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面神經麻痹即中醫“口眼歪斜”。多因寒冷刺激、感冒、疲勞、緊張等誘發, 究其病理, 中醫認為多系患者經脈空虛, 風寒之邪乘虛侵襲沿面經絡及其皮部, 以致經氣阻滯,經脈失養, 筋肌弛緩不收而發病。所謂“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發病急, 不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的體征。主癥有患側面肌板滯、麻木, 不能做皺眉、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 病側露睛流淚, 額紋消失, 鼻唇溝平坦等。而中樞性面神經麻痹, 其發病、主癥皆異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治則、處方也當有所不同, 不在觀察之列。
1.1 一般資料 本組98例, 男46例, 女52例;年齡最大76歲, 最小8歲;病史最短者1 d, 最長者3個月。
1.2 診斷要點 參考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楊長森主編的《針灸治療學》第5版“面癱”辯證篇:起病突然, 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肌板滯、麻木癱瘓。不能做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 口角向健側歪斜, 漱口漏水, 進餐存食于患側。病側額紋變淺, 眼瞼閉合不全, 迎風流淚。少數患者初期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的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
1.3 治療方法 針刺治療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陽白向上平刺1.5寸(1寸=3.33 cm)、太陽向外平刺1.5寸、迎香透目內眥、地倉透頰車、頰車透地倉, 健側合谷直刺1寸;頦唇溝、人中溝偏歪者加承漿、人中淺刺。每次針刺留針30 min。
中藥用全蟲30 g、防風30 g、僵蠶30 g、蜈蚣10條、白附子18 g, 共為末, 溫水沖服3 g/次, 2次/d。
1.4 療效標準 治愈:口眼歪斜癥狀完全消失, 顏面及頰肌均恢復正常;好轉:口眼歪斜癥狀仍存在, 但較前明顯減輕,唯在笑時可見, 遇冷時面部不適;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治療98例, 無效1例, 好轉3例, 治愈94例, 治愈率為96%。
姓名:顧某;性別:男;年齡:40歲;初診日期:2013年4月20日;主訴:口眼歪斜2 d, 晨起刷牙漱口時右側口角漏水, 但因工作繁忙急于上班, 未加注意。次日發現面部向左側歪斜, 故前來就診。查體:患者左側眼瞼不能閉合,左側額紋消失, 鼻唇溝平坦, 露齒困難, 鼓腮時漏氣, 舌苔薄白, 脈浮。診斷:左側面神經麻痹(風痰阻絡證)。治法:祛風散邪, 化痰通絡。處方:全蟲30 g、防風30 g、僵蠶30 g、蜈蚣10條、白附子18 g, 共研細末, 溫水沖服3 g/次,2次/d。針灸取穴:針刺治療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陽白向上平刺1.5寸、太陽向外平刺1.5寸、迎香透目內眥、地倉透頰車、頰車透地倉, 健側合谷直刺1寸;頦唇溝、人中溝偏歪者加承漿、人中淺刺。1次/d, 針刺留針30 min/次。經治療10 d為1個療程后, 患者左眼瞼已能閉合, 左側額紋出現, 口角漏水癥狀消失, 病情好轉。共經過2個療程治療, 患者痊愈。
《內經》云:“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其病之根, 在于本虛。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而入, 是本病的病機。筋肌弛緩, 是謂大虛。古人云:“大虛不受補”, 所以針刺治療面神經麻痹, 手法宜輕, 針到即止, 刺激不宜太強。從臨床看,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預后與病史以及針刺介入的時間息息相關。病史越短,療效越好;針刺介入越早, 患者癥狀恢復越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 蜈蚣“其性尤善搜風, 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 抽掣瘛瘲, 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 口眼喎斜,手足麻木”?!堕L沙藥解》云, 防風“行經絡, 逐濕淫, 通關節, 止疼痛, 舒經脈, 伸筋攣, 活肢節, 起癱瘓”?!队耖彼幗狻吩? 僵蠶“活絡通經, 祛風開痹”。《開元本草》謂, 全蝎“療諸風癮疹, 及中風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語澀, 手足抽掣”。再加白附子溫經散寒、祛風通絡, 諸藥合用, 共奏祛風通關,溫經起癱之功, 配合針刺, 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