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傳統產業集群向低碳化轉型模式進行分析,分別從產業結構視角、產業組織技術視角進行分析,并詳細論述一些保障措施,希望能夠為傳統產業集群向低碳模式的改造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產業集群;低碳模式;轉型;改造
前言:
隨著國際上“環保經濟、低碳經濟”的口號在不斷打響,我國傳統的產業集群所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已不容忽視。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集群曾經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能否向低碳模式轉型已經成為產業集群能否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我國,也將如火如荼地展開傳統集群向低碳模式地改造和升級。特別是對于部分低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產業集群而言,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造與提升,否則只能面臨被時代所淘汰的命運。
一、傳統產業集群向低碳化轉型模式分析
許多產業的產業集群存在著類型、技術以及規模水平的差異,針對不同形式的產業集群要使用不同的轉型方式,走不同的模式轉型。接下來就是對傳統產業集群的多樣化來對不同的產業集群進行綜合分析,具體從產業的結構和組織技術方面來入手。
(一)產業結構視角
按照產業結構的劃分,不同的產業類型要進行不同的轉型方式。高碳能使用卻沒有顯著效益的產業可以進行直接淘汰;傳統的高碳能使用的產業可以選擇向低碳模式進行改造。新興產業則可以固定使用低碳模式。
(1)直接淘汰的模式。我國目前存在的產業集群,有大部分對碳能的使用都占據高份額。比如火電、建筑、冶金等等。這種產業的工作狀態在不斷體現著“高耗能、重污染”,這樣就具有明顯的產量少且效率低的問題。這種產業集群存在的歷史根基較為深厚,且因為沒有完整技術的配合,就很難實現良好的改造,同時還存在著貢獻力度低的問題。所以可以進行直接淘汰的方式。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做好補助工作,對這種高碳能使用低效率的產業集群給予適當的補貼。主動給予那些能夠自覺推出市場的企業一些獎勵,不積極不主動且不按照規定退出市場的企業,政府也可以適當地采取強制性的手段來治理,例如按照法律法規來吊銷這個企業的營銷資格以及生產許可證等等。比如說我們知道山西是盛產煤礦,許多產業鏈的形成都是以煤炭加工為主,而它的產業集群里包含著許多小型企業具有高耗能低效益的特點,運作方式也存在著偏差,這就為山西省的煤礦產業的安全為題帶來了隱患,那么對待這種企業就需要依靠法律手段來進行制止,合理合法地進行遣散工作,如有頑固的企業,應及時吊銷這類企業的營業資格。
(2)改造低碳模式。我國存在的大部分產業集群都有著高碳能使用的情況,比如汽車制造業、重型機械、冶煉、石化等等。這類產業存在著耗能多且污染重的特點,但是這些又不能徹底地消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們,所以不能因為污染問題就對其進行禁止。我們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理念就是讓經濟發展與低碳生活并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經濟效益不被降低的情況下進行環保措施。所以對待這類產業集群可以使用循序漸進的改造方式,采用分段的手段和方法來進行向低碳道路的改造。具體可以通過研究科學技術,對技能和設備方面進行創新,讓提取和加工過程處于低污染的環境,并注意開發和利用新能源。整個過程需要讓科學技能與低碳環保意識相結合來進行,努力達到二者的結合從而實現產業集群向低碳方面的升級。
向低碳模式的改造,重點要放在科學技能的研究,只有在科學研究上不斷地進步,才能夠讓低碳改造得以實現。改革的過程是十分艱難的,它會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經濟效益上的波動情況,許多時候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產值水平。這就要求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擁有一定的長遠戰略目標,能夠清晰地認識到長遠的利益,在不久的將來實現低碳才是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問題所在。從困難性考慮,傳統產業集群向低碳模式升級是一個較為艱難且緩慢的過程。
(3)低碳的模式定位。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一些新興產業中,一些產業集群的發展勢頭非常好,現實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比如說旅游產業、生物醫藥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等。《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的決定》中提出,新興產業的重點將放在節能環保、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規劃、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高端的裝備制造這七個方向。據統計,到2014年底,這七大新興產業占GDP的比例就已經超過了4%,對這七項新興產業的規劃上,我國的目標是在2015年這七大新興產業的GDP值可以達到8%,到2020年達到翻一番。
由于我國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支持,新興產業將會有更多逐步浮出水面,大放光彩。對于后來居上的新型產業需要在最初的發展階段,就要做好定位工作,即定位在低碳模式。在工作的安排上要結合低碳意識,進行合理的工作安排。
能夠較為全面地使用低碳進行定位的產業集群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并且他們的產業集群大多屬于服務業、文化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它們的特點就是服務功能強,沒有較多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環保性。
(二)產業組織技術視角
傳統的產業集群能否合理地向低碳模式進行升級,主要還是取決于科學技術。向低碳化模式進行升級需要的是技術的改進,從而實現節約能源,減少排量,讓能源最大程度地被有效利用,提高能源的再次利用率,并讓能源結構得到優化,這些要求都需要依靠科學技術創新和進步才能夠得到實現。從產業組織技術的視角來進行分析,我國對傳統產業集群的向低碳化模式升級主要這兩種方式方法。
(1)從外部引進,適用于內部。目前,發達國家的低碳環保工作做的比我國要好很多,其中有許多可以學習和引進的地方。發達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技術研究、資源重復利用的技術研究以及保險技術的研究都有著較為明顯的成就。這是我國的科學研究目前所欠缺的地方。
