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熒
【摘要】地方電臺是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四級聯動”信息傳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在局部地區的信息快速搜集、信息針對性傳送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同時,國家應急廣播體系也將為地方電臺在鞏固廣播公信力、拓展信息來源、增強廣播信道建設等方面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但由于應急廣播傳播模式有別于日常狀態下的廣播,這也對地方電臺在應急廣播理念、報道方式、內容取舍及記者培養等方面提出了挑戰。
【關鍵詞】廣播 發展 影響 應急廣播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
目前,對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界定,有多種不同的說法,綜合百度百科和各類研究文章的闡述,基本可以將其理解為:在發生突發事件等應急狀態下,政府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向公眾提供防災減災等緊急信息服務的廣播體系。根據我國的“十二五”規劃,2015年年底前,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將基本完成,這一體系采用中央、省、市、縣“四級聯動”應急信息傳輸模式,傳輸資源涵蓋無線、有線、衛星等。此外,從應急廣播系統建設相對完善的日本和美國等的情況來看,這一系統還應包括充分的法律保障、媒體與氣象等災害預警部門的聯動機制等。
一、應急廣播發展將進一步鞏固廣播媒體的公信力
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搭建,為傳統媒體彰顯公信力優勢提供了新的平臺,其中,廣播以接收終端簡便、不受電力制約(收音機可自帶手搖發電功能)、覆蓋廣泛、傳播速度快等優點,成為世界各國傳播應急信息的普遍選擇。尤其是在發生自然災害瞬間造成交通、供電和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廣播的穩定性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如果從受眾可接受度方面看,廣播對受眾又是最不挑剔的,唯一的接收限制就是能聽懂語言,這可以確保視障人士、不會上網的老人以及缺少讀寫能力的人群能第一時間接收應急信息。廣播在國家應急廣播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式都無法替代的。
二、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將拓展廣播的信息獲取渠道
在國家應急廣播體系中,應急廣播享有第一時間獲得應急信息、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的權力,這不僅僅是媒體的責任,更應上升為一種法律和制度要求。以日本的應急廣播建設為例,有三部法規為應急報道提供保障:
《災害對策基本法》規定,日本放送協會(NHK)是政府指定的公共機關,必須通過業務為防災做出貢獻;《放送法》(又稱《廣播法》)規定,如發生災害,或有可能發生災害時,必須進行有助于防止災害發生或減輕受災程度的播放;《氣象業務法》規定,當氣象廳發出氣象、地震、海嘯警報時,NHK應立即播放,使公眾周知。
此外,在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為會長的“中央防災會議”中,NHK的會長與全體內閣成員、日本銀行總裁、日本紅十字會會長、日本電報電話公司的社長,并列為會議委員。這使得NHK可以直接接入日本氣象廳的內部監測預警系統,第一時間獲得信息。當然,在實際的操作當中還遠不止這些。
充分的保障使得NHK得以獨立開發自己的“地震·海嘯速報系統”,這一系統獨立于專業的日本氣象廳速報系統之外,并快于后者的預警速度,它能提前監測地震來臨的征兆,并在30秒到1分鐘之內傳回到NHK總部,自動啟動廣播電視的發布系統并向民眾播報警告,這在日本屢次發生的地震災害中,為日本民眾爭取了寶貴的逃生時間。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9.0級地震,“震中在位于距離日本本土約130千米外的近海,地震引發大海嘯,在海嘯到達日本本土五分鐘之前,NHK便做出了及時的災難警報。也就是這五分鐘,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①
