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下半葉,音樂史上出現了阿爾貝尼斯為代表的西班牙民族音樂樂派。《伊比利亞》組曲則是阿爾貝尼斯經典的代表作。全曲4卷,由12首樂曲構成。本文將通過對阿爾貝尼斯生平的分析、阿爾貝尼斯鋼琴作品的基本風格特點為主線,研究關于阿爾貝尼斯《伊比利亞》鋼琴組曲第一冊的演奏法及技術難點。
關鍵詞:阿爾貝尼斯 《伊比利亞》 音樂風格
偉大的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伊薩克·阿爾貝尼斯是19世紀浪漫主義民族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創立現代西班牙民族樂派的主導人物和奠基者之一。
《伊比利亞》組曲則是阿爾貝尼斯經典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西班牙民間,描繪了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的風土人情。組曲分四冊,由十二首樂曲構成。
一、通過對阿爾貝尼斯生平的分析研究其風格形成的原因
伊薩克·阿爾貝尼斯(Issac Albeniz) 1860年5 月 29 日出生于西班牙,1909年5月18日于法國去世,享年49歲。阿爾貝尼斯聰慧過人,有著非凡的音樂天賦,在兒時已成為“鋼琴神童”。1歲時學習鋼琴,四歲登臺演出,七歲時通過巴黎音樂學院考試,8歲被馬德里音樂學院錄取,開始接受正規音樂教育。1883年,阿爾貝尼斯在巴塞羅那結識了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這就是具有“西班牙民族音樂之父”之稱的費利佩·佩雷德爾(Felipe Pedrell)。佩雷德爾將西班牙民族音樂中的民謠元素與舞蹈的結合作為他的音樂風格,而這種本民族音樂理念同樣影響著阿爾貝尼斯。正是佩雷德爾的影響啟發著阿爾貝尼斯的創作靈感,他開始嘗試不同于主流音樂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西班牙民族音樂元素,開始走向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之路。
1889年開始,阿爾貝尼斯在鋼琴技術上的造詣已經達到了藝術巔峰。他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歌劇以及一些藝術歌曲。同時,他接觸了很多優秀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歐內斯特·肖松等等。通過對這些作曲家的學習,阿爾貝尼斯開始彌補他創作中的不足,努力完善音樂作品。終于在1906年,阿爾貝尼斯嘔心瀝血創作出了領世人驚嘆不已的《伊比利亞》鋼琴組曲。整部作品分為四冊,將阿爾貝尼斯精湛的創作技巧和音樂文化內涵體現的淋漓盡致,是標志著新民族主義音樂道路里程碑式的一部優秀作品。
二、阿爾貝尼斯鋼琴作品的基本風格特點
阿爾貝尼斯鋼琴音樂創作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他的生活經歷、社會實踐以及多種藝術形態直接影響了他的音樂創作風格。因此,阿爾貝尼斯的鋼琴音樂創作風格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早期風格
阿爾貝尼斯早期的音樂作品并沒有形成較顯著的音樂風格。這個時期無論是在作曲或是演奏方面,多以主張熱情奔放、個性自我的風格特征。由于阿爾貝尼斯早期因演出而耽誤了專業音樂訓練,因此他早期的音樂創作中無論是在曲式結構、和聲或是作品的風格、內容上都沒有太多的創新、突破。使得阿爾貝尼斯在他的早期創作中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仍是三段體段落、重復大段樂句段落作為結構特征,因此,特點顯得單一。正因如此,阿爾貝尼斯更需要能夠積極影響他的人,來引導阿爾貝尼斯的音樂創作道路。
(二)中期風格
這個時期的阿爾貝尼斯逐漸轉變為探索西班牙民族民間音樂的文藝作曲家。而對于阿爾貝尼斯的這種轉變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無疑是上一節我們提到的人物——李斯特和費利佩·佩雷德爾。李斯特對阿爾貝尼斯的影響深刻體現在精湛的鋼琴演奏技巧上。而佩雷德爾將阿爾貝尼斯帶上了復興西班牙民族民間音樂的探索之路。
佩雷德爾潛心研究西班牙民族民間音樂,著有《為了我們的音樂》、《西班牙民歌集》等著作。1883年阿爾貝尼斯有幸跟從佩雷德爾學習。在佩雷德爾的悉心教導下,阿爾貝尼斯在音樂理論、創作技法上都有了嶄新學術認知和創作思維。他開始走訪西班牙民間各地,探索當地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情懷,將搜集的舞曲、地方音樂整理、歸納,為他的音樂創作增添豐富的知識儲備,也為日后《伊比利亞》的創作埋下伏筆。
(三)晚期風格
