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莎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科臨床上最常見病癥之一。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多屬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臨床表現酷似急性闌尾炎,故臨床上明確診斷該病較困難。隨著近幾年超聲技術的發展,高頻彩超應用普及,對腸系膜淋巴結能夠更清晰進行觀察,使得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有了新的診斷方法,為臨床明確診斷及觀察療效提供更有效地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2年5月~2013年4月對89例均以急性腹痛為主訴前來就診。男48例,女41例。年齡2~11歲。89例患兒均有持續性或陣發性腹痛,多半為臍周、右下腹疼痛,極少部分患兒位置不甚固定。伴有咽痛、流涕癥狀,部分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實驗室檢查:38例血白細胞計數正常,51例血白細胞有不同程度升高。
1.2 方法 使用儀器為美國voluson730,探頭頻率5~12 MHz。患兒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采用探頭輕壓,依次掃查觀察并記錄淋巴結位置、大小、數目、回聲、形態及血流信號。高頻超聲復查,以淋巴結明顯縮小,長徑<10 mm,或消失為治療有效的判定標準[1]。
在89病例中,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腸系膜淋巴結腫大,以臍周為多見(52%,46/89),其次分別為右側腹(38%,34/89)和左側腹(10%,9/89),皆為多發。淋巴結多呈扁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內表現為低回聲,皮髓質分界欠清晰。部分腫大的淋巴結周圍皮質呈均勻低回聲,中心髓質回聲為線狀強回聲,皮髓質分界清晰。彩色多普勒顯示淋巴結內部可探及血流信號。經藥物治療7~14 d后,患兒腹痛緩解或消失。超聲復查淋巴結長徑<10 mm,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
淋巴結是機體的重要免疫系統,各種因素的刺激均可引起淋巴結內的細胞成分變化,主要是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增生,使淋巴結腫大[2]。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系非特異性炎癥。具有較為明顯的年齡、性別及季節性特征。由于小兒淋巴結系統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較差,各種腸道細菌、病毒素等都可能透過腸粘膜引起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表現為患兒腹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陣發性、痙攣性為其特點,因病變主要侵犯末端回腸一組淋巴結,故以臍周和右下腹疼痛最常見,部分患兒伴有發熱、嘔吐及腹瀉或便秘的現象,這些表現與一般消化道癥狀相類似,并不是典型的癥狀。因次臨床缺乏典型的癥狀和特異性的檢查手段。所以在臨床診斷上具有一定的難度。正常淋巴結聲像圖:扁平卵圓形,長徑<5 mm,長軸與短軸之比>2 mm,沿淋巴結管排列,內部呈低回聲,皮質及髓質不易分清[4]。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聲像圖特征:①臍周、右側腹可見多枚低回聲結節,長徑>1.5 cm,長徑短徑比值縮小。邊界清,皮質與髓質結構不清或髓質區域擴大,回聲不均 ,部分可見融合。腸壁腫脹、增厚周圍腸系膜增厚。②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大淋巴結內探及點狀、條狀血流信號。高頻超聲掃查方法能夠清晰顯示腫大的淋巴結,結合臨床可準確做出診斷,其主要依據:①不固定腹痛病史,有隱痛或痙攣性疼痛,有壓痛但無反跳痛。②超聲檢查可見多發腫大淋巴結。淋巴結的部位、數目、分布、大小、形態、內部回聲。③CDFI顯示淋巴結內血流明顯增多。除此以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疾病應當與闌尾炎、腸套疊等疾病相鑒別[4,5]:①闌尾炎超聲表現右下腹出現管狀低回聲帶,而且存在橫切面強弱相間回聲征,所以可以通過觀察闌尾是否出現增粗現象來進行鑒別,而且闌尾炎患者的淋巴結增大數據一般在3個以下;②腸套疊超聲表現縱切面呈現出“套管征”,而橫切面呈現出同心圓征或靶環征,而且患兒多伴隨有嘔吐、血便等現象,查體腹部可觸及包塊。
總之,由于小兒腹壁薄,脂肪組織較少,超聲衰減少,腹腔淋巴結的位置相對表淺,而高頻探頭的分辨率較好,更能清晰地顯示腫大的淋巴結,還有無痛無創、經濟、方便、可重復檢查,小兒易于配合的特點,作為該病診斷及鑒別診斷的首選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杜宇,常玉英,杜平,等.高頻超聲在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河北醫藥,2010,32(13):1731.
[2]李甘地.病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69.
[3]張武.現代超聲診斷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95.
[4]張孝桂,蓋志敏.小兒胃腸疾病診斷與治療.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8-289.
[5]廖東平,羅群英,魏光燦,等.高頻彩超診斷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應用.求醫問藥,2012,10(1):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