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艷
大自然是兒童的精神家園,也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最美妙的課堂。在大自然里,孩子們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盡情地奔跑、嬉戲,從而使他們的體格更強壯,性格更開朗,兒童在與大自然的交流中獲得的潛移默化的陶冶與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發揮本地自然資源的教育價值,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廣闊的課堂,帶領幼兒走入自然,尋找到許多活生生的“教材”,促進孩子們的心智發展,全面提高幼兒的人文素質,為培養“完整兒童”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走進大自然,豐富幼兒的生活知識
大自然是幼兒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的得天獨厚的課堂。在大自然中,孩子們能夠看到阡陌縱橫的田野,看到碧波蕩漾的河水,看到千姿百態的植物,聽到豐富多彩的的小動物的鳴叫。幼兒在與大自然的交流互動中,不僅獲得了大量直接的感性知識,而且能養成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識的習慣。如幼兒在對小草的探索中,發現它不僅可以給人們提供休息場地,也是一些小動物的嬉戲之處;不僅是很多動物的飼料,還可以造紙、做草藥、清潔空氣……另外,還可以讓幼兒管理種植園,了解菜蔬、水果等等植物;在不同位置、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觀察并記錄它們發芽、生長情況與自然界陽光、空氣、水分的關系,讓幼兒在種植中發觀問題,找出答案。從這些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活動中,讓幼兒對生態關系獲得最粗淺的也是最寶貴的理解。
二、親近大自然,培養幼兒的個性品質
大自然對于兒童來說是新鮮和令人驚奇的。兒童心靈深處都存在著使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我們要珍視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應不失時機地對幼兒進行品德和情感教育。尤其是國家重視了城市的自然環境建設,加上我們本土悠久的歷史文化,壯美的人文景觀,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活教材,對幼兒熱愛大自然和向往美好事物的情愫起著巨大的激發作用。因此,我們要善于引導幼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培養孩子愛護環境、愛惜一草一木,乃至愛自己、愛家鄉的情懷。當然,這種教育不應是生硬地貼加上去的,也不應是機械地說教,而應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教育。即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及時引導幼兒思考,使他們從自然事物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以形成自己生動的思想感情,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欣賞大自然,陶冶幼兒的審美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思想、語言、美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書,是藍天下的學校。大自然以它的形態、聲響的變化及種類繁多動植物等吸引著幼兒,對幼兒有良好的美育作用。兒童是熱愛夢想的,他們關注、親近自然,我們應重視兒童的興趣特點,讓幼兒投入自然的懷抱,領悟大自然中美的真諦,從小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根據自然美的變異性與多面性,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來引導幼兒欣賞自然景色。如隨著四季變化,自然環境也會發生變化,春天新綠初吐,夏天枝葉繁茂,秋天累累果實以及冬天皚皚白雪,都能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因此,我們應常常組織幼兒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在花叢中捉蝴蝶,賞蜜蜂,一起在田間漫步,聞聞花香,采采野花;一起去菜園找找絲瓜、黃瓜,比比他們的不同……讓孩子親身從大自然的鳥叫蟲鳴,青草紅花黃葉組成的色彩繽紛的景象中感受到色彩美。這種來自自然界的美是真實的、具體的,同時也很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和理解。
四、敬重大自然,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自然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要讓孩子慢慢從“愛護自然”中了解“敬重”的含義:破壞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處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人類應該調整自己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求得和諧的發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從而使人類的生存更美好。在愛護自然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幼兒對自然的尊重感。首先是關愛生命,尊重所有動植物。對于生命的奧秘,每個幼兒都有強烈的好奇。生命的產生和發展,動植物的開花結子及死亡等都會引起幼兒對生命本身的探究。在幼兒接觸大自然時,老師可以因勢利導,講述一些破壞環境的現象,讓幼兒意識到自然環境作為人類生活的物質空間,如不注意保護和合理利用,就會導致環境、動植物滅絕,而人類也會面臨生存的危機。人類只有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我們可以通過此類活動。不斷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吧,那兒是個美妙的課堂,它能最大限度地開闊孩子們的眼界、思想和心靈,為培養“完整兒童”打下扎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