這個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法國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得到復蘇和發展,“復興法國音樂”也成為當時一批音樂家的創作口號。于是,在1871年,以弗朗克和圣桑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創建了“民族音樂協會”,也被稱為“法國民族樂派”,其代表人物有:西扎爾·弗蘭克(Cesar Franck,1822-1890)、卡米爾·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 ns,1835-1921)、加布里埃爾·福列(Gabriel Faure,1854-1924)。阿爾貝尼斯也加入到“民族音樂協會”中,并與弗蘭克(Frank)、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等一些進步音樂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通過“民族音樂協會”將音樂作品介紹給觀眾,使聽眾接觸到除德奧音樂以外的作品。阿爾貝尼斯在“民族音樂協會”中全面吸收試新的音樂語言、創作手法,以西班牙熱情的人文情懷和濃郁的民俗民間音樂取代了老式的浪漫主義音樂。阿爾貝尼斯的作品融合了李斯特精湛的鋼琴演奏技巧、佩雷德爾的民族音樂語匯、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創作理念和技巧,將這些技法交織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最終形成阿爾貝尼斯成熟的音樂創作風格。
《伊比利亞》正是阿爾貝尼斯晚期音樂創作成熟時期的杰出之作。這部作品反映著西班牙各地的風土情懷,用復雜的織體語言、多元性的調式調性、更富情感性的旋律線條,呈現出自由的、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
三、關于阿爾貝尼斯《伊比利亞》鋼琴組曲第一冊的風格特點及技術要點
(一)《伊比利亞》鋼琴作品的風格特點
阿爾貝尼斯的《伊比利亞》組曲音樂有其獨特的音樂形式和表現手段,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性。他吸取西班牙民間音樂元素及印象主義音樂,結合精湛的創作手法,在創作中打破了傳統模式,以追求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創造出一種熱情、率真的音樂風格。他的音樂是對后世作曲家的啟示,是對未來音樂發展的一種暗示。可以說,他對傳統音樂風格創新變革的同時,西班牙民族音樂流派的形成開辟了一個新前景,形成了技術上的裂變。因此,《伊比利亞》組曲的音樂風格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endprint
1.和聲的色彩性
在傳統古典主義、浪漫樂派時期,作曲家們主要運用大小調的和聲體系進行創作,和聲的功能性在和聲體系中占主導地位。除功能性外,和聲還具有明暗、濃淡、協和與不協和等音響效果。阿爾貝尼斯受印象派音樂影響,他的和聲創作并沒有根據傳統和聲的功能進行創作,而采用不同結構和弦的運用來表現和聲的色彩性。例如,非三度疊置和弦,二、四度疊置和弦、全音階的使用。
2.調式調性的多元性
阿爾貝尼斯的音樂創作呈現出多元性的調性思維和調性觀念,有別于傳統調性原則。他在作品中除運用傳統的大小調式以外、還常運用半音階、全音階、五聲調式以及中古調式,及西班牙民族調式、阿拉伯調式。創造出一獨特的調性風格,充分展示了印象主義音樂色彩特征。
3.旋律的情感性
浪漫主義音樂中的旋律常采用反復、模進、變奏及發展等寫作手法,和聲成為旋律的基礎。而在阿爾貝尼斯打破傳統模式,在他的音樂里,旋律發展不再像傳統樂派那樣將動機重復、模進發展,而是注重抓住地方色彩,體現情感特點。主題旋律通過自己的音樂語言描繪作曲家的感受和意境。每一個樂句都只為表現自己而出現,具有水乳交融的情感性。
此外,阿爾貝尼斯經常用保持低音持續的手法來表現旋律的連貫性和情感性。這種持續音的運用大大加強了其作品音樂的民族性。
4.曲式的創新性
在曲式上,阿爾貝尼斯偏向喜歡自由、新穎的形式,而不再使用龐大的組織結構。在他的音樂創作中,曲式結構劃分的大膽創新,造成迷人的感覺,體現自由的特點。運用多種創作手法體現樂曲的副部主題,使音樂更生動。這正是印象派繪畫的寫照,體現印象主義音樂特點。
5.節奏的多樣性
豐富多彩的多樣變奏手法是阿爾貝尼斯音樂作品中主要的特點。大量的變奏手法幾乎在他的每首作品中都將展開運用,這種特點集中體現在調性的變奏和織體的變奏。而這種手法體現出不規則的節奏效果,更有效的體現了西班牙民間地區的舞曲節奏,是作品獨具西班牙民間音樂特點。
(二)《伊比利亞》鋼琴作品的演奏要點
阿爾貝尼斯作為西班牙杰出的鋼琴家、作曲家,其作品的演奏技巧以及音樂表現之難也是被眾人所熟知,往往給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套《伊比利亞》組曲中既有李斯特般的炫技又有德彪西作品中的朦朧意境,伴奏織體還出現了類似肖邦夜曲中的技巧等等。作品中的演奏難點及要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好豐富的力度層次
