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明
摘 要:我國企業改革推行的歷程是了解當下與預測未來的借鏡,而我國現今企業的觀念、文化、體制等,也是此一階段延伸。本論文嘗試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觀點,運用管理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從我國的企業改革歷程中尋求內在的邏輯,并藉對企業經營方式變革的比較,描繪出我國企業改革在管理上的軌跡,并提供欲了解我國企業與我國企業管理改革者參考。
關鍵詞:企業;管理;改革;研究
1.前言
我國自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召開我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兩個基本政策,一是堅持全面改革,克服現行經濟制度的弊端,進一步改善仍受到束縛的生產力,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二是堅持對外開放,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加速我國科技進步與提高經濟效益。三十五年的改革開放與建設,我國經濟持續、快速且穩定的發展,一九七九年至二千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率為百分之九,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經濟市場化速度逐步加快,國有企業與國有經濟的調整步上軌道,我國逐漸理出一條朝向以公有制為主,并輔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成果是由于中國我國漸次開放與逐步調整所產生的,這種漸次性的改革呈現出一系列不斷的積累過程。
2.通過公司制改革,建立企業的資產流動制度
按照“企業法”,傳統國有企業只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并無資本與資金的概念,若從財產權意義上來說政府與企業處于聯合的狀態。國家是企業財產的唯一擁有者﹔企業財產即是國家財產的一部份,使得非國有投資者的資本無法進入國有企業﹔由于每戶國有企業都有政府隸屬關系的背景,使得國有企業之間的資產也不具流動性。若透過公司制改革建立企業資本金制度,實行股份制,同股同權、同股同酬,包括國家在內的所有者以股權形式投資于企業﹔企業也可以根據需要引進新的投資者。這種資本流動制度可以使國有資本和其他資本一樣以追求最高效益為目標,隨市場變化及時、靈活、迅速的調整投入,從而使產業結構、企業結構不斷趨于合理,使資產保值增值、經濟保持活力。
3.建立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形成科學合理的企業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之后,所有者對經營者如何控制和制衡、如何防止經營者濫用權力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現代企業治理結構可以提供一種新的制度。所有者透過法定形式進入企業行使職能,通過在企業內部的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執行機構,保障所有者對于企業的最終控制權,形成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之間的激勵和制衡制度,建立科學的領導制度、決策程序和責任制度,使三者的權力得到保障,三者的行為受到約束﹔從而在有國有資本的企業中建立起自負盈虧、優勝劣汰以及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經營制度。
第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大型國有企業,對一般小型國有企業進一步放開放活。”這一策略是目前提振我國經濟的唯一選擇。
4.企業管理改革的目標
4.1 讓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
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是指資本向利潤率水平較高,且具有市場發展愿景的行業中的企業集中,從而擴大現有企業規模,通過企業的規模效應抵抗風險,降低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宏利潤,增加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從而捉住技術進步的關鍵,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擴大企業規模是資本集中的主要途徑。
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建立之后,一方面長期以小規模與分散的方式經營﹔另一方面,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隨著企業家的成長和企業自主意識的提升,出現一些企業朝規模化發展,典型的例子是以家電用品著名的長虹集團和海爾集團。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尤其是對當代的國有企業來說,擴大企業規模是有意義的。
4.2 國力與企業規模應相對稱
盡管小型企業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但國際上衡量國力的指標是以大型的企業為標的。沒有大型企業的組織協調,我國的中小企業一定會受國際財團的壓迫。若以大型企業為主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可為國家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機會。其實我國政府執行“抓大放小”的策略是希望藉由扶持企業擴大規模、增強自身優勢,保持企業的旺盛活力﹔這是企業改革的戰略性選擇。
4.3對外開放要求企業擴大規模
我國經濟體系逐漸開放,資源、產品與資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會隨之加深。
4.4擴大規模是抵御風險的根本
投資風險、技術風險、市場競爭風險一直威脅著企業,若擴大企業規模就可將決策風險分散,并能夠及時得到金融界的財務支持,企業經營決策中的回轉余地較大。
與國際市場上的跨國企業、大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的規模偏小,因而資本集中不僅是優化資本結構的要求,也是市場結構的客觀要求。
5.總結
在聯系企業策略性重組,讓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的另一面,必然也是資源向修秀企業家集中。因此破產、兼并、集團化、公司化等方式同樣也是資源向優秀企業家集中的途徑。但是強調資源向優勢企業家受理集中,在以“向優勢企業集中”的背景下,自然隱含著作為優勢企業必須具備較高的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企業,由于市場體制的發育,經濟運行資源分配的調節方式從直接計劃轉向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企業生存的市場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外部環境的壓力促使企業經營制度轉變,特別是破產兼并、優勝劣汰制度的引進,逐步形成投資主體的進入退出制度,市場對優勢企業的篩選能力逐漸形成,擔負起對企業運行績效進行客觀評價的角色。因此對于優勢企業的評價不能只停留在企業眼前的狀況,既要概念期的表現,更要看未來發展的能力。別是透過國有資本對公司制企業的出資投放,運用股權化流動的方式,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動,保持市場經濟主體靈活的進出,在動態的經濟運行中發揮主導的作用,促進產業升級和生產力進步。
參考文獻:
[1] (英)杰弗里·托馬斯(Geoffrey Thomas)著,顧肅,劉雪梅譯.政治哲學導論[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