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鄧衛
創傷患者成分輸血不良反應分析探討
李明 鄧衛
目的 回顧創傷性患者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 并就此進行分析, 為創傷性患者的安全輸血提供依據。方法 將245例患者中所有輸血不良反應的病例根據其性別、妊娠史、輸血史、血液類型進行分類統計。結果 245例患者中出現輸血不良反應患者共40例, 發生率為16.32%。全部患者中男163例, 女82例, 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輸血史的89例, 占36.33%, 與無輸血史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妊娠史的41例, 占16.73%, 與無妊娠史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男14例(35%), 女26例(65%);有輸血史13例(32.5%), 無輸血史27例(67.5%);有妊娠史20例(50%), 無妊娠史20(男14例、女6例)例(50%)。女性患者中有無妊娠史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不良反應的血液品種:血漿9例, 血小板5例, 紅細胞懸液21例, 冷沉淀5例。結論 妊娠史及輸血史與創傷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有關, 同時創傷患者由于伴有手術熱、創傷熱、吸收熱等非輸血性發熱反應, 應與輸血性發熱不良反應鑒別。
創傷性;輸血;成分輸血;輸血反應
成分輸血是現代輸血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 是采用血液分離技術將新鮮血液進行快速分離, 形成不同比例的血液成分, 并分出各種不同的成分, 根據患者的需要選擇性的進行輸注一種或幾種。臨床實踐表明, 患者通常只需要輸注一種或幾種血液成分, 即一般僅需要輸注其身體狀況或疾病治療所需的血液成分便可。血液成分療法明確指出, 成分輸血可以實現一血多用, 減少輸血反應, 根據病情實際需要進行輸血, 在解決患者所需的同時也節省了不必要的浪費。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在本院手外科、骨科、胸外科等外科系統實施輸血的創傷患者病歷共245例, 其中男163例, 女82例(41例有妊娠史);有輸血史的89例, 無輸血史的156例。
1.2 方法 將245例患者中所有輸血不良反應的病例根據其性別、妊娠史、輸血史、血液類型進行分類統計, 對病歷進行驗證性分析, 統計反饋到輸血科的不良反應報告單中。
1.3 成分輸血的臨床適應證 適用于少粒細胞經紅細胞懸液的臨床治療適應證、濃縮紅細胞懸液的臨床治療適應證、白(粒)細胞濃縮懸液的臨床治療適應證、粒細胞的減少(缺乏)癥等。
1.4 成分輸血的不良反應
1.4.1 妊娠和輸血史會對輸血患者的恢復產生影響 因為部分患者失血過多, 可能一次需要輸入多人的血液, 使得輸血反應發生率增高。或者是該患者已接受過其他血液, 再次輸血就較易發生排斥反應, 因此為有過輸血史的患者進行再次輸血時必須更加謹慎, 注意觀察輸血15 min內的變化, 先慢后快, 根據情況調整輸血速度。另外創傷患者輸血多以紅細胞制品為主, 故紅細胞懸液是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血液成分類型, 而過敏反應多形成冷沉淀或發生在血漿。
1.4.2 較大量輸注血漿時需要預防心臟負荷過重 嚴格篩選獻血者的血液質量即身體狀況, 杜絕肝炎的傳播, 近20年來成分輸血已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新型輸血技術, 實現了輸血治療的安全化、科學化, 是一種血液成分的補充療法,有效地減少了全血輸注的副作用發生率及浪費狀況, 成分輸血的優勢在血液輸注血源少、用量大及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顯得尤為突出和顯著,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5例患者中出現輸血不良反應患者40例, 其中男14例(35%), 女26例(65%);有輸血史13例(32.5%), 無輸血史27例(67.5%);有妊娠史20例(50%)。女性患者中有無妊娠史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成分輸血具有純度高、容量少、療效高及效價比高的優點, 輸用安全、副作用少, 同時可以達到綜合利用血液、節約用血、全面提高血液使用價值的優點, 還具有保存及運輸方便的優勢[1]。目前雖然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且療效顯著,但是若長期并反復性的進行輸注, 尤其是白細胞或血小板等成分來源于多個供體, 因此, 較容易在受輸者體內產生同種的“免疫性抗體”, 此時, 再次輸注同種成分的血液時療效就會大大降低, 同時可能會引起發熱、溶血等不良反應。因此,對患者進行紅細胞輸注前, 最好先進行必要的血型試驗及交叉配血, 為了避免輸血時發生過敏反應, 患者需要遵醫囑使用相應的抗過敏藥物。為了減少因輸血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因此在創傷骨科大手術后應該嚴格控制輸血, 對于必須輸血者, 有條件的可以盡量采用少白細胞多紅細胞輸注。但所有患者都必須認真做好輸血相關檢測, 以便于后續工作的進行。
[1] 王廣芬,王福斌,何愛玲,等.創傷患者成分輸血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 2013(3):399-400.
2014-04-04]
130011 一汽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