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鳳 楊麗娟 王玉英 姚銘
口腔潰瘍醫學稱“口糜”,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的潰爛性炎癥,多發生在口唇、牙齦、舌、兩頰、上腭等部位的黏膜上,以患處潰爛面周圍紅腫、邊緣清楚、疼痛明顯、大小不等為特征[1],在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見。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本院藥源性口腔潰瘍的患者28例,為臨床診斷和預防藥源性口腔潰瘍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本院2009年7月1日~2011年7月1日收治的藥源性口腔潰瘍患者28例,男21例,女7例,比例3:1,年齡47~76歲不等。以臨床二級診斷為藥源性口腔潰瘍為標準。
1.2 臨床表現 ①早期表現為上皮水腫,繼之上皮破壞脫落形成潰瘍;②表現為散在分布孤立的圓形或橢圓淺潰瘍,灼痛明顯,唾液增加。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記錄患者用藥史、治療用藥及轉歸情況。對患者年齡、性別、致病藥物種類、轉歸進行分析。
1.4 治療方法 ①立即停止使用致口腔潰瘍的藥物;②根據病情采取治療對策,可選用特異性拮抗劑。
2.1 致口腔潰瘍藥物種類 柳氮磺吡啶1例、喹諾酮類1例、頭孢類抗生素5例、抗病毒藥1例、奧美拉唑1例、化療藥物(氟尿嘧啶11例、甲氨喋呤6例)、硝基咪唑類抗菌藥2例。
2.2 轉歸情況 治愈25例,好轉3例,無加重及死亡病例。
3.1 本組藥源性口腔潰瘍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7例(3:1);年齡47~76歲;從藥物種類來看本組涉及7類藥物,均有臨床相關報道[2],其中抗腫瘤藥致口腔潰瘍居首位,其次為頭孢類抗生素。在17例抗腫瘤藥物中氟尿嘧啶、甲氨喋呤分別占用藥人數的39.29%、21.43%。
3.2 藥源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化學藥物的目溢增多密切相關。近年來由于應用化學藥物比較廣泛,因藥物不良反應而住院的患者占3%~5%,有10%~20%的住院患者容易患藥源性疾病,約有0.24%~2.9%的住院患者有密切關系[3],加上臨床上大劑量用藥、長期用藥,多藥治療的情況愈來愈多藥源性疾病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3.3 對于藥源性口腔潰瘍不要一概輕視,因為口腔內經久不愈的潰瘍,由于經常受到咀嚼、說話的刺激,日久也有可能會發生癌變[4]。近年來藥物引起的口腔潰瘍已經引起醫生的重視。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首先應全面考慮用藥物治療的利和弊,不應只看到藥物治療的有利一面,還應認真地考慮到患者的機體狀態、年齡和性別。②在選藥前,如果有可以替代的藥物則考慮換藥。③選藥時還須考慮合并用藥問題,合并用藥的原則是為了獲得療效的協同或對副反應的拮抗,不合理的用藥往往增加多藥并用所致新藥源性疾病。
[1]劉堅,吳新榮,蔣琳蘭.藥源性疾病檢測與防治.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86.
[2]李華榮,胡剛.藥源性口腔潰瘍.中國藥事,2005,19(11):701-703.
[3]張靜華.醫院藥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145.
[4]楊新波.藥物不良反應與藥源性疾病的防治.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