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榮祥 劉郁 張靜靜
[關鍵詞]丁苯酞;進展性腦卒中;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4_0334_02
進展性腦卒中(SIP)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一個并不少見臨床類型,有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的特點,備受臨床關注,現將本院近年進展性腦卒中患者應用丁苯酞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進展型腦梗死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齡46~78歲,平均(55.82±11.31)歲。入選標準:(1)均為首次發病,發病時間<48h,發病在6h后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2)全部病例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并除外腦出血。(3)無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合并癥。排除標準:(1)有意識障礙,格拉斯昏迷量表評分小于9分;(2)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3)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癡呆患者;(4)近期有出血性疾病患者;(5)依從性差,患者及家屬不合作者;(6)MRI顯示存在涉及皮質或基底節的大體積缺血性腦梗死(>10cm2)。入選病例分為丁苯酞治療的觀察組45例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45例。觀察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6~76歲,平均(56.12±11.22)歲;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38±7.15)。對照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7~78歲,平均(57.01±10.41)歲;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38±7.15)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腦梗死常規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神經營養藥物及對因、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丁苯酞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每粒0.1g)0.2g/次,3次/天,連續治療28d為1療程。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第14天、第28天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臨床療效評定。(1)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2)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3)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45%,生活能自理;(4)無變化:NIHSS評分減少0~17%以內;(5)惡化:NIHSS評分增加18%以上。總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顯效率包括基本痊愈和顯著進步。記錄患者生化全套、凝血全套變化及用藥副作用。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內比較行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神經功能評分(NIHSS)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IHSS評分14d、21d及28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進展性腦梗死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26%~43%,主要表現在48h至7d內在治療過程中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或體征仍在繼續加重。其發病機制一般有:(1)原發動脈部位血栓蔓延產生新的狹窄或狹窄部位產生閉塞,或通過阻斷側枝血管使側枝循環消失。(2)許多腦血管病的發生都與前列環素(PGI)/血栓素(TXA)的平衡失調有關。當PGI合成不足,TXA增多則可以促進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和進展發生。(3)腦灌注血流量下降和(或)缺血區快速建立充足側枝循環能力的下降、腦水腫、再灌注損傷等有關。進展性腦卒中首選治療應是抓住再灌注時間窗使缺血區獲得更多的血流,搶救腦組織半暗帶,恢復腦細胞正常代謝,減輕再灌注損傷,改善缺血腦組織的功能。
丁苯酞是近年國內研發的人工合成的消旋體I類抗腦缺血新藥,《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薦在腦梗死急性期使用,其機制可能與以下藥物作用有關:(1)影響花生四烯酸(AA)、選擇性抑制AA及其代謝物介導的多種病理生理過程,解除微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保護腦血管內皮細胞[2,3],提高腦缺血區域的血流量,避免再灌注引起的繼發性腦損傷,縮小腦缺血的梗死面積。(2)通過抑制大腦皮質細胞TXA的合成,而促進PGI的合成,從而提高PGI/TXA的比值,阻止血栓的進一步擴大,使梗死面積縮小[4]。(3)直接作用于缺血區腦線粒體,提高線粒體膜流動性,提高線粒體呼吸鏈復合酶IV活性,減輕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保護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提高腦內ATP和磷酸肌酸水平,有效地抑制細胞內鈣離子超載,避免自由基產生,抑制神經細胞凋亡,有效降低炎性介質的生成,從而改善腦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4]。(4)促進側枝循環,增加微血管數量,重構缺血區微循環,保持微血管結構形態相對完整,增加缺血區灌注,減少梗死后出血的作用[5]。
丁苯酞能夠通過改善微循環,保護線粒體,改善能量代謝等多途徑、多環節阻斷腦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過程,控制進展性腦卒中的發展,有效改善中樞神經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6],且不良反應輕而少。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殷建瑞,張波,譚麗華,等.丁苯酞對缺氧缺糖條件下血管內皮細胞VEGF和HIF_1表達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643-647.
[3]趙嘉,李玲,裴中,等.丁苯酞對缺血性腦損傷作用的細胞靶點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19-125.
[4]Peng Y, Zeng X, Feng Y, et al. 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of L_3_n_butylphthalide in rats[J].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3(6):876-881.
[5]施曉耕,黃如訓,劉春玲,等.丁苯酞對高血壓性腦卒中預防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33(8):488-489.
[6]路文軍.丁苯酞軟膠囊治療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臨床觀察[J].臨產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0):769-770.