三、應急廣播的信道建設將提高廣播媒體的信息送達能力
信息能夠有效到達受眾,盡可能減少中途損耗是廣播提高受眾認知度、增強競爭力的前提。目前,一些地方電臺頻段狹窄,聽眾接收不清晰,但受制于國家對無線電頻段的管理規定,很難改變現狀。而應急廣播建設,首先要保障的就是信息的完整快速送達,信道建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當然,建設國家應急廣播可以有多種選擇:新辟頻段或利用中央電臺在地方的播出頻段,也可以直接利用現有地方電臺頻段。顯然,第一種做法成本最高,后兩種做法利用的是現有資源,更為現實。由此,在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地方電臺的頻率資源很可能作為這一宏大體系的一部分,得以鞏固、加強。
另外,從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應急廣播接收設備看,“遠程自動喚醒”是基本功能配置。災害發生時,廣播電臺可以遠程強制打開終端收音機,并將音量開到最大,把災害信息采用語音的形式發布出去。“目前這一技術在我國也已經成熟,并且只需要在各級廣播機構的現有無線調頻發射機基礎上,基本不增加費用的前提下實現,也不影響廣播電臺的正常播音,只在緊急情況下切換到應急廣播音源。”②可以想見,隨著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未來將會應用到廣播接收終端上,這將進一步完善廣播媒體的硬件功能,增強信息送達能力。
四、國家應急廣播體系需要地方電臺的積極參與
正如一位參與過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報道的記者所感慨:災后滿目廢墟,難以分辨哪堆磚礫原本就是一堆碎石,哪堆又曾是一戶人家,只有當地百姓知道“哪個土堆下可能埋著老王家的二小子”。同樣,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的記者卻可以在道路被淹、全城道路幾近癱瘓的情況下,從現場發回許多鮮活的報道,正是因為作為地方臺記者,最了解哪里容易積水、往年情況如何,提前做出了準確判斷。同樣,災后應急廣播最需要熟知當地情況的記者,這一點,地方電臺具備先天優勢。
另外,應急廣播“內外有別”的特性,也決定了地方電臺應當成為報道的主力。絕大多數自然災害只影響有限的范圍,應急廣播的主要任務是“面向災區群眾進行救災信息傳播”,其中預警信息、救援信息、災后重建知識等都是災區最需要的,但對災區以外的聽眾卻不是“必聽信息”,所以,這些內容的傳遞,由地方電臺完成更為合適。“蘭溪市成功抵御特大洪水”就是成功案例。2011年6月16號和20號,浙江省蘭溪市連續遭遇特大洪水,洪峰時間間隔之短、災情之重為56年來之最,但蘭溪市“三江六岸”干部群眾無一死亡,其中,蘭溪市廣播電視臺的應急廣播功不可沒。6月16日凌晨3點50分應急廣播開啟,通過遍布全市城鄉的廣播系統,叫醒沉睡中的人們。6月19日上午10點,應急廣播再度開啟,再一次中斷正常節目實時直播,多數村民在聽到廣播后,撤離到了地勢較高的巖山中學,大大減輕了撤離勸說壓力。“應急廣播在災后自救中的作用更為明顯,村里誰家有多余的種子,時下補種什么可行,補種時要注意哪些,災后怎么防疫消毒等,村里的小喇叭三天兩頭說上幾次,即便是上了年紀的農民也聽得明白。”③
但可惜的是,蘭溪市廣播電視臺應急廣播的做法尚待在全國其他地區推廣。以“4·20”蘆山地震為例,地震發生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四川電臺、雅安電臺、蘆山電臺緊急啟動“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在蘆山、寶興兩地面向當地受災群眾廣播。開播之初,當地電臺并不明確何為“應急廣播”,更不確定能為應急廣播做些什么,這成為當時應急電臺遇到的一大障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地方電臺對“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認知不足。
五、地方電臺須樹立應急廣播理念,主動做出調整和完善
應急廣播不同于日常廣播,也有別于日常的“突發事件報道”。其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前者以“救命”為首要任務,后者將“新聞性”放在首位。應急廣播所提供的屬“生命呵護性信息”,它更強調與目標受眾的關聯性、貼近性、有用性,需要滿足受災民眾對特殊依賴性信息的需求。再者,目標受眾不同。應急廣播面向“突發事件”中的人群,而日常廣播根據本頻率的特點來確定目標受眾。第三,受眾需求不同。“美國傳播學家梅爾文·德弗勒(Melvin Defleur)提出,受眾對媒介的依賴有兩種情況:一是日常依賴,為滿足一般信息需求而使用媒介;二是異常依賴,比如社會重大變化,情況不明,急于從媒體了解情況。”④顯然,應急廣播要滿足的是第二種需求。
