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
【摘 要】本文闡述了話題設計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在師生學導過程中進行有水平的對話,教學時要讓學生“有話能說”等話題設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話題設計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
話題就是對話的題目,是開展對話和討論的依據(jù)。話題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課堂上,圍繞話題來進行師生之間的對話,層層深入,能夠使問題不斷地衍生為知識并且不斷發(fā)展出新問題,并且“問題”是能夠促進老師和學生之間對話的體系一個橋梁。所以話題設計是對話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話題教學成敗的關鍵。本文主要分析話題類型和話題設計兩個方面,談談初中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的話題設計。
一、話題設計的基本要求
話題設計的時候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首先,問題要有意義,要有價值。話題設計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低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低級的問題條件是給定的,解法是已知的,在通常情況下答案也是唯一的。明確中級的問題條件,但問題的解法是不確定的,允許有多種多樣的求解方案,因而結果也是多元的;在解題中,單純地依靠記憶是不行的,學生須根據(jù)問題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的假設、驗證、判斷、推理。
第二點,問題必須要具有開放性。這是指問題在從初始狀態(tài)想目標發(fā)展的過程中其思維并不是唯一的,它允許多元路徑和多元目標的存在。對話教學中話題設計的開放性,要求教勤?怎樣才能做到勤?這種梯度提問,學生悉心體會,水到渠成,它可以使學生有思考的機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點,問題必須要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問題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并且需要包含大量的未來的成分,既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同時又不會使他們產(chǎn)生失望和挫敗感。
二、話題設計的策略
話題的設計一定要讓學生們“有話想說”,老師們一定要對教材和學生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所設計的話題一定要符合教學的內容,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如講故事的形式等。在初中教材里,文言文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敘事性的,具有較強的故事性,采用初中生喜歡的講故事形式來設計話題, 既符合教材的特點,并且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和熱情。比如《再塑生命》一課中,師生通過對話交流,明白了文中寫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為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玩具,教我拼寫洋娃娃“doll”。還教我學會了拼寫“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這些詞。特別具體寫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師讓我一只手接觸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寫出“水”這個字,使我終于領悟到“水”這個字就是我手上流過的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從此,海倫·凱勒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沒有固定的標準與答案。沒有答對答錯的心理壓力。
(一)師生學導過程中進行有水平的對話
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般是:一聲不吭、答非所問或基本答對問題,但是同預期的答案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對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啟發(fā)、點撥。戴伯韜說:“教師當然須教,麗尤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教師在學生回答同題卡殼時,應重在疏導,不能當即提供參考答案,教師應使用最佳提問方式,給學生搭橋鋪路。創(chuàng)設條件,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常見的提問方式如下:1. 淺中見深問。以達到“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的境界。2. 頂針連環(huán)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地連續(xù)提問,以引導學生領會問題的實質,提高分析能力。3. 相提并問。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提問。可以是詞的比較,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的比較,還可以是不同觀點、不同方法、不同風格的比較。這種提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擴展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
(二)教學話題要讓學生“有話能說”
上面提到的“有話想說”主要是針對話題形式而言,如果真正使得“教學話題”能夠在課堂上發(fā)揮作用,就需要將教學話題探究活動具體化,明確地提出活動的要求與步驟,使學生能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僅做到“有話能說”,而且不會胡說亂說,從而有效落實教學目標。例如對《曹劌論戰(zhàn)》中“魯莊公講故事”這一教學話題,我在設計中就對整個活動有如下的規(guī)劃:話題:魯莊公向自己的兒子(和同學們一般年齡)講述曹劌的故事。任選一個(也可指定每小組講的內容):故事一:曹劌請見故事二:長勺之戰(zhàn)。在話題設計中,在講故事之前要求學生朗讀和翻譯課文,同時,講故事要求內容要準確,聽故事的要求結合原文指出不準確的地方。目的就是要學生扣緊原文,時時回到文本中去,把文言詞語和句子的理解落實到位。同時,明確的步驟則保證了活動由淺入深、有序開展。使學生確實做到“有話能說”。
三、結語
課堂的實踐證明,通過實施話題探究的教學方式,抓住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兩大重要因素——思維訓練也語言訓練,能夠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很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
【參考文獻】
[1]冷慧.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設計[J].考試周刊,2013(4):42-44.
[2]余鈿花.初中語文作業(yè)設計現(xiàn)狀及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2(9):132-133.
[3]馮春芳.《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綜合性學習研究報告[D].遼寧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