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本文從中國古典舞獨舞的意境,音樂性與文學性的統一,悲劇精神與藝術性的互融三個方面對古典舞《楚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解析。古典舞《楚優》是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少年組決賽的參賽舞蹈,是很典型的中國古典獨舞,悠揚的旋律,曼妙的舞姿,能讓觀眾在舞者靈動的姿態中獲得了美的享受。文章中的分析,對于理解和欣賞古典舞有所裨益。
關鍵詞:《楚優》 中國古典舞 藝術特色
古典舞《楚優》是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少年組決賽的參賽舞蹈,是很典型的中國古典獨舞,悠揚的旋律,曼妙的舞姿,讓觀眾在舞者靈動的姿態中獲得了美的享受。中國古典舞講究技巧、身法、神韻。技巧是在長時間的舞蹈基本功訓練中獲得的,需要舞者掌握步伐、身段、手法的基本要領,并熟練地加以運用。身法則是指在技巧基礎上所獲得的舞姿和動作,主要是以跳、轉、翻及對身體的控制技巧為表現。身韻則是在技巧、身法之后的對舞蹈的更深層次的體現,即舞姿不僅要有動作技巧、身法控制還需要舞出韻味,也就是舞蹈“美”的最終體現。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內在表現,也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所在,即便動作一致,表演者對舞蹈的理解、基本動作的掌握、身體的控制度等都會對身韻產生影響。同一支舞,同樣的動作,不同的人跳會有不同的韻味。中國古典舞更加強調“身心統一,形神兼備,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并從其中獲得舞蹈美的韻味。接下來我們就以古典舞《楚優》為例,分析《楚優》的藝術特色,從中獲得對古典舞身韻的理解。
一、意境中的“獨舞”
在目前非專業受眾對舞蹈類型的接受中,我們會發現,獨舞的受眾群較小。因為從故事性的表述上來看,獨舞沒有其它舞蹈的敘事性強。現在,各類電視節目,各類演出活動中,都是群體性舞蹈占據主要位置,很少有對獨舞的欣賞和介紹。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快餐文化的發展,也逐漸將獨舞推向了邊緣地帶。人們可能更愿意認為舞蹈只是作為歌唱的陪襯,只需要熱熱鬧鬧湊個人氣就夠了。其實,這種片面的認識會讓受眾失去對藝術意境美的真正體驗。我們就以古典獨舞《楚優》的意境之美為例,為大家闡析一下如何欣賞古典舞的意境美。
一個成熟的舞蹈演員在舞臺上為觀眾呈現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態,這種藝術形態之所以是有審美價值的,是因為,它體現了“形、神、勁、律”的相互融合。這一點很好理解,形即形體,神即神韻,勁即力量,律即韻律。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表現手段。這四點的高度融合、內外統一便能獲得“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的美學理論。此時的舞者在舞臺上不僅僅是在用姿體舞動,更像是在用全身的各個感官舞動,并由此帶動觀眾進入到舞者表述的世界。《楚優》中,舞者一開始隨著音樂緩緩起舞,靈動的舞姿仿若將受眾帶入進另外一種意境,是一種遠離日常生活的,如詩如畫般的另一種情景。從心里學分析,這種短暫的抽離狀態,會讓受眾獲得心靈和情感上的放松和愉悅。這是獨舞所能帶來的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這也是熱鬧過度的群舞所不能獲得的。因此,欣賞《楚優》的演出,能讓人獲得不一樣的意境體驗。
二、音樂性與文學性在舞姿中的統一
舞蹈表演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視覺藝術,舞蹈的表演需要技巧,但是再高超的技巧都需要有情感的表達。舞蹈中的情感并不是指自己的個人感情,而是應該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情感,這些情感可以是人們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可以是對未來的美好向往。舞蹈表演是一種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的藝術,觀眾通過觀看舞者的肢體動作來感受舞者的內心,只有充滿感情的舞蹈才可以使觀眾得到震撼。因此在舞蹈中賦予感情就是整個表演中重要的一部分,舞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情感表達能力,這就要求舞者在生活中對于每一種情感都有深刻的理解,從而用在舞蹈的創作中,就可以將舞蹈中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給觀眾呈現出高質量震撼人心的表演。
