于做夢,能夠圓夢。這需要我們把“幸福”的口號和國情民意、發展需要相結合,宣揚和倡導創造型幸福觀,尊重每個人的獨特優勢和潛能,人盡其才,創造專注精進的社會氛圍。只有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社會才能充滿活力,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中國夢”才能實現。
作者簡介:陳海賢(1980- ),男,浙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