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
摘 要: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主流意識形態,雖虛而無形,但確是企業重要的軟競爭力。企業文化的構建深受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構建現代企業文化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現代企業文化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113-02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世界先進管理理念接軌,已成為企業家需要共同探討和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管理不是一種單純的政治經濟行為,它是融合了民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的意識與行為。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主流意識形態,雖虛而無形,但確是企業重要的軟競爭力。企業文化的構建深受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構建現代企業文化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
一、儒家思想對中國企業文化的影響
談到企業文化,有人就認為這是舶來品,中國從來就沒有企業文化。顯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誠然,中國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深受外來企業文化的影響,但它最初還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道思想。正如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所說:“企業文化是由很多東西組合而成——傳統、神話、儀式、習俗、習慣、英雄、價值等。因此,每個民族文化都要受其歷史文化的影響,具有自己的濃重的民族特色而有別于其他企業文化”[1]。我們不但要吸收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也要積極探索和剖析我國企業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內在聯系,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1.“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是中國企業文化形成的基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人,勿施于人”[2],應用在管理上就是要關愛人,理解人,團結人。孔子說的“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主張“義之與比”,指的就是一切要按道義行事,從管理角度理解就是要講原則和標準。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對生產經營者來說就是要“取之有道“不發不義之財”。孔子講的“君子敬而無失,與人而有禮”“不知禮,無以立也”以及孔子說的“智”即“知人”。“智者不惑”、“不知言無以立人也”。主張“言必信,信必果”認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些儒家思想的精華,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億萬民眾心中,為許多成功企業家所推崇,給中國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2.“中庸之道”成為企業管理的最佳方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整體和諧性是中庸之道的本質特征。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無忌憚也”。“時”在“中庸”思維方法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強調“合時宜”,“適中”,既無過,也無不及,用于管理就是講要管得合理。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儒家認為“中庸”思維方法是解決矛盾的最佳方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為貴”的思想,對我國管理文化形成影響極大。“和”的基本涵義是和諧、調和與協調。法國管理學家古里認為“協調”就是“管理”。美國管理學家扎茨認為“協調”是“管理的本質”。儒家思想很早就認識到了“協調”的重要作用,認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協調各種矛盾,達到最佳和諧狀態。“和為貴”可以理解為化解人際的緊張與沖突,促進企業的穩定。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就是矛盾化解,沖突緩和,彼此理解,同心同德,合作共事。“和為貴”也是企業“雙贏”之策。眾所周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國外企業一直認為“商場就是戰場”。他們熱衷研究的競爭戰略是如何擴大市場,獨創名牌,消滅對手,套住顧客和用戶。在經濟一體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顧客,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其他相關群體(包括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密切,競爭進入了利益共享的合作競爭時代。“雙贏”理念其實就是“和為貴”思想。“和為貴”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
3.“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極為重視人的價值,孟子是“人治”的代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優秀的企業,必定是把“人”視為企業的核心和寶貴的資源,管理者以人為本,重視人,體恤人,信任人,將企業文化建立在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標準的基礎上,從尊重員工人格和權利出發,實施人才戰略,努力發現、培養和發展人才,推行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讓企業成為員工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好歸宿地。