以上不同,決定了應急廣播和日常廣播在信息取舍、報道方式、對記者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側重。習慣了日常廣播的地方電臺,一旦遇到應急廣播狀態,需要迅速對自身做出調整,以適應應急廣播的要求,而這些調整并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往往需要提前而又長期的準備。
(一)樹立“居安思危”理念,做好“未雨綢繆”工作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指的是建立適合自身的“應急機制”,以保障媒體在緊急狀態下能夠正常運作,同時還要通過日常訓練使“應急機制”在真正的災難來臨時盡可能少打折扣。以日本NHK的災難應對機制為例,規定應急狀態啟動時,包括總部記者、地方記者和其他保障人員在內,全體自動投入應急報道,“報道小組”成員之間迅速聯絡,自主展開采訪報道。這樣的“報道小組”通常由1名記者、1名攝像和1名司機組成。NHK新聞中心應對機制還設計了細致而周密的日常模擬訓練,包括:每天晚上12:00后都要進行災難演練;“報道小組”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出局訓練”,即模擬災難發生時,每位成員從所在地出發到達臺里的模擬訓練;全國區域內一年進行數次聯合演練等。最為可貴的是其對細節的設想和應對,比如“報道小組”的“出局訓練”,需要每位成員設想從自己住所到臺里的每一條道路可能在災難來臨時出現怎樣的變故?沿途可能出現哪些障礙?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等等。這些平時訓練,使得NHK的每位成員在真正的緊急狀態出現時,不需要上級指令,就已明確了自己的職責,有序投入工作。
(二)樹立緊急狀態下“分階段”“分受眾”的信息傳播理念
應急狀態下的目標受眾有別于普通受眾群體的需求。以自然災害造成的應急狀態為例,目標受眾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信息供應,媒體也要相應采取不同的策略,總的來說,階段劃分及三者的對應關系如下:
此外,對于災害頻發地區,平時的“防災減災知識”傳播也十分必要,這也是應急廣播的報道內容之一,因為眾多經驗教訓證明,災難來臨時,80%的生存機率依靠自救和互救獲得,外界救援打開生存通道所占的比例極少。
(三)樹立“應急報道”理念,突破常規報道束縛
設想地震來臨時,廣播聽眾的收聽狀態是怎樣的——周邊環境混亂無序、噪音強大、干擾因素眾多、情緒慌張伴隨恐懼。這種狀態下,聽眾很可能聽不到廣播;或者偶然注意到廣播中的信息時,關鍵信息可能已經過去;再或很難集中精力完整收聽廣播,中途會被各種外界因素干擾。那么,所有的報道技巧就圍繞解決一個問題:讓聽眾在以上環境下有效接收到最關鍵的信息!
首先,信息的重復十分必要。以“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的實踐為例,單條信息至少重復5次以上,重要信息如政府公告、救援信息等,重復百次以上。
其次,報道文本要準確直白。我們不妨假設這樣一種極似應急廣播的常見情形:一棟樓發生火災,樓外的人借助擴音設備,向樓內被困人員傳遞如下信息:“火災發生時,電梯會因為線路損毀出現危險,不能選擇電梯,而要走樓梯”。最有效的喊話方式是什么——走樓梯!這是最準確、直白、最不易在喊話過程中因短暫收聽而出現信息損失的信息。
再者,需要解釋的信息要充分解釋,并采用所有目標受眾最易懂的方式。災后應急廣播在很多時候不適宜報道新聞——或因為新聞要素不完整,或因為出于某種考慮不宜報道部分新聞要素。這時,“記者觀察”不失為一種替代選擇——通過講述記者所見所聞的某種現象和自己的思考,令聽眾不必費心思,就可以對號入座地理解報道意圖。比如蘆山地震發生后,由于大量公共設施被毀,災區出現種種不文明現象,使得防疫任務艱巨,“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中播出了大量的記者觀察,記者講述自己在哪個村看到受災的百姓隨地解手、亂扔垃圾,提示聽眾這樣會導致細菌傳染,提醒大家不要這樣做。
國家應急廣播體系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需,它的建設和完善,需要中央的統籌和布局,更需要各地方臺積極參與,同時體系內其各成員間應當建立快速而良好的互動機制,以便在最短時間內發揮各自最大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