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珠 陳志祥
精神病有慢性病程和高復發率的特點[1], 使90%以上患者大部分時間在社區和家庭中生活, 患者在生活、社交、學習和工作技能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障礙。在病情穩定、堅持服藥的前提下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 讓功能得到復原是非常重要的。
本院在殘聯、社區等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對本市盤龍區8個社區的54例精神病患者進行了6~18個月不等的康復訓練在各項技能上得到部分或全面康復。訓練中采取的內容和方式如下。
精神病患者有生活懶散、不講衛生、不修邊幅等問題。康復員與患者協商安排訓練方案, 以集體形式, 優秀患者做示范, 患者之間相互督促協助。工作人員督促檢查, 讓患者按照生活日程安排活動, 定時起床、更衣、洗漱、整理、進食,鼓勵并督促患者逐步嚴格地實施各項要求, 每周開展評比活動, 有進步及時鼓勵, 必要時代幣[2]鼓勵。逐步讓患者進行自我管理, 定期進行良好衛生習慣健康宣教, 讓患者從心理、行為上形成良好的習慣意識, 知道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是進行其他技能訓練的基礎。
大部分患者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自卑、恐懼、退縮、缺乏信心、自私等問題。康復員取得患者的信任, 開展專題講座,讓患者與患者、家庭成員和訓練中心工作人員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康復員示范基本社交禮儀, 對患者進行訓練, 教會患者傾聽, 通過角色扮演、場景模擬使患者掌握基本語言表達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提出解決方法, 再反復進行練習直至掌握。定期組織患者參加社區其他社交活動, 如社區居民聯誼會、社團俱樂部等, 3個月舉行1次患者才藝表演比賽, 半年組織參加一次社區文藝表演并參與評比, 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及適應適度的壓力,逐步讓患者能與周圍人進行正常的交往, 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懂得與人交往需要禮儀、關懷、包容, 通過訓練恢復良好的社交技能及社會適應能力。
患者患病后長期脫離社會、退縮行為等導致學習能力降低, 職業技能喪失。首先開展簡單、無競爭壓力的手工藝勞動,指導患者進行角色扮演, 訓練有成效后進入老年、兒童福利機構從事照顧殘疾老人、兒童等低壓力、無競爭性的工作,當患者能很好的勝任時, 由訓練機構與相關企業協調, 讓患者輪流到社區便利店、愛心食堂、托老機構、公園等場所上崗, 康復員及時評估、評價, 隨時調整, 勝任者繼續上崗, 有問題者及時返回訓練機構重新訓練。在此期間康復員做好協調、支持和評估工作, 給予患者正常工作人員身份及相應報酬, 通過康復訓練最終讓患者能獨立就業, 逐漸從事競爭性工作, 達到學習、職業技能康復、自我價值實現。
在整個康復過程中, 工娛治療始終貫穿其間, 通過游戲、棋牌、音樂、繪畫、舞蹈、體育比賽等活動, 提高訓練的積極性,增加生活情趣, 調整情緒, 培養愛好, 輔助完成訓練, 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
通過康復訓練, 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4例患者中24例能獨立工作, 48例能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 全部做到自我照顧、管理, 有效地實現了自我價值,減輕了家庭負擔, 維護了社會穩定, 起到了回歸家庭、社會的作用。
[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996.
[2]馮斌.精神康復綱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