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盼盼
摘要:《抗敵歌》是我國第一首以“抗日救亡”為主題進行創作的合唱作品。優美動聽的旋律,催人奮進的精神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并傳唱至今。本文以作品的創作背景為依托,試圖對其創作特點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黃自 《抗敵歌》 創作
一、 《抗敵歌》的創作背景
(一)《抗敵歌》產生的時代背景
《抗敵歌》原名《抗日歌》,是我國第一首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歌曲,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混聲合唱,創作于“九·一八”事變時期。此時懷有愛國熱血的黃自希望通過歌曲創作激發國民大眾奮起抗戰,也以此表達作者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抗日決心。
1931年11月,在黃自帶領上海國立音專的廣大師生到浦東一帶為東北義勇軍進行募捐時,在沒有等到合適歌詞的情況下毅然執筆以噴薄洶涌的創作激情寫下 “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抗敵將仇恨。家可破,國須保;身可殺,志不撓。一心一力團結牢,努力殺敵誓不撓。”并在對其譜曲之后由詞作家韋瀚章對第二段歌詞進行了補寫,從而形成了這首鏗鏘有力、充滿愛國激情的抗日合唱歌曲。就在歌曲創作產生后的11月9日,由上海國立音專的學生在廣播電臺進行了首唱,同時勝利公司還將此歌灌制成唱片進行傳播。創作發行初始,歌曲即命名為《抗日歌》,但是由于當時的國民政府的禁止,使含有“抗日”字樣的《抗日歌》不能在公眾場合出現,因此不得不將其改為《抗敵歌》。
(二)《抗敵歌》所反映的人文思想
作品表現了當時的愛國人士對侵略者的痛恨與對祖國的熱愛,體現了當時全民參與抗戰的時代特征,表現了中華兒女滿腔熱情、奮勇抗敵、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于鼓舞民眾決心,激發抗日熱潮起到了宣傳與鼓舞的作用。歌曲的歌詞精練有力、旋律激情涌動,藝術水平很高。欣賞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激昂的革命熱情和濃厚的愛國深情,使人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其德育教化意義深蘊其中,是對于人精神與心靈的洗禮與升華。
從這首作品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時代特征,了解當時的歷史情況,深入領會其作品的精神內涵,感受其慷慨激昂、激勵向上的力量。直到現在,這首歌曲仍然廣泛流傳,至今仍被很多的社團組織與學校團體做為專題演出的經典曲目,并被一些專業音樂院校做為專業的傳統教學曲目,是影視作品當中經常被借鑒引用的一首歌曲。
二、《抗敵歌》的音樂特點
(一)《抗敵歌》的節奏特點
作品的節奏雄健有力,節奏當中具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主題音調,節奏感非常強,音律表現緊湊,結構層次分明、歌曲整體氣勢磅礴雄勁、大義凜然。并且這一主題音調具有核心動機的性質,是整個樂曲的中心和基礎。旋律的節奏和歌詞自然朗誦的節奏基本一致,樂曲當中所蘊含的表情和歌詞的意義結合得恰到好處,是歌詞良好的載體。如此一來,具有西洋音樂特點的大音階和主音大三和弦的痕跡并不明顯,樂曲自然而然的借鑒了西洋音樂的大、小調作曲方法,并使其節奏曲韻為歌詞服務,是洋為中用的典型之作。它的主題單調性質穩定的進行,歌詞與節奏完美的結合,應用了進行曲中常見的帶附點的節奏類型,使歌曲的表情更加剛毅,色彩更加鮮明。
作品的核心正是它的節奏旋律,樂曲本身就在整個旋律當中作了多次的重復、模仿、倒影、移位以及變形和節奏的重現。如整個樂曲的骨骼,雖然矮小,但仍在樂曲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樂曲的主題音調共八拍,前兩拍是樂曲的原型,第三拍的后半拍最后一個音的延伸和反復,后面的六、七、八拍則是逆時倒影增時。樂曲的旋律和歌詞兩者結合成為歌曲的主要內容,其節奏旋律處于主要位置,是樂曲的中心,而其他的一些歌曲手段則是它的強化、補充。
(二)《抗敵歌》的旋律特點
