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雷
【摘 要】城市應急廣播及時、有效地發布日常和應急信息,是防災、減災的主要媒介,氣象報道節目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沈陽廣播電視臺FM986開辦的《老夏聊天氣》為例,闡述了氣象報道在城市應急廣播中的個性化服務、災害預警以及知識科普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氣象報道 應急廣播 節目創新
城市應急廣播是政府為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宣教工作,將廣播電臺納入應急體系,確定的應急廣播頻率,是地方政府開展應急管理的綜合宣傳平臺。其主要功能是按照“平急結合”的原則,宣傳普及日常應急知識技能、發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信息、疏導城市交通、安撫民眾心理等,對及時有效做好日常和應急信息發布、減少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等,具有重要意義。
氣象報道是城市應急廣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寒來暑往、陰晴冷暖,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近年來暴雨、山洪、臺風、強降雪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更是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引發公眾對氣象報道的強烈關注。廣播歷來是氣象信息傳播特別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在平時能夠及時為公眾提供氣象信息服務,普及氣象常識和防災減災知識;在氣象災害發生后,能夠及時滾動發布災害預警和災情信息,科學、有效指導災區群眾做好應急避險,防范次生災害的發生,并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傳遞給災區人民。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后, 當地惡劣的天氣給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震區開播“國家應急廣播,蘆山抗震救災應急電臺”,首次以“國家應急廣播”為呼號向災區群眾播出應急廣播,及時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在救災工作中發揮了正能量。
因此,氣象報道和氣象節目在城市應急廣播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沈陽廣播電視臺FM986一直在向建設城市應急廣播頻率的目標不懈邁進,氣象報道成為重要抓手。以氣象連線節目《老夏聊天氣》為代表,FM986狠抓氣象報道創新和節目品牌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也進一步彰顯了城市應急廣播的功能屬性。在此,筆者僅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對氣象報道在城市應急廣播平臺建設中重要作用的認識。
一、創新形式,打造氣象信息個性化服務發布平臺
日常氣象信息發布是城市應急廣播平臺建設的重要一環,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對氣象信息發布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氣象信息的個性化服務發布,成為城市應急廣播平臺特色的重要體現。本著為提供個性化氣象信息服務的初衷,2014年,沈陽廣播電視臺FM986與沈陽市氣象局聯合策劃、正式開辦了氣象連線節目《老夏聊天氣》。節目既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又科學嚴謹、高端權威,被國內多家媒體學習借鑒。傳統的氣象信息發布模式,主要是播報陰晴、溫度、風力、濕度等專業內容,內容簡單乏味,缺乏服務性、趣味性。在《老夏聊天氣》中,氣象信息的常規播報轉化為了一篇篇生活小品,追求耐聽易懂、生動活潑。比如在一篇報道中,“老夏”用極富個性化的語言播報說:“今天是末伏的第三天,眼瞅著伏天已經開始倒計時了,炎熱程度還是有增無減。今天遼西一帶又拉響了高溫警報,遼寧省氣象臺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午后遼西地區最高氣溫將達到35℃到38℃,看來這秋老虎還真不是‘helloKitty!今天咱們再來扒一扒氣溫這些事兒!查了一下,近30年以來,超過30℃的天數一共有886天,算一算平均每年不超過30天。不過今年超水平發揮,算上今天,超過30℃的天數已經有45天了,把平均天數甩出好幾條街了。”不僅語言接地氣,而且有歷史、有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報道對聽眾的吸引力。
二、發揮優勢,打造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預警平臺
廣播具有傳播迅速、覆蓋廣泛、接收便利、不受電力制約等特點,利用廣播傳播應急信息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條件下的預警信息和災害信息發布能力,直接體現了城市應急廣播平臺的應急屬性。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各種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也呈現頻發趨勢。廣播媒體要發揮城市應急廣播的功能屬性,必須加強極端天氣和災害天氣預警信息平臺建設,以保障在災害性天氣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傳播預警信息和滾動發布災情信息。2015年汛期,沈陽市強對流天氣頻繁發生。比如:8月19日14時至20日1時,出現短時強降水、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市區八家子最大小時降水量達53.6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極易造成城市內澇等災害。FM986打破常規天氣預報形式,與沈陽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及時發布、更新氣象信息,做到“未雨綢繆”,尤其為早、晚高峰出行人群提供準確服務,減小雨水、冰雹的危害。再比如:由于2014年秋季降水偏少,連續多天風力小,逆溫強,10月30日夜間沈陽地區開始出現重度霾。11月1日10時沈陽市區出現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PM10和PM2.5。FM986與沈陽市氣象臺密切合作,及時發布了題為“11月1日夜間將出現重污染天氣”的重要氣象報告,并且接連發布多個霧霾預警信號。其中,發布空氣質量氣象條件等級預報10次,重污染天氣實況信息11次;于10月30日19時30分發布沈陽地區霾黃色預警信號,于10月30日23時20分發布沈陽地區霾橙色預警信號,于10月31日6時10分發布沈陽地區大霧橙色預警信號,于10月31日10時、11月1日9時05分繼續發布沈陽地區霾橙色預警信號。這些報道充分發揮了廣播媒體的自身優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提醒他們做好對霧霾天氣的防范,減少人身傷害。
三、由淺入深,打造氣象常識和防災知識的科普平臺
氣象常識和防災減災知識,也是城市應急廣播氣象報道應該承擔的重要使命。廣播媒體中的氣象節目,應該有目的有意識地、由淺入深地向公眾普及相關知識,成為廣大聽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平臺。生活中的一些氣象現象,往往易被人忽略,而導致一些意外的發生,比如說雷電、霧霾天氣對人們的一些傷害等等。多了解一點氣象知識,就能多避免一些危害。而對于一些氣象專業定義,在公眾中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而這些定義對我們正確理解氣象預報至關重要,比如氣象預報里說的“今天夜間”指的是當天20點到第二天8點,并不是我們理解的“天黑以后”,“季節轉換”的定義與我們的感官也有較大出入。對此,《老夏聊天氣》會這樣通俗易懂地告訴你說:“有朋友說這眼瞅著立秋已經十天了,怎么沒秋天的感覺呢?咱們沈陽常年的入秋時間是在8月20日。其中最早入秋是在2006年,7月22號就入秋了。最晚是在1994年,9月5號才遲遲到來。沈陽秋季的平均長度是51天,其中最短的秋季出現在1954年,只有30天;而最長的秋天則出現在2006年,也就是最早入秋的那一年,有90天之多!難怪有人說咱們沈陽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另一個是大約在冬季。”通過這樣生動明了的介紹,聽眾了解了更多的氣象知識,對城市應急廣播的科普屬性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綜上所述,氣象報道是城市應急廣播平臺建設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及時準確、生動鮮活的氣象報道,不僅是城市應急廣播的重要內容,也是頻率收聽率的保障和品質的體現。廣播媒體在城市應急廣播平臺建設過程中,應倍加重視氣象報道的獨特作用,在節目創意、品牌包裝上給予精心設計,在人員配備、技術支持等方面給與充分保障,推進氣象報道質量再上新臺階、應急報道水平再攀新境界。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孫德.氣象信息與應急廣播[J]中國廣播,2014(10)
[2]王小堅.氣象部門加大與國家應急廣播電臺的合作[J]中國廣播,2013(9)
[3]崔巨峰.應急廣播系統實現概述[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