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靜
摘 要:劉宗周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奏疏是劉宗周政治思想的基本文獻,然而目前宗周學研究并未展開對宗周奏疏的專門考察。回到宗周的奏疏,通過對文字內容的梳理分類,以及相應奏章數量的比較,呈現了宗周的政治主張主要體現于治道建言,以及將治道歸本于皇帝的治心。將宗周奏疏撰寫時間與其理學思想形成時間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宗周的政治主張與理學思想的進展是同步調的。
關鍵詞:劉宗周;理學;奏疏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086-03
劉宗周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后世闡發其政治建樹,多稱引其奏疏。清代,無論官修《四庫全書》,還是私人的歷史著述《國榷》,都將宗周的奏疏中對崇禎帝勸諫的代表性言論,作為對崇禎朝政治弊端根源的可信分析。四庫館臣稱贊宗周的奏疏“皆切中當時利弊”[1]1514-1515,并將其重要篇章單獨收入《明臣奏議》,以資清朝統治者借鑒[2]。王夫之尤其贊賞劉宗周的政見貢獻,將宗周評為崇禎朝大臣第一人:
前代之亡,皆以國無人而致敗。惟本晁不然。數十年間,雖如楊、左、高、趙、二周、黃、魏、袁、李諸公,為閹黨所摧折,而踵起者若劉念臺、黃石齋、李懋明、范質公、倪鴻寶、文湛持、史道鄰、姜居之、高 齋諸先生,皆大僚也,使得行其志,當不僅如趙惟重、李伯紀之在建炎[3]628。
但是,遍覽宗周學相關研究,對其奏疏情況的考察,并未專門著述。而宗周作為言官,奏疏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載體和基本文獻,這就需要研究者回到其奏疏當中,了解其觀點傾向、其政治主張與理學思想之間的關系。
一、奏疏傾向于治道
從上表可見,除了陳請、問安等并無實質內容的奏疏,劉宗周的論政奏疏中,治道所占數量最大,共有19封。
二、治道歸本于治心
而關于治道的奏疏,基本上都將會把問題歸結到“皇極”——勸諫崇禎帝如何改正心理癥結方面的過失。
上表中,對于崇禎帝猜忌壅蔽的心理癥結,從崇禎二年到崇禎十五年,劉宗周在每一任上,都是以之為勸諫崇禎、由此啟發治道的根本點:
崇禎二年—三年,指出崇禎帝的心理癥結在于猜忌壅蔽,與仁義背道而馳,并且是掊克聚斂之政的根源。針對崇禎帝極端不信任士人、施政均從私智私利出發所帶來的政治危機,宗周提出了著名的質詰:“夫天下可以一人而理乎?”[4]
崇禎九年,宗周又一次反復警告崇禎帝,在目前外憂內患的嚴峻局勢下,唯有端正治本,從治道之本的獨體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詳細向崇禎帝說明了如何做慎獨功夫,從而根除猜忌壅蔽的心理癥結,撥正與臣屬的關系:“夫君臣一德之交,亦一身之腹心也”,以獨體為用人行政之本,政出于公心,施政則不秉私智私利,而是君臣職分各自有定、君主以任賢為施政大要:“漢董仲舒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今日皇上慎獨以治天下之謂也。夫在在而擇人,至勞也;慎獨而求治,至逸也。在在求人,宜賢者遍朝堂,而實而按之,無一賢之可任;慎獨求治,宜治之難致,而舉而措之,實有效之可據?!盵5]
崇禎十四年—十五年,內憂外患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崇禎帝的猜疑也累積了十余年,多次撤換內閣、前方將領,結果仍是軍事的節節敗退、經濟凋敝不堪、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也在不斷削弱。危難之際,崇禎帝起用宗周,希望宗周的清正能夠挽救一些政治腐敗。宗周仍然從治道之本勸諫崇禎帝,希望他踐履誠意功夫,并再次著重強調,“臣聞天下大矣,而以一人理,非徒以一人理天下也”,治道不是君主事事具理,治本的端正在于看清自己的職分,在于“斯以天下之聰明為大聰明”、“以天下才任天下事”[6]。
從這一根本點出發,劉宗周系統論述了立足于此根本點的皇極(君主的心體),以及君臣職分、人事原則、地方行政與攻守策略等治國大要,分別見于上表所列的代表性奏疏中。
三、治道相資于理學
上表還將宗周奏疏按照其任官時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京兆尹任上。崇禎二年—三年。
第二階段:工部右侍郎任上。崇禎九年。
第三階段:左都御史任上。崇禎十四年—十五年。
這三個階段,與宗周道德形而上學思想發展的三個分期[7]有著時間上的相接:
第一時期:靜坐悟心時期。萬歷四十二年—崇禎三年。
第二時期:慎獨提出時期。崇禎四年—崇禎八年。
第三時期:誠意慎獨時期。崇禎九年—弘光元年。
兩相比較,可以發現:劉宗周的學術思想發展的時候,也是他新的仕途生涯開始的期間:
崇禎九年,宗周正是在工部右侍郎任上,在北京官邸的這半年中,始以《大學》誠意、《中庸》已發未發之說示學者,他的《丙子京邸錄》,或者說,丙子學言,否定了時位動靜說。工夫只在略綽提撕間,自此專舉立誠之旨,即慎獨,姑置第二義。①
崇禎十年,與錢生書說,圣人之道,求諸其心,慎獨即格致第一義。示金 鮑濱兩生曰,學當求之慎獨,其說終謬。又說誠意、已發未發等旨。②崇禎十一年,又以其誠意之旨重新解陽明,刪定《陽明先生傳信錄》成。③誠意之旨確立后,宗周又將之推廣到治道領域:在崇禎十二年,作《鄉兵議》,主張“以保甲寓鄉兵”。④崇禎十四年,輯《古小學通記》,以《集記》有體無用,此《通記》明治天下大經大法。⑤崇禎十四年,宗周又蒙起用,其在任上,闡揚了誠意的治道。
參考文獻:
[1][清]永 ,等撰.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清]清高宗,敕選.明臣奏議[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3][清]王夫之.搔首問[G]//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1991.
[4][明]劉宗周.面恩陳謝預矢責難之義以致君堯舜疏[G]//劉宗周全集:第3冊(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5][明]劉宗周.再申皇極之要以端治本疏[G]//劉宗周全集:第3冊(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144-145.
[6][明]劉宗周.微臣不能身報主敬竭報主之心終致主于堯舜疏[G]//劉宗周全集:第3冊(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186.
[7]劉汋《年譜》,姚明達《年譜》[G]//劉宗周全集:第5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籌備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