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 要】在農村中學,數學學困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這類學生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提高成績。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初中 數學學困生 成因 對策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學困生問題。所謂數學“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數學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智力正常但學習狀況異常,完成學習任務有困難的學生。在農村中學,這類學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這類學生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一、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極為復雜的,有家庭的、有社會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數學學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1. 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對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分不清哪個概念是研究兩個圖形間的位置、形狀關系,哪個概念是研究圖形本身的特殊形狀,更不會畫圖形的對稱性;其次,學生自學能力差,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與難點,學習被動。作業馬虎應付,甚至抄襲了事;最后,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失去信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2. 教師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以升學為中心,教學方法單一,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法指導。特別初二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學生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關鍵時期,有的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與教材的要求認真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學習困難。有的教師對學困生缺乏愛心,甚至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致使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差。
3. 教材存在的問題
初中數學特點是:知識的抽象性加強、知識的密度增大、知識的系統性增強。雖然新教材比舊教材更新穎、更有靈活性,但有的知識銜接不是很合理,在編排上缺乏系統性,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就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了疑問積累,跟不上學習進程。
4.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程度低,多數是初中畢業,有的只有小學文化。他們沒有能力對孩子的數學學習進行輔導;有的則進城務工,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照顧。祖輩們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對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無暇顧及,僅由學校管理。農村家庭教育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情緒,讀書無動力、無壓力、無監督,再加上學生的惰性、好玩的特點,學習更得不到鞏固,使學生的數學成績明顯下降。
5. 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中學生世界觀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干擾。如電子游戲室、網吧、錄像、不健康的書刊、一些不思進取的人等方面的影響,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形成學困生。另外,近年來,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許多人認為讀書沒有用處,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困生轉化方法
由于家庭的、社會的、學科的一系列客觀因素很難改變,那就只有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師和學生的努力上。
1. 分析原因、對癥下藥
學困生的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只有摸清情況,分析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例如:對自卑、自暴自棄的學生,要肯定其優點,幫其重樹自尊心和自信心;對由于無知犯錯誤的學生,重在講道理、擺事實,提高其認識能力;對調皮搗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體的工作,發揮他的積極性,在實際中得以提高。
2. 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由于學困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想象能力差,在知識的接受能力上與優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從數學學困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在要求上降低標準,在作業要求和考試評定上也分層次進行:剛開始時,應降低作業難度,只要求能完成教材的基礎題目即可,中檔題目不作要求;當他們成績有所起色后,逐漸提高對他們的要求。
3. 借助多種教育手段與措施,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恰當的教育手段可使教學變得更有效。利用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來輔助教學,可把呆板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既降低學習的難度,又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學到知識。另外,為學困生制定學習目標,如果達到目標就進行小獎勵,可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4. 加強學法指導
只有讓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學困生教師不僅要為他們補知識,同時,應加強學法指導,轉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學法指導主要有兩種:一是學習觀點的指導。包括學習目的、主動學習和認真求的實觀點,并能夠不恥下問。二是掌握知識的方法指導。主要指導學生如何思維、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指導學生如何記憶、如何理解、如何強化知識等儲存知識;在使用知識時,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和綜合、如何運用與解決問題等。
5.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困生一般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讓學生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在每節課后布置下節課預習的內容,指出必須掌握的知識和解決的問題,預習的內容和目標越明確就越能強化他們的這種行為。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認真、細心地引導培養,學困生也會成為理想的好學生。從而,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