4.現代企業管理倡導的“團隊”意識與儒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認為人的生存發展應該基于群體的發展。強調個體的行為不能危及集體的生存和發展,個體應服從集體。孔子曰:“已欲立而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一理念與現代企業文化提倡的“團隊精神”是一致的。孟子發展了孔子“人者愛人”的思想,提出要把“仁”心“推已及人”,就是倡導“團隊”思想。企業全體人員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樹立集體主義思想才能取得成功。儒家的整體主義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道德理想,孔子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家,平天下”,就是說要想把天下治好,就得使國家、家庭與每個人聯系起來,人人從自我做起。孔子提倡“君子不器”,褒獎那些不以個人職能謀求社會職位為目的人,認為沒有舍己為人大理想的人非君子也,從而造就了無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中華志士。儒家的開拓進取思想,不僅引領了中國成功企業走過艱苦創業之路,而且對企業精神影響極廣。
二、道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是一種自然哲學,強調辦事要遵循自然規律。其主要內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思想可視為中國企業管理的基因之—。以“道”為核心,講求陰陽互補,注重中和均衡,尊重義利關系,強調進德修業,《道德經》中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對指導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和啟迪。
1.相反相成,物極必反。道家認為“反者道之動”[4],并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其中“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就是告誡人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不要過頭。一個人的欲望也要有一定限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從企業管理的實踐來看:管理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引導人的行為規范;又可能扼殺人的積極性發揮。處理不當,物極必反!在社會化大生產中,企業一定要有完善的規章制度、規定規范、工藝標準,但一定不能搞得過細過繁,而且必須與時俱進。對于企業建立的管理制度、規定、標準,既要嚴格執行,又要動之情,曉之以理,在允許范圍內給員工留下一定的空間,否則就可能引起逆反,或者阻礙企業創新發展。
2.無為而治,有所作為。“無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經典,老子認為人世間的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無相生”,而以“無”為基礎。老子說的“無為而治”,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說不要做違背基本規律的事,應主動順應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才能有所作為。作為企業來說,在進行戰略規劃前,必須對自身條件進行分析,對自身發展的基本階段有著清醒的認識。既不能急功近利,違背企業現實條件,做出不切實際的發展規劃,又不能謹小慎微,喪失的發展大好機遇。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肯定有曲折,一旦進入誤區,就要重新定位,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獲取迅速的發展。在制定新的發展戰略時,要“減少企業多余動作”,這樣才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有所作為。
3.剛強堅韌,柔弱低調。道家文化中剛與柔,強與弱的辯證思想,如能運用在企業管理上必將受益匪淺。道家文化中很多地方強調要自覺置身于柔弱的地位,處事要低調,辦事要節儉。柔弱勝剛強。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道家認為僅憑儒家的“和”來進行治理不夠,在施行“和”的治理方針同時,也要用霸道來加以規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以法治國。然而,他們又強調管理者要低調、平和、內向。或者說低調、克制、謙虛和執著,才是所謂領導之道,這種處世哲學令我國許多企業管理者所思考:低調做人既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因為低調做人處事,就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與環境相適應,適者才更能生存。
4.善于決策,敢于放手。道家文化在運用“管”和“放”的辯證法上,也有他獨到之見。他們認為領導者對于企業的重大問題必須善于當機立斷,敢于決策,不為紛紜的議論所干擾;但領導者又要善于放手讓下屬自己去做,對于決策在執行過程中,領導者沒有必要頻頻過問,要給屬下有充分的自由度,讓他們盡情地施展才華,以保持他們高漲的工作積極性。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就是說,領導者下達工作任務后,要善于調動下屬的積極性,而且要使人感到領導并不存在。又說:“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企業的領導者,說話不一定太多太具體,讓下屬自己去理解和創造。這樣,當屬下把工作任務完成時,就會有一種“這是我自己干的”成就感。
5.以人為本,知人善任。“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是典型的民本思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處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局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這里,老子認為“水”具有潤萬物,卻與其他事物不產生沖突的本性。如果我們把老子講的水改為人,豈不與現代企業管理中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用人問題上,老子認為前提是要知人,唯有知人,才能用人。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里強調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知人者智”。而要“自知”,又必須如老子所言:“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即有自知之明,無固執之弊;有自愛之心,無居功之傲。這樣的人,才堪稱伯樂。老子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領導者如果善于發現被用者的長處和優點,這樣世上就不會有遭遺棄的廢人。這些文化之精髓是每個企業家取之不竭的精神寶庫。
綜上所述,研究儒道思想之精髓,把現代西方管理理念與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文化,對于促進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不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將產生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大衛·奧格威.廣告大師奧格威——未公諸于世的選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4]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