阿爾貝尼斯在作品中大膽創新,多次使用了極強記號fffff和極弱記號ppppp,這對于演奏者是一個挑戰,其中的音量層次之多,想要清晰地呈現出來需要精心的設計力量布局,以及對音響的的大膽想象。如:組曲中的第三首《塞維爾的圣誕節》從第1小節至119小節是一個不間斷的漸強的過程:從一個P的音量發展到ffff的音量。而后又減弱到167小節處的PPPPP。考驗的是演奏者的內心聽覺和強弱巨大反差中的統一脈搏感。
2.觸鍵方式的多樣性
這首作品集中了李斯特般精湛的鋼琴演奏技巧、佩雷德爾的民族音樂語匯以及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音樂特點等。因此要非常重視奏法以及觸鍵的不同所帶來的音色上的變化。如:第三首《塞維爾的圣誕節》的第223小節開始,洪亮的音響和雙手的輪奏需要運用手臂和身體的重量使琴發出聲音,指尖與掌關節保持力量集中的狀態,同時手腕及手臂要做到松馳,來確保聲音的平均和均勻度。又如:第一首《回憶》中,主題舒緩而柔和,流暢而又沉靜,需要用手指貼鍵的歌唱性觸鍵方式來彈奏。再如:第55小節處,左手用清晰但非常弱的音量唱出旋律,同時右手需要只有手指肚輕撫琴鍵,奏出朦朧的音色。
3.舞曲性節奏在演奏中的把握
舞曲性的節奏是這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西班牙的音樂與西班牙的舞蹈有著天然的聯系,節奏又有獨特之處,因此在演奏時,演奏者心里是需要一個明確的舞者的形象,來幫助音樂的韻律始終在舞曲的律動中。如:第二首《港口》中,經常在第三拍和第五拍出現節奏重音,這是很典型的西班牙的舞曲的節奏型。裝飾音與重復音在樂曲當中的運用,增加了演奏的難度。要在快速的節奏中既保持舞曲的節奏律動還要保證裝飾音及重復音清晰有彈性的奏出。
4.踏板的運用
有人曾經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在這首作品中,巧妙地運用踏板會使演奏者更為準確的表現音樂已經及音樂形象。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阿爾貝尼斯經常用保持低音持續的手法來表現旋律的連貫性和情感性”。因此,在一些沒有標注踏板的段落也要根據主屬長音的使用來用踏板。如:《塞維爾的圣誕節》中第227到238小節的踏板就要每個低音長音又要換踏板。弱音踏板的運用在《回憶》中則用得更多。如:第55小節到74小節的段落中,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的同時使用,加上演奏者歌唱性多層次的觸鍵方式來營造出幽靜神秘的詩意意境。
四、結語
《伊比利亞》組曲是阿爾貝尼斯一生嘔心瀝血的結晶,是西班牙民族音樂文化與多種藝術形態結合的產物。其和聲的色彩性、調式調性的多元性、旋律的情感性、曲式的創新性及節奏的多樣性,既繼承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精華,又融合了印象主義音樂的創作特點,向我們詮釋了西班牙的民俗風情和作曲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伊比利亞》組曲并不只是代表作曲家的一部普通作品,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西班牙音樂、文化、傳統浪漫主義及印象主義音樂等方面相互結合、影響并發展構成的一部民族音樂文化,為我們呈現了復興西班牙音樂發展的全貌,是藝術家的文化個性及思想追求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使西班牙民族音樂與同時期其他的藝術形式具有相同的時代特征,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美]保羅·亨利·朗格.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M].張洪島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朱雅芬.西班牙鋼琴音樂的黃金時期[J].鋼琴藝術,2004,(10).
[4]段維拉.論阿爾貝尼斯《伊比利亞》的鋼琴創作特征[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4 年.
[5]王萌.西班牙民族文化的結晶一阿爾貝尼斯《伊比利亞》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
[6]孫瑜.阿爾貝尼斯《西班牙組曲》研究與演奏分析[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08年.
[7]任抒真.阿爾貝尼斯和他的《伊比利亞》[J].音樂天地,2011,(08).
作者簡介:
初曉睿,沈陽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