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桂花
糖尿病患者的用藥護理
陸桂花
目的 探究用藥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方法 64例糖尿病患者口服藥和胰島素注射進行用藥護理的觀察研究。結果 本組64例患者, 15例口服藥物, 49例注射胰島素。通過用藥護理干預, 患者對糖尿病用藥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 能夠很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結論 加強糖尿病患者的用藥護理, 能夠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糖尿病;藥物治療;用藥護理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飲食、生活方式的改變, 糖尿病患者發病率不斷上升。目前由于醫療水平有限, 糖尿病現不能得到根治, 但是通過藥物治療是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而很多糖尿病患者不了解正確的用藥方式,影響血糖控制效果。現將本院64例糖尿病患者用藥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患者, 男33例, 女31例, 年齡34~79歲, 平均年齡52.3歲;病史3個月~26年, 平均病程5年4個月。臨床表現為:末梢神經炎、下肢疼痛、疲乏無力、間歇性跛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
1.2 藥物治療方法 本組64例患者, 15例口服藥物治療,主要藥物為二甲雙胍, 吡格列酮, 羅格列酮;格列齊特, 格列本脲, 格列吡嗪等, 用藥劑量根據病情隨時調整。49例患者注射胰島素, 根據病情隨時調整劑量。
1.3 護理方法
1.3.1 口服藥的護理 護士首先要了解各類降糖藥物的藥效、用法、劑量、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 從而正確地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口服降糖類藥物主要有雙胍類、黃脲類。雙胍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外周組織提取葡萄糖, 加快無氧糖酵解、抑制葡萄糖異生, 延遲葡萄糖的吸收, 從而降低血糖。常用藥物為二甲雙胍, 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反應, 但是胃腸道反應較大, 因此應于餐中或餐后服用, 以減少胃腸刺激。用藥期間要按時進行血糖監測, 同時注意觀察胃腸道反應與肝腎損害。磺脲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胰島素分泌, 降低血糖, 常用的藥物有吡格列酮, 格列齊特等, 均在餐前半小時服用, 服用劑量先從小劑量開始, 該藥的主要不良反應是低血糖。住院過程中, 責任護士發藥時必須做好服藥指導和觀察;患者帶藥出院時, 同樣也要對所帶降糖藥物的藥效、用法、劑量、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應對方法進行耐心的講解和指導, 直至患者掌握, 確保用藥效果和安全。
1.3.2 注射胰島素的護理 臨床使用的胰島素注射工具以胰島素筆為主。注射部位選擇腹部、上臂側面、大腿側面、臀部等, 取皮下注射。根據情況輪換注射部位, 避免長期同一部位注射引起的硬結等現象。短效和短、中效預混胰島素應在飯前半小時皮下注射。胰島素的保存方法:未啟封前要放置在2~8℃冷藏保存;開封后可使用28 d(有效期內), 無需冷藏, 需放置在陰涼干燥的地方, 低于25℃即可。注射過程一定保持清潔,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防止感染。同時定期監測血糖, 如發現血糖異常, 要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對常見不良反應低血糖的癥狀及應對方法予以認真講解, 使患者掌握。住院過程中, 由護士進行注射, 但鼓勵患者參與其中,逐步掌握注射方法和要點。在出院前, 護士評估患者(或家屬)是否具有獨自注射藥物的能力, 并予以強化培訓, 保證出院后患者能自行安全、有效地用藥。
本組64例患者, 15例口服藥物, 49例注射胰島素。通過用藥護理干預, 患者對糖尿病用藥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能夠很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
糖尿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糖、蛋白質、水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 目前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因此, 糖尿病患者只能長期依賴藥物[1]。長期用藥就存在用藥安全問題,這就要求醫護人員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認真指導患者合理用藥, 尤其是多種藥物聯用治療糖尿病時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對采用注射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出院前對胰島素的保存方法、藥物的常用注射部位、注射方法以及注射注意事項都予以詳細指導, 告知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注射胰島素劑量, 勿自作主張, 隨意調整, 每周至少測2次空腹血糖, 掌握血糖控制情況, 每月至少1次門診隨訪, 請專科醫生調整胰島素劑量。同時鼓勵患者與家屬參與糖尿病的防治, 促進相關知識的補充,從而延緩或阻止病程的發展,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
綜上所述, 通過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用藥護理, 能夠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1] 任志生, 牛慧云.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指導.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8(32):8020-8021.
[2] 何愛瓊, 蔡曉芹.加強護理干預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實用糖尿病雜志, 2012(2):41-42.
2014-04-28]
215151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滸墅關鎮惠豐社區衛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