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恒
應用超聲引導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腫瘤的臨床效果
張樹恒
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35例顱內腫瘤患者應用超聲引導微創手術, 觀察分析其效果。結果 35例患者均行完全切除, 無一例發生新的神經功能障礙,無病例出現顱內感染, 隨訪3個月, 沒有出現因手術導致的并發癥。結論 超聲引導微創手術是一種可行且實時定位腫瘤的方法, 在神經外科微創手術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超聲;微創手術;顱內腫瘤
術中超聲導航能夠較準確定位顱內病變, 并且實時監控指導病灶切除, 對于提高手術切除率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1]。本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采用超聲引導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腫瘤后, 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顱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0例, 女15例,年齡3~75歲, 平均年齡(39.8±4.2)歲。病灶位于額葉7例,頂葉10例, 顳葉6例, 枕葉3例, 基底節區4例, 小腦5例。膠質瘤21例, 海綿狀血管瘤7例, 轉移瘤7例。
1.2 方法 對超聲探頭涂耦合劑, 并套無菌塑料套備用。行常規開顱, 在患者硬腦膜上或者腦組織表面噴灑質量分數大小為0.9%的氯化鈉溶液, 以確保探頭能夠和組織保持良好接觸。結合患者的水平位、冠狀位以及矢狀位掃描聲像圖,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術前CT以及MRT檢查結果, 分析患者的正常腦組織、腦室以及中線結構, 同時還應當對其病變大小、病變形態、內部回聲進行仔細觀察, 對距離皮層深度做出測定。根據圖像顯現的結果, 決定每1例患者硬膜打開的范圍和大小, 通常情況下以正好切除病變為宜。然后由術者在超聲實時引導下進行穿刺。借助多普勒技術探測患者病灶內血流信號, 并且仔細檢查患者病灶周圍是否存在大血管通過。與此同時, 還應當結合該處皮層是否屬于功能區來確定皮層切口, 手術過程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重復掃描以確定腫瘤切除情況。
2.1 顱內病變聲像圖情況 手術過程中超聲對病變的顯示率達到了100%, 定位精確。其中有19例患者開顱后和術前影像相比出現了明顯漂移, 術中超聲進行了重新定位。17例術前行MRT沒有顯示腫瘤周圍有粗大血管, 手術過程中超聲顯示并經手術證實。其中膠質瘤21例, 直徑介于1.5~4.8 cm之間, 超聲顯示為不均勻強回聲, 多數邊界顯示清晰, 海綿狀血管瘤7例, 超聲顯示為邊界清晰的強回聲, 其中心多表現為蜂窩樣改變;轉移性腫瘤7例, 均表現為高回聲, 形態規則, 境界較為清晰, 回聲均勻。
2.2 療效 35例患者均行完全切除。患者經微創手術后和出院體檢評價手術對顱內腫瘤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無一例發生新的神經功能障礙, 無病例出現顱內感染。35例患者均隨訪3個月, 沒有出現因手術導致的并發癥。
超聲界面反射的強度大小主要是由組織學特性而決定的, 占位性病變病理性質則直接決定了回聲圖像的差異, 采用術中超聲引導, 不僅對于腫瘤病變定位、定性以及確定腫瘤邊界具有重要意義, 還可以有效引導手術入路、判斷殘余腫瘤并觀察瘤周重要血管, 從而彌補了傳統手術術中病灶漏診率高的弊端[2]。另外, 超聲對位于大腦皮層下, 一些體積小并且位置深的海綿狀血管瘤, 也能夠實時引導, 較為準確的到達病灶。本組包括7例海綿狀血管瘤在內的35例顱內腫瘤患者病變均全部順利切除, 術中對皮層切口位于非功能區, 手術是在距離病變最近皮層切開;對于位于功能區的患者, 則選擇在術中超聲引導下, 由非功能區切開皮質, 并且潛行到腫瘤位置來實施切除。本組研究中, 35例患者顱內病灶定位成功率達到了100%, 切除后沒有出現顱內感染和神經功能障礙加重問題, 也沒有發生并發癥, 進一步證實了其有效性。
綜上所述, 術中超聲作為一種實時定位腫瘤無創、簡便、安全的輔助檢查方法, 能夠準確定位并監控患者病變切除情況, 及時的觀察到殘留病變以及血腫, 對于提高手術安全性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1] 李立宏, 秦懷洲, 侯衛華, 等.術中超聲引導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09, 14(02):93-95.
[2] 王立淑, 何文, 劉會昭, 等.術中超聲與病理評價顱腦膠質瘤切除程度的對照研究.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09(03): 43-46.
2014-04-16]
114000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