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莎
【摘 要】隨著現今新課程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作為化學老師,應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簡要分析了在實驗教學期間,利用對比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的措施,增強學生們的思維才能,提高學生們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對比實驗 培養 中學生 化學 素養
對于化學課程教學來講,實驗教學是其重要的課程內容。因為在化學知識點中,存在很多抽象、復雜的內容,利用實驗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記憶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所以,作為化學老師,應善于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夯實基礎。以下簡要針對化學對比教學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一、利用化學對比實驗,增強學生的思維才能
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期間,高效應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課程講解,能夠讓學生歷經“設定問題—進行推斷—實驗操作—獲取結論”的過程,幫助學生更扎實的記憶相關化學內容,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全身心地進入到實驗學習中以后,能夠自行探索化學相關知識點。對于實驗教學的方法可以深入挖掘學生們的探究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硫在空氣與氧氣中燃燒”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先為學生講明理論知識點,然后讓學生們進行實驗操作,從而幫助學生深入記憶,提高學生們的化學水平。
二、利用化學對比實驗,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往進行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期間,多采用的模式為:教師在講臺前為學生進行演示操作,配合講解,幫助學生記憶相關化學知識點。學生在下面僅能觀察到實驗現象,無法真正進行操作。此種教學方法并沒有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對學生們的探究能力及單獨思維都產生影響。所以,在進行教學期間,教師應巧妙、合理地設定化學對比實驗,對學生們的思考能力、直觀感覺、記憶能力等進行培養,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電解”知識點時,就可以利用三種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將兩根碳棒通過導線進行連接,然后插入氧化銅溶液內;然而讓學生操作第二個實驗,即將兩根碳棒插入氯化銅溶液內,最后操作第三個實驗,分別把兩根碳棒同電源正負極相連接,之后插入氯化銅溶液內。經過學生們的操作與觀察,就能夠發現,僅在第三個實驗操作時產生的氯氣與銅。然后,教師應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看看三個對比實驗中碳棒的變化情況。最終將電源關掉,讓學生觀察碳棒樣機的情況,從而總結出相關知識點:當電源關閉以后,氣泡馬上消失,再將電源打開,氣泡繼續生成。從而證明電解反應需要在電流通過的情況下進行。通過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們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了解到化學電解的相應知識點,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們的探究才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及成長夯實基礎。
三、利用化學對比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常言道: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期間,重點應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進行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期間,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活動,讓學生在操作期間不但深入記憶相應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金屬鈉與水反應”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先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自行準備好水杯,教師事先為學生準備好金屬鈉顆粒與水槽。然后教師先為學生講明實驗的原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宜,然后為學生進行示范:將一小塊金屬鈉顆粒用鑷子夾住放在水中,讓學生觀察其反應現象,然后收集金屬鈉同水反應生成的氣體,將其靠近火焰,觀察反應。當為學生演示完以后,教師可以為每一小組學生發放一小塊金屬鈉,讓學生自行進行操作。通過小組互相討論,動手操作,總結結果等,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記憶相關知識點。
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獨立及科學精神
利用對比實驗教學的方法,能夠良好地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及創新能力。在學生們動手操作期間,教師應為學生們留存足夠的空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增強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發展。另外,化學實驗與科學存在密切的聯系,學生們將化學實驗進行對比,可以以科學的角度了解化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總結:總而言之,伴隨著現今教學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教學內容及方法需要相應調整,作為化學老師,應善于利用對比實驗教學的方法進行課程教育。對比實驗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化學素養,從而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發展。因此,對比實驗教學培養中學生化學素養的相關內容進行探討是值得教職人員深入思考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李情義,何彩霞. 對比實驗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 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03).
[2]馮小明. 淺議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J]. 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