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文
摘 要:隨著知識和科技的高度發展,民營企業日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充分肯定民營企業對我國經濟增長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也應看到,作為民營企業重要財產權之一的知識產權,在保護和合理運用的問題上存在巨大缺失。隨著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聯系日益增強,品牌、商標、專利等相關的產權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同時也解決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擬從知識產權與民營企業的相互關系著手,分析了我國民營企業在知識產權維護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并給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072-02
一、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關于知識產權,一般來說將之定義為人們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或者是人們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大致來說,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的財產權之一,同時也是企業最為重要的經濟資源。索尼、通用、微軟、海爾等國際性知名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并獲得穩固的競爭優勢,都是因為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將知識產權戰略全面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之中,由此帶來源源不絕的利潤和良好的口碑,樹立了企業的品牌效應。以IBM公司為例[1],IBM公司相當重視研究開發,每年花費在這方面的經費不下數十億美元,而對于知識產權的管理及相關策略更是相當有系統。目前對于IPR①的歸屬及管理是實行中央集中管理制。②并且,IBM公司還聘請了專業的律師團隊,從申請專利、授權契約等各個方面予以保護,可謂將知識產權帶來的利益最大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由于知識產權范圍的龐大與自身容易受侵權性,加上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淡薄,也給企業造成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風險,在各項制度建設與觀念變革中的民營企業,尤其如此。
二、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
隨著入世、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一系列國際事項的成功舉辦,我國的經濟影響力在逐漸擴大,市場的大門也向世界各國敞開。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的作用不容小覷。隨著國企改造工程的不斷推陳出新,國家對民營企業在融資等領域鼓勵性政策的增多,民營企業的發展不斷壯大。隨之,產權糾紛也日益增多。與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發達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相比,我國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仍然存在巨大鴻溝,從監管到維權都存在法律漏洞。這些隱患都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歸納起來,民營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存在以下缺失:
(一)民營企業維權意識薄弱
在西方,大到由政府支持和控制的企業,小到私人企業,都十分重視專利等權益的維護。美國是世界知識產權制度的發源地,其建立起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產權制度。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依靠這種較為完備的制度合理有效地保護了本國企業的競爭,同時也給予了那些企圖盜取本國商業秘密的不法分子以致命一擊。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促進了美國企業在世界知識浪潮中的異軍突起,這標志著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已經成為美國企業在與其他世界各國企業競爭中具有顯著優勢的王牌。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世界100多家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和100個品牌價值最高的企業中,美國企業都占到總數的半數以上[2]。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民營企業對代表自己企業名譽的商業秘密,技術合同等則缺乏最基本的防范意識,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在產品創制過程中,許多民營企業不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對產品進行規劃之前并沒有保護和防范意識。在科研成果研制出后,不是去申請專利,尋求相關部門的法律保護,而是進行成果鑒定,提高自己的影響力。這就造成了新穎性的流失,進而也喪失了申請專利的權利,被一些不法分子捷足先登。許多民營企業,上至董監高等高級領導人以及產品研發部門高薪聘請的研發工程師,下到普通的研發工人,普遍對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甚至不懂得如何申請專利,導致民營企業知識產權流失現象慘重。
(二)知識產權管理弱化
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的IBM、摩托羅拉,日本的松下、日立、東芝等公司,都成立了全面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知識產權部門,僅就松下公司而言,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知識產權相關管理人員高達500余人[2]。而在我國,許多民營企業既沒有專門負責處理知識產權事務的機構和人員,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管理規定,更不用提把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的財富,從而對上市等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了。目前民營企業的情形大多為:并沒有設立獨立的知識產權機構,而是大多由企業副總或者其他行政官職人員兼管相關工作;并且管理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只能從監管者的角度對產品例行最基本的保護,而并不是將保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這極容易造成公司的行政職能和營運職能不分,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三)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嚴重、維權困難
