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峰 黃偉
1.1 一般資料 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65~75歲,平均年齡69.8歲,糖尿病病程在1年以上,肝腎功能正常,沒有并發酮癥酸中毒,無不良嗜好,入院時,7.1 mmol/L≤餐后血糖(PBG)≤13.2 mmol/L。
1.2 方法 26例患者首先進行90 d的諾和銳30皮下注射,2次/d,90 d后測定糖化血紅蛋白;26例患者完成90 d的諾和銳30治療之后,轉入90 d的優泌樂50皮下注射治療,2次/d,然后測定糖化血紅蛋白。兩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 ,空腹血糖在 4.1~8.0 mmol/L,餐后 2 h 血糖 7.0~10 mmol/L。低血糖標準為血糖≤3.9 mmol/L。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諾和銳30與優泌樂50兩組患者在空腹血糖指標分別為(6.4±1.3)mmol/L、(6.8±1.8)mmol/L、P=0.5682;餐后2 h血糖指標分別為(10.0±2.3)mmol/L、(7.3±1.2)mmol/L、P=0.0011;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分別為(8.9±1.1)%、(7.0±0.6)%、P=0.00001;每日胰島素的劑量指標為(35.4±6.5)U、(30.8±6.3)U、P=0.2132;低血糖發生次數指標分別為(6.3±1.4)、(5.8±1.8)、P=0.2032。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空腹血糖、每日胰島素劑量以及低血糖發生次數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控制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病例均完成了治療,未發生不良反應。
目前,糖尿病在中國形勢異常嚴峻,IDF第6版統計結果顯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達到3.8億人,而僅中國就高達9800萬人,占到全世界糖尿病患者25.76%。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多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胰島β細胞功能分泌缺陷更為顯著,因此餐后高血糖成為突出特點。楊文英教授等在201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上的研究顯示,在中國46239名成人中的調查結果顯示,近50%的新診斷糖尿病患者單純餐后血糖升高,超過80%的中國新診斷患者都有餐后血糖升高特點。餐后高血糖會引起一系列的心腦血管事件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腦卒中的發生,DECODE[1]研究評估13項前瞻性歐洲隊列研究共計25364名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平均隨訪7.3年,研究發現,隨著空腹血糖升高,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升高不顯著;而隨著餐后血糖升高,心血管風險帶來的全因死亡率迅速升高。除了餐后高血糖會引起大血管病變之外,同樣會導致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Shiraiwa等發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顯示,對151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隨訪5年,研究結果顯示,隨著餐后2 h血糖升高,進展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迅速增高。所以,控制好餐后血糖對于整體血糖的達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有效提高患者血糖達標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
本研究患者所使用的優泌樂50由美國禮來公司生產的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注射液,優泌樂50是由50%賴脯胰島素+50%精蛋白鋅賴脯胰島素組成的,研究表明,優泌樂50更符合人體生理胰島素分泌的模式,既能控制好餐后血糖,同時兼顧空腹血糖,使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全面達標,對延緩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有重要意義,是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胰島素治療方案。
[1]DECODE Study Group.Glucose tolerance and mortality: comparison of WHO and American Diabet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criteria.Lancet,1999,354(9179):61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