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
磁共振血管成像對煙霧病的診斷意義分析
張武
目的 探討磁共振血管成像對煙霧病的診斷意義。方法 煙霧病患者共35例, 經體格檢查顯示所選患者沒有高血壓病史。應用本院1.5T磁共振成像掃描儀對所選患者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結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顯示:35例患者中, 有24例患者左右兩側的頸內動脈末端顯示狹窄閉塞;10例患者左側或右側的單側頸內動脈末端顯示狹窄閉塞;所有患者的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的主干顯示狹窄閉塞;4例患者顯示大腦后動脈的主干狹窄閉塞。9例患者顯示為血管跳躍征。21例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顯示大腦后動脈擴張。4例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為頸外動脈分支擴張。35例患者的腦底動脈環血管周圍顯示迂曲或團塊狀的煙霧血管影像表現, 在閉塞血管的同側可顯示單側的異常血管網。對于雙側血管網異常患者可表現為一側煙霧血管較多見。結論 磁共振血管成像對煙霧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具有無創簡便易行特點, 值得借鑒。
煙霧病;磁共振血管成像;診斷意義
煙霧病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慢性腦血管閉塞性疾病, 病情表現為慢性進行性,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來診斷該病較為困難, 過去主要是根據DSA檢查來診斷此病。隨著磁共振技術完善和發展,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在煙霧病中的診斷開始增多, 為煙霧病的診斷提供一種無創且簡便的診斷手段[1-3]。本文選擇本院煙霧病患者, 觀察磁共振血管成像對煙霧病的診斷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煙霧病患者共35例, 上述患者中男19例, 女16例, 年齡最小14歲, 最大46歲, 平均年齡38.4歲。其中臨床表現為頭痛患者共29例, 表現為單側肢體或雙側肢體無力患者共26例, 表現為短暫性意識喪失患者共16例, 表現為抽搐患者共6例。經體格檢查顯示所選患者沒有高血壓病史。
1.2 方法 應用本院1.5T磁共振成像掃描儀對所選患者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實施三維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厚度為1 mm, 80層。成像矩陣為256×256。把所得的原圖像經過MIP方法進行圖像重建。
磁共振血管成像顯示:35例患者中, 有24例患者左右兩側的頸內動脈末端顯示狹窄閉塞;10例患者左側或右側的單側頸內動脈末端顯示狹窄閉塞;所有患者的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的主干顯示狹窄閉塞;4例患者顯示大腦后動脈的主干狹窄閉塞。9例患者顯示為血管跳躍征表現。21例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顯示大腦后動脈擴張。4例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顯示為頸外動脈分支擴張。35例患者的腦底動脈環血管周圍顯示迂曲或團塊狀的煙霧血管影像表現, 在閉塞血管的同側可顯示單側的異常血管網。對于雙側血管網異常患者可表現為一側煙霧血管較多見。
煙霧病的發病原因不明確, 可與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有關。煙霧病的早期可表現為頸內動脈末端狹窄, 開始發病主要為單側, 而后逐漸發展為雙側頸內動脈狹窄閉塞, 可逐漸向遠端發展, 表現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狹窄閉塞, 也可累及到大腦后動脈近端部位狹窄閉塞[4,5]。由于腦內的大動脈血管出現狹窄閉塞, 而腦底的小血管在代償作用下發生了網狀增生及擴張, 這些增生擴張的腦底小血管從腦底部向上延伸, 在血管造影檢查影像上顯示為煙霧狀, 所以臨床稱為煙霧病。臨床常規檢查手段診斷煙霧病的價值有限, 常規的磁共振檢查主要顯示的是腦實質改變, 特異性較差, 而腦底的異常血管網部分患者尚可顯示。目前, 血管磁共振成像是煙霧病的一種無創檢查手段, 磁共振血管成像不但能夠較好的顯示正常的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基底動脈、Willis環等, 對基底節區域的血管異常擴張也能夠明確顯示, 所以能夠為煙霧病的診斷提供所需條件[6,7]。本文檢測結果顯示, 35例煙霧病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顯示清晰明確, 為煙霧病診斷提供一種較好技術手段。所以磁共振血管成像對煙霧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具有無創簡便易行特點, 值得借鑒。
[1] 李彬, 徐麗君.煙霧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2(2):1140-1142.
[2] 王桂芬, 張東, 高寶勤, 等.78例兒童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的臨床特征及影像分析.中國卒中雜志, 2014, 3(1):31-36.
[3] 孔小明, 段曉宇, 倪健強.缺血型煙霧病的臨床特征及血管影像學診斷價值探討.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2(1):165-167.
[4] 張亞男, 高培毅, 張東.能譜計算機斷層掃描容積螺旋穿梭掃描技術在煙霧病中的初步應用研究.中國卒中雜志, 2013, 2(3):93-99.
[5] 高紅華, 高連波, 文佳媚.成年缺血性煙霧病腦梗死的分布模式及側支循環特點.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3, 08(4):621-624.
[6] 李帆, 黃經緯.腦出血磁共振表現及其缺血性卒中的預防.江西醫藥, 2013, 06(3):559-562.
[7] 李祥, 楊文明, 汪瀚.成人型煙霧病2例臨床報告.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3, 11(1):976-977.
2014-05-21]
473000 河南省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核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