民營企業在市場交易和競爭的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侵權現象不斷增多,這對于穩定市場經濟秩序和讓民營企業逐漸走出國門是十分不利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統計分析顯示,從2008—2012年,全國法院共受理知識產權案件22.6753萬件,其中審結了20.8653萬件,共受理知識產權民事案件19.6209萬件,審結18.0213萬件。從這些鮮活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產權類案件的審判無疑成為近年來我國法院審判工作的重點與亮點之一[3]。這些糾紛中涉外專利侵權案件逐年上升,群體侵權、執行困難、高新技術成果被仿制、假冒等等現象,都給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出了嚴重的警示。筆者認為,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許多民營企業家們并不具備相關的經濟常識,在創業初期就期望得到回報,而不知道投資的重要性。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知識產權是企業的寶貴的無形資產,更不用提要將它列入自己的保護范圍。他們認為,與其花錢在申請注冊或者申請專利,倒不如把錢花在廣告等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其次,還是“投機取巧”的思想在作祟,公司的負責人們大都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之我國司法機關的行政運轉效率不高,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民營企業來說,根本經受不住人力和財力以及時間的消耗。總體來說,民營企業還沒有足夠的市場主人翁的意識,還只是把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作為企業自身發展的直接目標,沒有意識到法制社會給予企業的權利及相關的義務。
三、加強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一)增強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應該時刻具有權利保護意識。當企業研制出新產品的時候,應該首先申請商標等的注冊。注冊不僅僅局限在國內,特別應注意在多個國家申請和注冊,獲取在多個國家的專利權和商標權[4]。此外,民營企業應建立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對今后可能出現的產權糾紛進行預見,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政府部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宣傳和普及,組織各級知識產權部門向民營企業宣講知識產權基本知識、國際知識產權基本規則、基本知識以及國內外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動態、企業專利戰略等[5]。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可采用專家座談會的形式,讓相關專家深入企業內部,通過實地調研,解決民營企業各個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隱患。
(二)借鑒國內外知識產權法律規則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的基本法是《民法通則》,在專門法方面,則有《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我國加入或簽署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有巴黎公約、馬德里協定、伯爾尼公約和TRIPS協議,其中TRIPS協議與貿易的聯系十分密切,這很貼合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根據近年來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資料顯示,美國和日本申請專利的數量和質量依然遠超于中國,這無疑對我國的專利申請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刺激。也給相關立法部門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向知識產權制度較為發達的日本和美國學習,雖然法律移植存在一定的風險性,但我們可以結合本國的司法實踐,讓相關的法律內容更為豐富,并且更加貼合我國的實際。
(三)設立專門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
民營企業應該在機構設置中增設負責知識產權管理的部門,并且要與企業內部的行政機構區分開來。知識產權相關業務的處理需要較高的專業知識。如果在人員設置上偷工減料,那么由于員工技術不精可能對企業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企業可以結合我國目前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己企業實際情況的知識產權運行機制。比如專利的保護力度較強,但是保護期限有限,而商業秘密在期限上沒有限制,但是保護較弱。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針對實際情況,將部分技術作為商業秘密管理,同時配合公開的專利管理,以實現技術的壟斷和市場的獨占。
參考文獻:
[1]常凱.國外知識產權保護的管理辦法-IBM公司的知識產權管理[J].電器工業·知識窗,2002(1):55.
[2]侯圣和.國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中外企業文化,2011(3):86.
[3]透過數字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進展[EB/OL].(2013-03-14)
[2014-04-01].http://www.sipoqov.cn.
[4]童兆洪.民營企業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25.
[5]劉杰.自主創新應該是一種本能[N].文匯報,2006-02-24.
[6]李旭.民營企業法律風險:識別與控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7]翁國民.民營企業的技術秘密保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8]吳望欣.知識產權——經濟、規則與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9]于譯輝.知識產權戰略與實務(第四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0]馬俊駒.現代企業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