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網蘭
內容摘要:新音樂課標明確指出: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一堂好的音樂欣賞課,需要完善的設備,教師良好的業務素質和知識水平。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其中,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發展學生個性能力;有根據的選擇相應的音樂內容進行欣賞,結合電化教學,優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中學生 音樂鑒賞 思維 有效途徑
音樂欣賞教學包括“音樂與相關文化”教學,是一種通過對具體音樂作的聆聽,教師簡明、生動、富有活力地講解、提示,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音樂教育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課標把音樂課程教學內容整合為“感受與欣賞”和“表現”兩個領域,豐富了音樂欣賞的內容。音樂欣賞教學成了音樂教學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是單純地聽,它的基本任務在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和熟悉音樂語言,領會和感受作品的內容。通過音樂欣賞,不但能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還能培養學生認識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并且能在欣賞活動的主體性和積極參與中,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1.音樂教材的選擇與應用
音樂教師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及對音樂的感受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的體驗可以體現在教師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神態、表情、語言、動作等內容表表露,都是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的影響,可以直接轉移并表現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上來。這便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欣賞活動。教師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通過情感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和學習的愿望,達到情感的共鳴。教師首先通過教材內容,給予學生講述音樂的背景和故事,通過聽音樂旋律來感受其中。教師要能抓住樂曲的重點和特點給學生簡潔的介紹和引導,防止過多的言辭使學生產生聽力疲勞。但并不是讓教師少講,就是要求教師對必要的背景和故事讓學生有個基本的了解,豐富他們的音樂基礎知識,增加文學藝術的修養,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音樂的審美能力。
在教師的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音樂的形式因素和音樂的背景因素。例如,不管這部作品是是聲樂曲還是器樂曲,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它的演奏的形式是怎么樣的?雖然這些內容可能在教材中可以提及,但是,教師的必要的講解和描述,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尤其是涉及演唱、演奏者和詞作者及作曲家的介紹的作品,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和藝術修養,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的給予講解。而對于音樂背景因素它是音樂作品產生而折射出的社會歷史狀況。對于背景因素的了解,它能使學生的思想能夠得到感化鼓舞,能他們對某種事物和社會意識的導向性思維。
同時,音樂欣賞要從感受音樂的要素著手。通過音樂的欣賞,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等音樂要素,并了解音樂要素在表現音樂中的作用。這樣,學生們就漸漸學會了如何去欣賞音樂。教師主要教學目的就是教給學生欣賞音樂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2.發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引導學生如何去欣賞音樂,而不是去框架學生的思維,更不能將教師的偏愛強加于學生。尤其是對一些外國著名音樂家的作品,特別是一些近現代作品,決不能茍同于一些音樂作品的介紹文字。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欣賞音樂,積極發揮每位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見解。比如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開頭的引子,長笛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上吹奏出恬淡而美妙的旋律,有的學生講描繪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江南景色。而有的學生卻認為描述的是夏天的原野上,鮮花盛開,小橋流水,蝴蝶飛舞的美麗景色。他們認為春天蝴蝶還沒生出來呢。這些理解無可厚非誰對誰錯,只要認為描寫的是一種景色就可以了。
在介紹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器樂體裁的內容、風格、演奏形式和作曲技法時,教師只可作簡短介紹。要讓學生根據這些介紹自己去認識音樂和理解音樂。在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時,可選一些較為簡單明了的小型作品讓學生分析,逐漸提高對音樂句、段、章的認識。初中音樂教材和思考與練習音響資料中有簡短介紹。要有意識地介紹一些復調音樂作品。就主調與復調而言,復調音樂是高于主調音樂一個層次的。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大師級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會有一些復調因素在里面。就是創作或改編的小品也會用復調的技法去修飾一下。復調音樂更能加深我們對作品的理解。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樓臺相會”中,小提琴與大提琴如泣如訴哀怨纏綿的對比式復調,掐死倒好處地表達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摯的情感。
3.對學生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的安排音樂的學習
音樂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欣賞者的水平和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對于學生學習音樂來說,不同地域差異、文化差異、思想和觀念的差異等,都從不同層面影響著音樂的教育教學。所以,在音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這樣的一個現實。在音樂欣賞課上要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課程。但針對各地學校的情況,教學要有所不同,對具有較高音樂素質的音樂班學生,要進行深層次的教學,而對于一般的中學生,則要有選擇的教學和簡單地介紹了。
對不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音樂教育。對整體素質教育較高的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要讓學生了解樂曲的體裁、題材、風格特點、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各個時期音樂的特征,以及音樂藝術與其它藝術之間的的聯系。這時提高學生整體的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但對于大多數學生的音樂教育而言,則只能是一般知識性的講解,教科書上所介紹的內容能掌握就足夠了,而且教學參考書上也是這樣要求的。
4.結合多媒體教學技術,優化教學手段
音樂欣賞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鑒賞力和感受力。教師的的彈奏、演唱只是教師的一個上課的形式,教師不但要能善于彈奏和演唱,也要能用形象的手段,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現給學生。多媒體手段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使得音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有了一定的提高,通過多媒體電化教學,可以很直觀形象的表現出作品的感染力,也更加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感知音樂的內涵,陶冶情操。如在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先放一段錄像,動靜并置、遠近呼應的畫面。同時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理解。一群牧羊邁進朝霞,山村姑娘提著籃子走向村野——提示樂曲內容清晨放牧的情景,碧草青青,溪水潺潺;一群頑童們正在忘情地追逐嬉戲——暗示樂曲歡快的情緒和節奏;星星點點的茅屋農舍,家家戶戶的縷縷炊煙;小姑娘頭上清新秀麗的野花,還有牛背上悠然吹笛的牧童——展示了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襯托著樂曲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再配上優美而富有表現力的曲調,這樣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去理解作品、深情投入地欣賞樂曲。
運用電教手段,省時高效,聲、形、圖、文并茂,可以創造一種學生喜聞樂見、輕松活潑的音樂氛圍,激活音樂課堂使學生大道樂的境界,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樂曲的理解,提高唱歌及欣賞水平。但是電化教學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相信經過教師們不斷去努力求知、探索,音樂電化教學的前景將更為為壯觀,電化教學之路也將越走越實。
總之,要組織好一節成功的音樂欣賞課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辛苦和智慧,需要教師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展示出自己的才藝、發揮出自己的綜合知識能力;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樂的欣賞分析能力;引導學生產生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激情,提高審美能力,最終才會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