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O型血孕婦血型抗體效價對新生兒溶血病的影響分析
王輝
目的 分析和研究O型血孕婦抗體效價和新生兒溶血病(HDN)的相互關系。方法 進行產前檢查的血型不合并且IgG抗體效價在1:64以上的O型血孕婦共35例, 對其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時進行血型血清學、膽紅素及溶血指標檢測, 并對孕婦血型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的相互關系進行評價。結果 全部O型血孕婦分娩的新生兒血液中HDN指標呈陽性的共16例, 且伴隨著O型血孕婦IgG抗體效價度的升高, 其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的比例也在升高, 組間HDN的發生率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妊娠母親進行產前血型抗體效價檢驗, 能夠提前預測到出現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發生可能性, 值得臨床關注。
IgG抗體效價;新生兒溶血病;影響分析
ABO新生兒溶血病(HDN)是指因為母嬰血型不合所導致的同種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我國臨床發生新生兒血型不合的溶血病患者中, 通常以ABO溶血病為主, 而且以其中的O型孕婦(主要為IgG抗體效價)又最為常見[1]。由于胎兒與新生兒的紅細胞被來自于母親的免疫球蛋白G( IgG)所包括,造成嬰兒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受到明顯的破壞, 結果就會發生溶血現象, 經常引發流產、早產和死胎及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等不良結果。本文著重研究O型孕婦血型抗體效價和新生兒溶血病的相互關系,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進行產前檢查的血型不合并且IgG抗體效價在1:64以上的O型血孕婦共35例, 年齡23~37歲, 懷孕16~36周, 均身體健康,對上述全部孕婦所生產的新生兒, 在出生以后48 h即進行血型血清學和膽紅素及溶血實驗檢測。
1.2 檢測方法 ①在孕期, 對孕婦進行IgG抗體效價的測定, 血清抗A或者抗B的IgG抗體效價在1:64以上的為陽性。②在產后, 對新生兒進行血型血清學和膽紅素水平檢測及溶血3項試驗(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體釋放試驗和游離抗體檢測)。并嚴格依照操作技術規范和試劑的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具體診斷標準 以患者有高膽紅素血癥、其ABO或者Rh血型系統不合, 并且新生兒溶血3項中有1項屬于陽性的,即可以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比,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篩查IgG抗體效價為1:64、1:128~1:256和≥1:512的O型血孕婦分別為8例、17例和10例, 其分娩的新生兒血液中HDN指標呈陽性的分別為1例(12.5%)、8例(47.1%)和7例(70%), 全部新生兒血液中HDN指標呈陽性的共16例,表明伴隨著O型血孕婦IgG抗體效價度的升高, 其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的比例也在升高, 組間HDN的發生率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HDN一般可由多類原因而引起, 特別常見的是母嬰ABO血型的不合引起, 且多發生于O型血母親與A型或者B型血的嬰兒[2]。其最為基本的發病原因是胎兒的紅細胞進入到母體循環系統中, 其血型一半來自于父親, 另一半來自于母親, 胎兒紅細胞膜上的父本基因編碼抗原就很有可能刺激母體而產生抗體(即IgG類免疫性抗體), 一旦該種抗體經過胎盤進入到胎兒的血循環, 就很可能和胎兒的紅細胞相結合,并且破壞紅細胞而出現溶血現象。
桂芹等[3]研究發現, 孕婦大約在妊娠20周以后, 通常會有足量的血型抗體IgG經過胎盤而進入到胎兒的血循環系統,會導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明顯地破壞胎兒不相容的紅細胞, 所以在臨床上, 通常在妊娠后20周左右進行產前的免疫學檢查。
本研究中, 全部O型血孕婦分娩的新生兒血液中HDN指標呈陽性的共16例, 且伴隨著O型血孕婦IgG抗體效價度的升高, 其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的比例也在升高, 這項研究結果也說明, 對于妊娠母親進行產前血型抗體效價檢查很有必要, 能夠提前預測到出現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發生可能性, 如果采取適當的措施來設法降低孕婦體內的IgG血清抗體水平, 就可以降低新生兒的溶血病發生率, 這對于新生兒的溶血病預防也大有裨益, 值得臨床關注。
[1] 唐任光, 黃慶, 凌彩霞, 等.孕期IgG抗體效價與新生兒溶血病的關系分析.現代醫藥衛生, 2008, 24(20):3042-3043.
[2] 谷青, 于建芳, 柳朋坤.母嬰ABO血型不合與新生兒溶血病相關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19):236 -237.
[3] 桂芹, 王呈, 陳屏, 等.孕母血型抗體與新生兒ABO溶血病的關系研究.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7, 29(7):632-634.
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