舞蹈和音樂都是美化人心靈的,優秀的舞蹈更是如此,不僅帶給人視覺的享受,更讓人體驗到意蘊的美。中國古典舞本身具有一定的戲劇性,沒有從戲劇的表演性中完全蛻變出來。《楚優》也顯現了這樣的特點。一開始,悠揚婉轉、低呤淺唱的音樂響起,瞬間將受眾的情緒帶入到了舞者的世界。舞者的舞姿和造型有如壁畫中的人物,輕盈靈動,細膩圓潤,剛柔并濟,手法、身段、步伐、眼神和諧統一,似在講述一段來自曾經那個年代的婉轉動聽的故事。可以說《楚優》將音樂性與文學性進行了一個完美的統一。
中國古典舞與西方國家的古典舞,相同之處在于,二者皆是音樂、戲劇、舞蹈的結合。從舞蹈動作來看,西方古典舞以足尖立地為主要基礎動作,加上跳躍、旋轉、騰空等技巧,而中國古典舞的主要基礎動作有旋轉、翻身、彈跳,更強調一種形象性、民族性和表現力。因此在演出過程中,舞者的舞姿本身就具有表述性,一甩袖、一旋轉、一跳躍,娓娓道來,且吟且唱。
優秀舞蹈的價值在于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楚優》音樂性與文學性的統一讓它具有了此種功能。從作品本身看,《楚優》的編排呈現出一種追求精神內涵的趨勢,從中表現出一種宗教情懷,對生活、生命的一種敬畏感,舞蹈者在舞蹈中闡述了人們對神靈敬畏和仰慕的內容,是當時那個時期時代特征的反映。舞蹈,從本質上來說,它又是感化心靈的,和人的內心世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神秘且充滿情韻的。優秀的舞蹈不是構成的,而是和諧統一的,是舞者用心靈澆灌而成的。而此澆灌離不開音樂的襯托,也離不開文學的表述,音樂、文學、舞姿三者的和諧統一就能獲得一種“詩的素質”,超越任何一種單獨的藝術形式,讓受眾從中獲得詩性的感染。正是像《楚優》這樣優秀的作品,承載著古代文明的審美精神,在大眾文化彌漫的當下,能讓人們獲得一種神圣性的追求,讓音樂的感染性、文學的靈性加上舞蹈動作的技術性高度統一,獲得精神世界的豐厚。
三、悲劇精神與藝術性的互融
古希臘戲劇哲學中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楚優》的表述性本身是具有此種悲劇精神的。在現如今大眾文化娛樂性為主導的話語身份里,追求單純的歡樂主義,娛樂至上,最后會走向精神的虛無,因而我們需要在沉迷娛樂之中的時候反思一下悲劇精神。《楚優》的整個演出中,悲劇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美學風格上,還展現出一種倫理精神,一個底層生命對人生的感悟、對命運的勇氣。人們在欣賞舞蹈《楚優》的時候,不僅能從其優美的舞姿中獲得美的享受,更能從中體會到舞蹈表現出的主人公的人生境遇,從而產生共鳴,獲得悲劇精神與藝術性的互融。另外,中國古典舞因具有嚴謹的程式、規范性、技巧,對舞者的要求也比較高。舞蹈者不僅僅是動作的表現者,更是心靈的溝通者,不僅要將動作做到位,更要將情感表達完美呈現。《楚優》的編導、演出者們,正是深刻理解了中國古典舞的內涵,因此在選材、音樂背景、演出服裝、情感渲染等方面都做足了功夫,音樂一起,便立刻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四、結語
我們之前提到,越來越多的人們僅僅將舞蹈作為音樂的一種附屬,作為歡慶氣氛的陪襯,這一現實的根本來源就是因為當代舞蹈藝術缺乏精神上的導向,缺少文化上的反思,所以,很多優秀的舞蹈劇目才沒能走向大眾的視野。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融入了全球化的進程,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改變,作為獨特藝術形式的中國古典舞不斷借鑒各種相關藝術經驗,承前啟后,不斷發展,擁
有了比其他藝術更本土化的根本性意義。把握住機遇,在既豐富又鮮活的中國發展中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藝術境界,是每一個中國古典舞蹈者都應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到后經典敘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劉荔.新形勢下高校舞蹈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關于舞蹈教學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1,(18).
[3]王春杰.對校園舞蹈的認識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10).
[4]張娜.如何塑造生動的舞蹈形象[J].大眾文藝,201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