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繼延
商會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民間商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是經濟社會逐漸發育成熟的產物,也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力量,更將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
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十大商幫都是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如今在一個全國性市場與全球化市場的融合中已然消亡。近年來新興的商幫該不該死?我個人認為一樣會安樂死!
因為改革開放后各個地方都把發展經濟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人們開始反思,對自己的根、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文化傳統的重新發現,又促使我們以地域文化為特征的老鄉會開始興起。在復興地域文化、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方面,企業家和地方政府達到了高度一致。地方政府需要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企業家要找到自己的發展地盤,找到一個抱團的理由,新商幫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歷史舞臺。
新商幫的建設,對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推動地域文化的復興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在全球化的今天,商幫的未來在哪里?我們這些以地域文化為背景的各大商幫,如何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共同發展?
我們以異地商會為代表的民間商會,實際上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我記憶中當時是因為浙江市場經濟發展得比較好,所以浙江向中央提出希望發展商會。從全國范圍來看,當地的第一家異地商會基本上是浙江溫州人辦的,浙商成為新中國民間商會的開創者。2003年4月,我在重慶登記了重慶湖南商會并擔任會長,在我們之前登記的也只有重慶浙江商會一家。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各個地方的企業家們也開始提出自己的要求,所以現在我們看到了中國民間商會的主流是異地商會,各種各樣凝聚在地域文化旗幟下的異地商會如雨后春筍,魚龍混雜。
但是,在全球化時代,隨著企業的發展,我們更多的是在一個產業鏈和商圈中開展自己的實際經營活動,地域商會發展逐漸感受到一種局限,而行業商會更具發展潛力。
現代市場經濟需要企業公民
我們每個進入市場的人,都要面對利益,都要從事利益的交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自然地培養起一種自由合作的意識。任何一個關注自身利益的人都會感覺到要保護我的利益,我的利益不能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或者說我的利益是國家的,我的利益是領導的。我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我的財產是我的,你不能隨意侵犯我。我們簽合同的時候不是用槍桿子逼著你簽,而是在平等的條件下通過談判達成一個共同的意向,才能簽這個合同。自由之精神,平等之意識,再加上契約精神:我們簽了合同就必須履行合同,如果不履行合同就是違約要承擔責任。
有了契約之后如何保護這個契約?依靠法治,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法律制度,這個契約怎么保障呢?所以我說,市場經濟帶來的不是老板發一點財那么簡單的事情,而是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文化。
第二是平等,沒有平等,任何契約都不可能達成。
第三是契約意識,我們講的誠信,如果沒有契約精神,這個合同是假的,那這個買賣怎么做的?最后對國家的要求就是建立法治,要用法治,而不是隨著國王意志或者是領導的意志來左右我。于是乎最后延伸到進一步的權力的訴求,就是民主政治,這一系列的東西是一個整體。
市場經濟最核心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契約,市場經濟本身的核心理念有它的內在邏輯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就是在市場經濟之后,必然形成的是多元化的社會,利益分化就需要民主、法治、新聞自由來保證。普通的市民有生存的需要,業主有業主的權利,老板有老板的權利,雇員有雇員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意識和權利需要。這些東西綜合起來就是我們講的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簡單說,就是對自己的權力的關注意識,就是依法地行使自己的權力的意識。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搞了政企分開:過去計劃經濟環境下政企是不分的;有了市場經濟改革這三十多年,除了少數的國企以外,大部分市場上成長起來的企業已經做到了政企分開。企業家已經有了作為一個資本家的資本意識,他們學會了不依靠權力而依靠市場去經營,懂得了學習管理的手段和技術,懂得了要采用科技的進步來更好提高自己的效率。
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野蠻生長”起來的這一批企業,的的確確在新的時代面臨新的挑戰,這個新的挑戰就是中國的老百姓,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吃飽喝足過小康日子,而需要更加干凈的空氣,更加新鮮的水,更加原生態的食物。中國的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也使新的一代領導者們意識到,這樣一種只顧效率,不講公平,不講環保,不講社會責任的發展模式是難以為繼的。
社會建設很具體、很細微,但是我們每個人又無時無刻不在這個社會之中。公民意識培養和公民行為的訓練最重要的平臺就是各類社會組織。我想,只有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之后,社會成功地轉型,有效地、多元化地組織起來,我們未來的一切才不是浮云。
換句話說,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開始產生了一些基本的權利意識。這種權利意識的增長反應在社會話題上,我們每一個企業要意識到,今天中國的老百姓已經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企業也不能僅僅是一個盈利的工具。它應該成為什么?這就是我要強調的:人民已經變成了公民,企業也要成為企業公民。
商會是公民社會的核心力量
企業成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成為企業公民之后,怎樣才能履行好這份社會責任?
