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青
本研究對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探討了醫患互動式健康教育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具有清晰的意識及一定的通訊設備、互聯網知識等[1]。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中男20例, 女5例,年齡44~65歲, 平均年齡(55.4±1.0)歲;對照組中男18例,女7例, 年齡41~69歲, 平均年齡(53.2±1.5)歲。兩組患者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健康宣教, 給予觀察組患者互動式健康教育, 具體操作為:①健康教育的內容。冠心病基礎知識教育、藥物治療教育、飲食調養教育等均屬于健康教育的內容;②護患互動內容。在患者住院期間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為宣教健康知識和問答知識, 在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為通訊聯絡, 此外還可以給患者發送手機短信提醒, 通知患者及時復查并按時服藥等。依據冠心病指南對知識博客的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 將評論功能提供給患者及其家屬, 并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進行及時的恢復。登載醫學專業知識和生活娛樂內容, 以有效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輕松愉快的氛圍, 同時對冠心病患者的情操進行有效的陶冶[2]。
1.3 評價指標和判斷標準 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主要包括宣教方法、宣教內容、實施健康教育的頻率、人員素質等, 分值在0 ~10分之間。健康知識測試內容和健康教育的內容相同, 分值均在0 ~100分之間, 患者的依從性和得分呈正比例關系。同時將患者不穩定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的發生率詳細記錄下來, 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的發生率呈反比例關系[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滿意度得分、知識檢驗分數分別為(7.1±1.0)分、(95.0±2.0)分均明顯比對照組(5.1±1.0)分、(86.0±5.0)分高,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0, 明顯比對照組16%(4/25)低,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二級預防的策略是促進多種危險因素水平的顯著降低和心肌損害的極大減少, 對心肌重塑進行有效的預防。具體防治措施包括健康膳食、適當體力勞動、對體質量和血壓及糖尿病進行有效的控制、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的顯著降低、血管轉換酶抑制劑治療、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療等。如果冠心病患者缺乏有效的專業知識,那么這些措施對冠心病患者來說要想持續下去是很難的, 需要專業人員給予其一定的幫助, 以持久防控危險因素, 實施期間很有必要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提示[4]。楊晚輝等醫學學者在對130例社區冠心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運用“健康信念模式”, 結果發現患者的行為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改善。本研究在定期廣泛地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聯絡方式, 促使患者對新知識進行積極的了解、對健康行為進行有效的遵循、將以往不良行為有效改善, 從而對疾病的嚴重性及良好行為的益處等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最終達到自覺為自身及周圍群眾的健康做出積極貢獻的目的。在一定區域推行后, 能夠極大地促進各種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結果表明, 觀察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滿意度得分、知識檢驗分數分別為(7.1±1.0)分、(95.0±2.0)分均明顯比對照組(5.1±1.0)分、(86.0±5.0)分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0, 明顯比對照組16%(4/25)低(P<0.05), 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充分說明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能夠在冠心病知識不斷強化的影響下得到顯著改善。
總之, 醫患互動式健康教育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
[1]張漫紅.冠心病患者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體會.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 (4):739.
[2]張曉梅.“生命網”健康教育流程對促進冠心病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的作用.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 (2):144.
[3]姜風華.電話隨訪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遵醫行為中的作用.齊魯護理雜志, 2009, 15 (21):16.
[4]呂彪, 黃奮生.健康教育在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血脂水平效果觀察.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 (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