我國的環保工作有很多都是依賴于外國的先進技術的。比如在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核心技術上,就有明顯的缺失。95%的數控技術,84%的高性能集成電路都是從外國引進而來的。同樣,針對這些具有高端的科學核心能力,并且具有先進環保能力的設備可以通過“從外部引進,適用內部”來進行升級,具體的合作可以蠶蛹中外合作的方式進行。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通過合作的形式來達到國內低碳技術的升級,這樣不僅能夠較快地實現低碳模式,而且完成質量也較高。endprint
不過這種方式方法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必須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撐,同時本地的工作設備還需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這種方法存在著一個艱難的問題是,一些發達國家忌憚經濟效益較為強大的技術一旦流入別的國家會為其利益帶來相對的損害,所以會實行封鎖政策。這樣許多能夠實現強大經濟效益的技術在引進工作上就出現了障礙。
(2)內部創新,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在我國大部分的產業集群的資金能力都不能夠滿足引進外部資源要求。它們不能夠直接地對外國的先進設備購買,也沒有適當的途徑來獲得低碳處理的技術,那么就需要通過自身內部進行創新,并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來實現低碳升級。
針對這種發展方式,可以先從網絡入手。發揮產業集群內部網絡系統的功能,通過聯系各個高校、科研單位以及優秀企業來建立相互合作的關系,從而建立研究平臺,主攻創新。在集合研究人員時,要針對本產業集群所需要改造的具體問題,來進行要求。研究人員要實地考察產業集群中的環保漏洞問題,從而為產業集群打造出適合的低碳模式發展的方式方法。讓低碳新制度先為提出,再注入低碳生產和產出的具體方法,并對整個流程的低碳效果進行檢驗,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低碳計劃。首先可以進行研究的是生產環節,這個環節所要注意的問題是能源結構的優化、新能源的開發以及資源的重復利用研究,具體可以從無碳能源、低碳能源的研究出發。其次可以對生產的過程進行低碳研究,比如生產中的情況、生產技能的污染情況、生產品種的低碳改造,讓傳統的籠統的生產方式向高效環保的節能模式改造。最后需要技術的創新來減少生產中的排放物,重點要減少的是二氧化碳、廢物、廢水、廢氣的排放,并試著去研究廢物、廢水、廢棄的循環利用技能。除了對科學的研究,整個產業集群的管理也要進行適當的變革,深化低碳環保理念,讓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在低碳模式下越來越強。
二、產業集群升級的保障措施
以上所述的升級模式以及組織技能的研究都需要有產業集群和政府這二者的配合。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以及法律來進行支持和保障。產業集群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各個企業的管理這也需要不斷增強低碳意識來進行企業的規劃和管理。
(一)政府方面
政府在整個產業集群的低碳升級中,要起到引導和支持的作用,這是一個具有宏觀作用的工作。政府可以頒布專項的產業集群低碳經濟發,從法律的層面進行督促,讓我國的傳統產業群能夠更快地向低碳模式走進。地方政府要貫徹國家“十二五”產業規劃中的綠色發展要求,各盡職能,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實現綠色規劃,工作的重點要放在提升傳統產業集群的綠色競爭力,適當地給予企業轉型的補助,實現企業更好地轉型,加速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進程。同時,政府對產業集群的低碳模式標準要進行估算和核算,積極推動低碳的標準和指標,建立評價體系來監督產業集群的低碳處置效果。在宣傳低碳意識方面,政府也應通過互聯網、廣播以及報刊等各種方式來進行宣傳,倡導公民和企業綠色消費、綠色生產。
(二)產業集群方面
產業集群要想更好地實現低碳模式的升級,除了企業自身內部的規劃外,要對整個產業的產業鏈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建立科學的低碳產業鏈。具體設計方案可以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路徑進行思考,秉承著“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設計理念來進行設計。在進貨、生產、排放、用地、布局這幾個方面注重連接供應、優化組合、高效節能的實現。在整個產業鏈上,能夠全方位地思考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環問題,讓產業的廢棄物達到“0”,努力朝著經濟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的目標前進。產業鏈的剛性較強,任何環節都不能松懈,牽一發而動全身,那么就需要加強整體的管理和監督,盡量多開發低碳產業鏈,讓產業鏈的發展既有保障又具有較高的穩固性。另外,從整體發展的角度而言,產業集群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群體,其改造與提高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從而制定更為全面、科學的發展策略。
總結:
在我國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產業集群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能否向低碳模式轉型已經成為產業集群能否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本文具體論述了傳統產業集群向低碳化轉型改造模式,分別從產業結構視角、產業組織技術視角進行分析,并詳細論述一些保障措施,希望能夠為傳統產業集群向低碳模式的改造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馮奎,中國發展低碳產業集群的戰略思考[J].對外貿易實務,2009,(10):10-12.
[2]王淑榮.大連發展低碳產業集群的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17):l-3.
[3]馮周卓,袁寶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主客體關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74-78.
作者簡介:秦輝,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江西石油分公司經理辦公室,工商管理碩士,經濟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