我想非常重要的一點,要認識到我們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新的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非常鮮明地提出兩點,一是市場是決定性的力量,堅定了經濟改革的市場化的方向。二是非常明確地提出了“政社分開”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向,要創新社會管理改革社會管理制度,要大力發展社會組織。一個是經濟的,一個是社會的。在制度層面,已經深刻地意識到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和市場經濟、和諧社會配套的制度。
我們有一個強大的政府,有蓬勃發展的市場,但這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斷層,如果沒有一個好的中介,政府就難以很好地統籌市場經濟。如果每個行業都有好的商會組織,就能從中起到中介和橋梁作用。endprint
另外,有時候政府的一些政策是有缺陷的,或者個別政府工作人員的做法是錯誤的,單憑一個企業比較難去溝通;而一個強大的商會組織,則可以有效吸納企業的各種訴求,然后與有關部門及時溝通,有助于共謀發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此外,由于商會有一定的自治權利,好的商會組織還可以實現同行業企業的自律。我們可以通過企業自身的社會組織,就是我們的商會協會,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在這樣一個政社分開的大環境下,隨著全社會的社會權利意識不斷增加,參與博弈的主體也會越來越多,有時候企業也可能成為弱勢群體,所以企業要通過我們的商會自治和自律。
一粒老鼠屎會搞壞一鍋湯,一個不履行公民社會責任的企業會敗壞整個行業的聲譽,我們從三鹿奶粉事件等就可以看出,中國整個奶制品行業都受到牽連。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個河北的小奶粉廠的事情,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奶制品行業商會,承接政府賦予的公共管理職能,這個行業協會早就會嚴肅處理這個事情,就會避免由于一個小廠,干了這件壞事之后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發展。
我們經常看到中國的大陸游客到了香港,如果被旅行社騙了或者是導游欺負了,香港的旅游業公會可以決定:如果旅行社和導游違反了旅游行業的規矩,沒有資格再從事這個行業,可以把旅行社的執證吊銷了,把導游證沒收了,這就是現代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中,商會的自治與自律。
過去我們是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的組織者就是政府,經過這三十多年的改革,逐步把經濟組織的權力一部分交給市場,一部分政府還抓著。政府老講宏觀調控對不對?對,政府應該通過宏觀的經濟政策引導經濟發展,通過稅收政策調劑收入等等,整個國家經濟的宏觀問題由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稅收、法律來調節。
每個企業怎么發展則屬于微觀,每一個企業自身的問題,毫無疑問是屬于我們企業的事情,由董事會和經理人來解決問題,誰也不能插手。
但是單個的企業和整個的國家宏觀經濟之間還有什么?還有大量的比如行業性的問題需要協調。這些行業性的問題誰來解決?宏觀和微觀都有很好的主體來履行職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行業發展的管理,我把它叫做中觀。中觀的層面,既不是宏觀高大上,也不是微觀那么具體,中觀誰來管理?最適合的是商會。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講商會應該成為市場經濟的組織者。
從行業管理角度來講,公共管理職能是非常強的。三中全會決定特別強調了行業協會、商會要與行政機關脫鉤。現在全國工商聯也特別講這個事情,希望大家積極面對,我估計將來國資委管的三百多家行業性協會也會加快脫鉤的步伐。我們地域商會屬于地方軍,那是中央軍,地方軍怎么樣做大自己,做好自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們要通過商會建設,學習從一個單純的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走向一個社會的企業,要學習公益理念,實踐共和精神,進行社會組織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成為企業公民,履行社會責任。
曾經有媒體問我:商會是商人的社會化組織,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天性,而公民社會則更多的指向全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層面,二者之間似乎沒有什么聯系啊?
