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輝

1949年后,廣州樂器從業者們著力發展鋼琴業務,鋼琴的生產規模開始壯大。1956年,由上海、共和、虞炎、裕泰、新樂和傅喜六家鋼琴、鍵盤行組成了公私合營的廣州鋼琴廠,該廠成為后來引領廣東鋼琴行業的龍頭企業。初建時,工廠共有職工55人,固定資產2.82萬元,廠房建筑面積490平方米,算是建國初期廣東省內最具鋼琴生產條件的樂器工廠。但是由于新中國成立,生產剛剛恢復,雖然名為“廣州鋼琴廠”,工廠在成立之初只能實現鋼琴修理,因此一度以生產風琴和小手風琴為主。當年8月,該廠以香港摩利臣鋼琴作為樣板,經過一系列因陋就簡的學習、研究、嘗試,如:以鋼纜鋼絲作琴弦鋼線,用舊柚木家私板材制成鋼琴外殼,用花旗松大床板造音板,用西藥桶制作裝頭板等等。3個月后制成第一臺鋼琴,品牌定為“珠江”,并成功地在香港的美華琴行售出。此后,初步解決了制造技術問題的廣州鋼琴廠逐步名正言順。
鋼琴需要好的鋼琴演奏者,廣州鋼琴生產鏈條的延續在于反哺本地鋼琴教育,推動音樂演奏水平的提高。從20世紀80年代起,廣州的鋼琴社團和生產廠商就努力通過冠名贊助等方式來支持和參與國內、國際的高水平鋼琴活動和賽事,帶動廣州鋼琴業以及本地的鋼琴氛圍,使之自然而然地融為城市音樂生活的一個部分。
1984年秋,廣東省樂器學會與廣州音樂學院(現星海音樂學院)聯合舉辦廣州市少年課余音樂學校,招生數達到1500名;廣州鋼琴廠還與中央音樂學院在廣州和中山兩市合辦少年兒童鋼琴培訓中心,本地創造良好的鋼琴學習環境,發展、推動了青少年的鋼琴水平,保證了鋼琴城的文化氛圍。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教育的快速發展,鋼琴教育與演奏也開始普及。鋼琴是西方藝術表現形式,但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和下一代素質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音樂已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說鋼琴教育和演奏涉及到哲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思維學、運動醫學等諸多學科。鋼琴教學是突破各學科之間的界線橫向發展的新興邊緣學科。而作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就成為每個家庭首選的樂器。家長要孩子學琴的目的有很多:有些家長由于自己喜歡音樂而讓子女學鋼琴;有些家長是為孩子將來有“一技之長”打基礎;有些家長則認為其他同事或親戚的孩子都在學琴,自己也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只是為獲取鋼琴考級證書而學的。當然學琴只為把孩子培養成為鋼琴家,家長有這種思想的并不多。鋼琴教學具有多面性和綜合性,能夠全面的培養并提高人的文化氣質修養及綜合素質能力。總之,不管學琴目的如何,能有機會學習鋼琴的人總是幸運的。
根據學琴者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的不同,鋼琴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和學琴進度也會不同。目前,學琴的人分為三類:一類是專業院校學生;一類是許多已經離、退休的老年人,他們年青時,沒有時間但非常喜歡音樂,老了有時間且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他們是以短時間內學會彈奏自己喜歡的曲子為目的;另一類是學齡前的兒童。由于他們時間充裕,孩子自身喜歡鋼琴這種樂器或家長要讓孩子學習鋼琴,這一類人更多一些。一般來說,大多數琴童都是在業余藝校或專業鋼琴教師家每周上一次課,其余時間則完全在家長的督促下自己練習。由于練琴時鋼琴技術的難度隨級別升高而加大,很多家長工作之余已無暇陪孩子的練琴,練琴時嚴厲的呵斥或“多彈幾遍”的要求,根本無法奏效,所以督促和輔導孩子練琴的工作就由一支專業的陪練隊伍來擔任。
作為一名鋼琴老師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因為他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學生。根據一份出自西方學者向47000名學生作調查分析的表格,歸納出有效與無效特征各12項,如表:
良好的學習和競技氛圍的同時,也為當地鋼琴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聚攏了人氣。
隨著意識形態的音樂越來越被物質基礎的市場所引導,廣州城市鋼琴的影響貴在解決了軟硬件兼具的問題。通過現代的產業化的鋼琴生產,實現城市鋼琴氛圍的經濟基礎的保證,解決了發展鋼琴音樂的硬件問題;而產業成功的反哺又致力于鋼琴音樂的軟件建設,使城市鋼琴音樂能夠真正以高水平的姿態出現。相較于廣州鋼琴從落地廣州的幾百年歷史,到今天鋼琴成為廣州城市音樂標簽,是了不起的文化現象。
從音樂傳教到樂器制造,形成了廣州鋼琴音樂發展的重要起因,也構成了鋼琴產業發展的基本歷史。在西方傳教士的建立教堂傳教后,鋼琴在廣州城市生活中受到了重視,一方面是出于對西洋樂器本身及其音樂的喜歡,在另一個方面也是當年民眾對代表著先進、現代的西方文化的一種趨近心理。因此,從16世紀到20世紀,廣州當地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出過國、留過洋的知識分子,毫不滿足于鋼琴在教堂音樂生活中的伴奏地位,志同道合、不遺余力地將鋼琴創作、鋼琴教育引入百姓日常生活和青年一代的知識體系中。這種在文化上追隨西方、學習西方的心態對廣東這樣一個毗鄰港澳、商貿頻繁、教堂林立的中西文化交匯的沿海省份來說,再普遍不過了。
我們一直關注異文化的音樂在本國與異國之間的差異性,卻在這里重新思考音樂文化的包容性。鋼琴音樂,曾經是廣東這個省份的“洋”文化,在經歷兩個世紀的發展之后,從鋼琴傳入到作品創作、制琴推廣、賽事組織,成為了廣州城的新音樂符號。我們一方面面對著廣州作為一個沿海城市更多地受到外來文化,尤其以鋼琴為代表的西方現代音樂文化沖擊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要贊賞著廣州自力更生掌握西方鋼琴制造技術的不易,和它超出了一城一地的局限,包容、吸納鋼琴這一西洋樂器的胸懷。音樂工藝學、樂器學現在越來越多地與行業與產業結合,這也決定著新時期的“洋為中用”,在廣州城市鋼琴音樂中更多地體現為產業發展的繁榮景象。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SZ14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