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是多民族音樂藝術融合發展的標志,從獨特民族文化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形態,其審美特征和價值愈加豐富。目前,民族聲樂已經成為我國音樂藝術產業最重要的分支,在現代社會變遷的歷史長河中,聲樂藝術的審美角色正不斷發生著變化,但無論如何,民族聲樂依然會朝著新思路快速發展,在形體表演中大放異彩。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民族聲樂的發展歷史和特點,深度解析其在審美取向上的階段性變化。
關鍵詞:民族聲樂 歷史發展 審美變遷 研究與分析
民族聲樂是建立在民族語言基礎上的藝術形態,以特色唱法為核心,以特殊表現形態為輔助,聲情并茂地展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由此可見,“聲”、“情”、“字”、“腔”四個藝術要素的統一、協調,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基石和重要原因。在歷史的長河中,聲樂藝術已經逐漸脫離了封閉、傳統的藝術道路,通過吸取先進文化、借鑒經典藝術,民族聲樂的多元發展勢不可擋,前景廣闊。
一、民族聲樂發展歷程和特點
(一)古代民族聲樂
古代民族聲樂起源于春秋時期,《楚辭》、《詩歌》都可以看做是民族聲樂的前身,當時,民歌多表現為“生活心聲”,與各民族勞動、宗教、祭祀活動有密切關系。古代民族聲樂受封建社會思想禁錮,在藝術形式上雖大有創新意識,但是其基本思想風貌并沒有改變。秦漢之后,為提高聲樂的藝術美感,“歌”與“舞”的結合,將民族聲樂藝術帶入了全新的發展環境,其藝術思想內容也發生了本質上的轉變,歌頌帝王將相、傳唱愛情、弘揚愛國,大型歌舞依附于多元的藝術思想,成功躋身藝術主流行列。隨后,唐詩宋詞,將戲曲、詩詞曲很好的融入到了聲樂藝術中,這是聲樂藝術最為鼎盛的時期,無論是民歌、說唱,還是歌舞、戲曲,其發展形態越來越全面,直至明清階段,民族聲樂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的擴充、完善。
(二)現代民族聲樂
進入20世紀,西方聲樂開始引入中國,對中國民族聲樂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西方藝術文化、思想快速侵入傳統民族聲樂,從演唱方法到發音技巧,從樂曲創作到表現形式,在現代民族聲樂中,到處皆可見到西洋聲樂的影子。
1.多元化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聲樂藝術家們接觸到的藝術信息更加多元,他們在創作聲樂作品時,其思維方式和動機都會發生多元改變,如多民族文化融合、藝術融合、藝術表現形式融合。多元化的藝術信息可以為聲樂藝術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先進信息。
2.個性化
發音技巧、音樂創作內容不同,民族聲樂的表現形態則不同,由此可見,每個民族聲樂作品都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它經多元素文化填充,便可以形成特殊藝術,綻放個性風采。從藝術欣賞角度,日益挑剔的人們對民族聲樂的欣賞需求越來越高,所以藝術家們紛紛選擇利用聲樂作品的個性化元素,博得眼球,搶占藝術高位。這也可以證明,民族聲樂的個性化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是民族聲樂發展的一大優勢性選擇。
二、民族聲樂在歷史發展中的審美變遷
(一)“字正腔圓”的突出地位
所謂“字正腔圓”是古代歌唱藝術最基本的表演規則,“字正”,演唱者每個字的吐字發音必須清楚、干脆,每個字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不能相互交叉,交互影響。同時,詞語發聲應具有藝術表現力,其中最為突出的理念便是“收聲歸韻”,要求字頭、字腹和字尾的演唱表現必須連貫;“腔圓”,演唱者必須使用“圓腔”發聲,字音的律動應當用柔情處理,字與音的相互融合,如同樂曲的脊梁一樣,是支撐情感、藝術文化的基礎框架。因此,“字正”與“腔圓”是民族聲樂的基本審美標準,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
(二)以“情感”為藝術主題
“情感”對審美思想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占據核心地位。從思想角度上分析,民族聲樂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藝術精髓,本民族人將生活感悟、精神文明融入到樂曲中,形成“講述聲音”,利用發聲、演唱技巧,將樂曲情感表達出來。從技巧角度上分析,情感是沒有技術可言的,歌唱技巧的好與壞,與樂曲情感表達是不存在直接聯系的,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審美標準,“字正腔圓”在情感審美上并不適用。因此,可以將情感看做是樂曲的靈魂,是支撐樂曲的重要生命力。現代藝術社會,人們對民族聲樂情感的表達更為重視,把他當做核心審美標準,與“字正腔圓”一起,形成雙向審美機制。
(三)強調音色的藝術表現力
在聲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聲樂音色的多元變化從未停止,民族聲樂與不同樂器的融合,給聲樂作品在音色創造、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除用樂器修飾音色之外,演唱者利用演唱技巧,也可以使聲樂作品發揮出難以比擬的情感作用。從審美角度看,音色是審美的基礎,是聲樂作品表達情感的基石,是發揮聲樂藝術感染力的必然手段,因此,演唱方法、嗓音狀態、音色處理等聲樂元素,對增強聲樂音色的獨特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通過上文對民族聲樂歷史發展進程、特點、審美取向等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可知,聲樂審美取向的變遷,是鑒證聲樂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憑證。在原生態音樂、現代音樂、古典音樂、傳統音樂多元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民族聲樂的發展渠道會更加多樣,其審美標準也會一在放寬規格化、固有化的內容,突顯富有創造力、思想性藝術美感的內容價值。
參考文獻:
[1]孟曉師.民族聲樂在其發展中的審美變遷[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04).
[2]張帆.民族聲樂的審美特點及在歷史發展中的審美變遷[J].黃河之聲,2012,(12).
[3]韓靜.從五代“江姐”個人演唱風格看我國民族聲樂發展脈絡[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3).
[4]任潔玉.從音響載體看我國20世紀80年代民族聲樂發展狀況[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0年.
作者簡介:
辛兆義,大連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