沒錯,商人當然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利益也分為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很好的法治,沒有公平交易的商業環境,沒有誠信,甚至隨時面臨動亂和危機,那大家都不安全,更不要說商人了。
從這個層面來說,長遠利益就是要追求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那么商人通過什么來關注社會環境呢?單個的商人當然也可以,但是力量往往比較單薄,不足以應對各種強勢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商人通過落實公民的結社權,結成自己的社會組織——商會,通過商會和強勢的力量進行博弈。
公民社會的基礎是市場經濟,我相信市場經濟天然的自由、平等、契約、法治精神,使我們內心里都有了基本的公民意識。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喚醒每個人內心里的公民意識,搭建行使公民權利的平臺。
回過頭來看,市場經濟成長過程中最積極的力量就是民營企業,他們主動參與公民社會的建設,將成為公民社會的核心力量,并且影響到整個社會。
公民社會是在民主政治下服務型行政機構、市場經濟的經濟組織鼎足而立的社會形態,是從政治經濟中派生出來的獨立力量。加上公民的前綴,意味著這是擁有自律與自治能力的現代公民的自由結合。商人是天然的平等派,也是民主政治的群眾基礎,中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都需要商人與商會擁護這個潮流。
公民社會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和保障
2013年3月17日,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這次改革方案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現在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還有一千七百多項,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但這是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這個被稱為“壯士斷腕”的堅定回答,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中國中央政府總理第一次明確向全世界亮出了自己權力的邊界,擺明了限制行政權力并向公民與社會組織還權的態度;只有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發公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的活力,才能使社會和諧有序發展。
正如市場經濟必須以獨立的法人企業為主體,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應該是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特別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環境保護、開展慈善公益等與市場經濟密不可分的社會組織的建設。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商會發展的星星之火,已經在中華兩岸四地呈現燎原之勢,成為中國社會組織建設的先鋒力量,和傳承創新中華商業文化的核心平臺。
我們現在思考當下中國的問題在哪里,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認識,我的觀點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必須扎扎實實地進行社會建設。如果我們想跳出王朝的循環,跳出革命與暴力的怪圈,那么我們都必須沉下心來進行社會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歷了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第一次解放思想是“起”,是突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全面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
第二次解放思想是“承”,是面對當時國民經濟停滯不前的狀況,集中力量發展市場經濟改善民生;
新的解放思想是“轉”,轉變政府職能,提出還權于民,既是社會體制改革的必須,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聲;為未來的“合”,即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民主的中國奠定基礎。
十八大對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它既承接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又為政治體制改革創造必要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因而在當前改革發展中具有特別突出的作用和地位。
經過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發展階段之后,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如果不及時地推進社會體制建設,不僅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有可能“得而復失”,政治體制改革也會因為缺乏社會支撐而“舉步維艱”。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市場經濟有相當大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這一大批民營企業是沒有主管部門的。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權利需要主張,有自己的訴求需要讓外界聽到,有自己的以及群體的利益需要維護,同時行業自律也非常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商會的建設便顯得非常重要與緊迫。
商會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民間商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是經濟社會逐漸發育成熟的產物,也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力量,更將為“還權于民”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
落實憲法賦予的公民結社自由權,充分發展各類社會組織,使市場經濟不同的利益主體有效地多元化組織起來,才能真正形成政府、企業與社會的三足鼎立。
這次政府明確提出取消商會等社會組織的主管單位,解放社會的自我組織力,促進社會組織大發展,將為未來開啟民主政治轉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假以時日,市場經濟的盈利性組織——企業與非盈利性的NGO組織,合作共贏經營天下,必將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和建設現代中國的主要經濟與社會基礎,也將成為建設新中華商業文化的核心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