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媚 韓劍雄
針對目前教育的發展現狀,面對“改革創新,育人為本,提高質量”的新課程目標,我校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其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我校改革的重點之一。我校經過2年多的嘗試,在小學高年級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創設了“4321”辯論課型。這是一種鍛煉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良好模式。
一、“4321”主題辯論課型模式的基本內涵
在辯論中,實際辯論者和觀眾已經不僅是鍛煉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更主要的是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把哲學、政治、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并準確表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因此,辯論對我們的學習進行了一次綜合的檢驗,促進了我們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指導綱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和其它各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有緊密的聯系。我校在綜合實踐課程的摸索中創建的專題辯論課“4321”模式:4指“問題導入,引出辯題——小組討論,確立論點——交流討論,雙方對辯——歸納陳詞,總結評價”4個環節。3指“導與辯結合,議與辯結合,評與辯結合”3個結合。2指“關注辯論過程,關注辯論方法”2個關注。1個主題指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進行自由辯論的交往,養成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習慣,從而獲取知識的傳遞,能力的訓練和思維的拓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
二、“4321”主題辯論課型模式的實施程序
1. 生成辯論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特是生成性,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鼓勵學生的自主選擇,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為其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善其自主選擇意識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學生選擇。在主題辯論課型中,首先要適時地把握辯論的主題。這些主題是值得研究的,爭議性較強的,或是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或是體現學生生活的,或是有創新因素的。總之,這些論辯的內容應力求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學生“跳一跳就能摘下的桃子”。如“端午節探索”主題實踐活動時,學生對屈原的跳河自盡的行為出現了爭議,教師適時點撥生成了“屈原的跳河自盡值不值得”的論題。又如“走進名人故事”主題活動中,教師點撥生成“成功是勤奮還是方法更重要”論題,這些論題針對學生在活動中的疑難處而自主生成,把握住了良好的契機,形成學生有話可說、各有見解、躍躍欲試、各抒己見的局面。實效性強,學生興趣盎然。
2. 鋪墊論辯基礎
個人的自學準備和深入思慮是展開論辯的基礎。沒有個人事先對材料事實的全面掌握,沒有表達必須的言語的基礎積累,沒有討論個體的認真思考,就無法組織有益和有效的辯論,也不可能通過辯論使大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實施主題辯論教學就必須有一定的鋪墊。
3. 引導論辯進程
主題辯論教學中主角是學生,但是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調節。在展開論辯的進程中,情況變化莫測。有時觀點一致,有時意見分歧,有時未能到位,有時誤入困境……這些都需要教師審時度勢地加以及時引導。例如“成功靠的是勤奮還是方法更重要”主題辯論課中,在自自由辯論中,正反方雙方為“勤奮”“方法”糾結在一起,一度停滯下來,老師就適時介入,提醒雙方辯論主題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更”字,代表著雙方的觀點中并不是全權否定對方,而是在于位置的高低,這一點撥,學生的思辨打開了,這時老師并不是馬上讓主辯手繼續“開戰”,而是騰出3分鐘的時間讓辯手們與智囊團進行討論、整理,讓全員都參與,集思廣益,為后續準備。由于老師的順勢引導、點撥,不僅讓學生思維碰撞出“火花”,而且對辯論的技巧有了更深的認識。
4. 處理辯論結果
在實施主題辯論教學中,教師組織大課堂論辯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讀書,提高認識,發展能力,達成目標。辯論的結果,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來梳理發現。因此,首先要歸納學生解決了哪些問題,充分肯定收獲;其次要總結論辯中暴露出來的不足,指明努力方向。而對某些有爭議的問題,要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求大同,存小異”,不千人一面。最后,關鍵的是引導學生回顧疏理出辯論的技巧,讓學生了解辯論的方法,這是綜合實踐課程的性質任務,即教會學生的方法。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