作品以其激昂有力的旋律和振奮人心的歌詞震動著受到侵略的麻木的國人,唱響了中華兒女捍衛家園、保衛祖國的強音。它發展了我國民族音樂的曲調,推進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歌曲具有著強烈的時代性和濃厚的本土化民族特征以及通俗易懂的歌詞和生動形象的旋律曲調,在創作上借鑒了歐美西方音樂創作的理念,并將兩者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和創新。與此同時整首歌曲當中的歌詞具有詩歌性的結構和韻律,每句歌曲和轍壓韻、平仄有度,非常具有節奏感和力量感。
作品的整體篇幅不大,其第一段的歌詞音樂是由兩個樂段構成的一個大段落,每個樂段各自包括兩個樂句,樂句又各自包括兩個或者三個樂句,共計18個小節。整曲第一樂段具有呈示性,其前奏是一個4小節的獨立樂句,而第二樂段具有展開性和引向結束的功能。其第二段句中“家可破,國須保;身可殺,志不撓”等歌詞具有明顯的口號式特點,并兼以動機式的旋律音型出沒游走于四個聲部當中,模仿技法的恰當運用更加深刻、完整的表現出了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精神與深刻內涵。歌詞詞性的結構雖然簡單,雖只涉及了近關系調,但其整體和諧、統一。
(三)《抗敵歌》的曲式、和聲特點分析
作品吸收了西方傳統的作曲理論與作曲技術,在對西方音樂旋律、曲式、和聲、對位、聲樂寫作與鋼琴寫作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們民族的音韻特點、聲調和朗誦特征,應用作曲家本人的深厚作曲經驗進行創作的。其在多聲部和聲技法的運用當中,表現出了對于西洋大小調功能和聲的吸收運用,直接運用了自然大調或和聲小調的調式、并應用了三度重疊的和弦結構、包含強進行為主的和聲連續以及典型的和聲終止式。
它的曲式屬于沒有再現部的單二部曲式中的一種,即單二部曲式的單二部曲式的分節歌。表現為主歌在前,副歌在后,形成單主題的二部曲式。其第二部分從主題的分裂展開開始,最后進行收束,但并不再現第一部分中完整的一個樂句。第二部分在結構上和調性上都體現了從不穩定到穩定的運動過程。
作品的第一部分是由兩個樂句所組成的,歌詞采用的形式是問答式,音樂處理上采用的是“領唱——合唱”交替進行的歌唱手法,表現為單旋律與和聲織體的相互交替。與此同時,它的每一個樂句都包含有一問一答的兩個小樂節,前面一個樂節都是從號召性的上行和弦音開始的,后一個樂節采取堅定、果斷的下行音調來進行了結束。歌曲的第二部分應用了第一部分兩端的音調,即三個上行的和弦音和三個連續二度下行的音,采用的是模仿復調的方式來進行展開,結尾處以單旋律的齊唱與和聲織體的合唱來首尾呼應,將整首歌曲推入高潮,淋漓盡致地描繪出抗日愛國人士緊密團結、攜手并肩,奮起抗日的英雄氣概與愛國情懷。
作品歌詞形式為長短句,歌詞有韻,八句為一段,在表現形式上其以形式相同的做了一次歌詞反復,因為歌曲的第一段歌詞是作曲者的本人創作,因此很適宜用這種曲式形式來進行譜曲表現。這首歌曲一共包含44個小節,綜合看來,分為兩段歌詞,兩個大段落,每段又包含18個小音節,在歌曲開端以4個小節的引子開始,歌曲中間以4個小節的過門隔開。第二樂段并沒有完全按照第一樂段進行反復,而是在一些聲部做了調整,如歌曲當中的15、16小節和37、38小節。在表現上這樣的調整很出采。可以說兩個樂段的基礎音樂材料是一樣的。
所以,這首歌曲既不合適完全的作為分節歌曲進行處理,也不適宜以通譜的復二部結構進行分析,它只是有著兩個單二部曲式的段落,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行了帶有變化的反復。然而正是這種靈活有變的曲式,反映出了作曲家的作曲技巧與技藝。其第一個樂段可以看出屬于和聲體,是一種響應式的表現形式。第二個樂段則在和聲的范圍內開始。在作品的開端其單聲部和多聲部織體的對比,使男低聲部的純音色和四聲部的男女混合的音色形成了對照,鮮明地表現了歌詞所要重點突出的那種一問眾答式的演唱效果的重要性。
三、結語
黃自創作的《抗敵歌》鮮明地反映了全民抗戰的時代性,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作品具有濃厚的本土化風格,采用了歌謠體的結構形式。黃自開創的民族化新音樂手法,為發展我國民族化音樂與西方創作技法進行結合的創作手法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湯光華.從黃自的合唱創作看音樂與政治的關系[J].藝海,2006,(04).
[2]薛麗.以《抗敵歌》為例談黃自抗戰音樂的激情風格[J].劇作家,2009,(03).
[3]尹晨曦.論抗戰歌曲的藝術特色及其價值[D].保定:河北大學,2007年.
[4]鞏成國.最早創作抗日歌曲的作曲家——黃自[J].琴童,2006,(12).
[5]李強.黃自聲樂作品創作藝術及其合唱作品的特色探析[J].黃河之聲,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