(收稿日期:2014-1-27)
[關鍵詞]丁苯酞;進展性腦卒中;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4_0334_02
進展性腦卒中(SIP)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一個并不少見臨床類型,有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的特點,備受臨床關注,現將本院近年進展性腦卒中患者應用丁苯酞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進展型腦梗死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齡46~78歲,平均(55.82±11.31)歲。入選標準:(1)均為首次發病,發病時間<48h,發病在6h后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2)全部病例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并除外腦出血。(3)無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合并癥。排除標準:(1)有意識障礙,格拉斯昏迷量表評分小于9分;(2)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3)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癡呆患者;(4)近期有出血性疾病患者;(5)依從性差,患者及家屬不合作者;(6)MRI顯示存在涉及皮質或基底節的大體積缺血性腦梗死(>10cm2)。入選病例分為丁苯酞治療的觀察組45例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45例。觀察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6~76歲,平均(56.12±11.22)歲;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38±7.15)。對照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7~78歲,平均(57.01±10.41)歲;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38±7.15)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腦梗死常規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神經營養藥物及對因、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丁苯酞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每粒0.1g)0.2g/次,3次/天,連續治療28d為1療程。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第14天、第28天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臨床療效評定。(1)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2)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3)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45%,生活能自理;(4)無變化:NIHSS評分減少0~17%以內;(5)惡化:NIHSS評分增加18%以上。總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顯效率包括基本痊愈和顯著進步。記錄患者生化全套、凝血全套變化及用藥副作用。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內比較行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神經功能評分(NIHSS)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IHSS評分14d、21d及28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進展性腦梗死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26%~43%,主要表現在48h至7d內在治療過程中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或體征仍在繼續加重。其發病機制一般有:(1)原發動脈部位血栓蔓延產生新的狹窄或狹窄部位產生閉塞,或通過阻斷側枝血管使側枝循環消失。(2)許多腦血管病的發生都與前列環素(PGI)/血栓素(TXA)的平衡失調有關。當PGI合成不足,TXA增多則可以促進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和進展發生。(3)腦灌注血流量下降和(或)缺血區快速建立充足側枝循環能力的下降、腦水腫、再灌注損傷等有關。進展性腦卒中首選治療應是抓住再灌注時間窗使缺血區獲得更多的血流,搶救腦組織半暗帶,恢復腦細胞正常代謝,減輕再灌注損傷,改善缺血腦組織的功能。
丁苯酞是近年國內研發的人工合成的消旋體I類抗腦缺血新藥,《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薦在腦梗死急性期使用,其機制可能與以下藥物作用有關:(1)影響花生四烯酸(AA)、選擇性抑制AA及其代謝物介導的多種病理生理過程,解除微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保護腦血管內皮細胞[2,3],提高腦缺血區域的血流量,避免再灌注引起的繼發性腦損傷,縮小腦缺血的梗死面積。(2)通過抑制大腦皮質細胞TXA的合成,而促進PGI的合成,從而提高PGI/TXA的比值,阻止血栓的進一步擴大,使梗死面積縮小[4]。(3)直接作用于缺血區腦線粒體,提高線粒體膜流動性,提高線粒體呼吸鏈復合酶IV活性,減輕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保護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提高腦內ATP和磷酸肌酸水平,有效地抑制細胞內鈣離子超載,避免自由基產生,抑制神經細胞凋亡,有效降低炎性介質的生成,從而改善腦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4]。(4)促進側枝循環,增加微血管數量,重構缺血區微循環,保持微血管結構形態相對完整,增加缺血區灌注,減少梗死后出血的作用[5]。
丁苯酞能夠通過改善微循環,保護線粒體,改善能量代謝等多途徑、多環節阻斷腦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過程,控制進展性腦卒中的發展,有效改善中樞神經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6],且不良反應輕而少。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殷建瑞,張波,譚麗華,等.丁苯酞對缺氧缺糖條件下血管內皮細胞VEGF和HIF_1表達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643-647.
[3]趙嘉,李玲,裴中,等.丁苯酞對缺血性腦損傷作用的細胞靶點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19-125.
[4]Peng Y, Zeng X, Feng Y, et al. 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of L_3_n_butylphthalide in rats[J].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3(6):876-881.
[5]施曉耕,黃如訓,劉春玲,等.丁苯酞對高血壓性腦卒中預防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33(8):488-489.
[6]路文軍.丁苯酞軟膠囊治療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臨床觀察[J].臨產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0):769-770.
(收稿日期:2014-1-27)
[關鍵詞]丁苯酞;進展性腦卒中;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_816X(2014)04_0334_02
進展性腦卒中(SIP)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一個并不少見臨床類型,有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的特點,備受臨床關注,現將本院近年進展性腦卒中患者應用丁苯酞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進展型腦梗死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齡46~78歲,平均(55.82±11.31)歲。入選標準:(1)均為首次發病,發病時間<48h,發病在6h后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2)全部病例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并除外腦出血。(3)無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合并癥。排除標準:(1)有意識障礙,格拉斯昏迷量表評分小于9分;(2)合并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3)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癡呆患者;(4)近期有出血性疾病患者;(5)依從性差,患者及家屬不合作者;(6)MRI顯示存在涉及皮質或基底節的大體積缺血性腦梗死(>10cm2)。入選病例分為丁苯酞治療的觀察組45例和常規治療的對照組45例。觀察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6~76歲,平均(56.12±11.22)歲;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38±7.15)。對照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7~78歲,平均(57.01±10.41)歲;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22.38±7.15)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發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腦梗死常規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神經營養藥物及對因、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丁苯酞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規格每粒0.1g)0.2g/次,3次/天,連續治療28d為1療程。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第14天、第28天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臨床療效評定。(1)基本痊愈:NIHSS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2)顯著進步:NIHSS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3)進步:NIHSS評分減少18%~45%,生活能自理;(4)無變化:NIHSS評分減少0~17%以內;(5)惡化:NIHSS評分增加18%以上。總有效率包括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顯效率包括基本痊愈和顯著進步。記錄患者生化全套、凝血全套變化及用藥副作用。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版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內比較行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神經功能評分(NIHSS)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IHSS評分14d、21d及28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進展性腦梗死占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26%~43%,主要表現在48h至7d內在治療過程中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或體征仍在繼續加重。其發病機制一般有:(1)原發動脈部位血栓蔓延產生新的狹窄或狹窄部位產生閉塞,或通過阻斷側枝血管使側枝循環消失。(2)許多腦血管病的發生都與前列環素(PGI)/血栓素(TXA)的平衡失調有關。當PGI合成不足,TXA增多則可以促進血管收縮和血小板聚集,使血栓形成和進展發生。(3)腦灌注血流量下降和(或)缺血區快速建立充足側枝循環能力的下降、腦水腫、再灌注損傷等有關。進展性腦卒中首選治療應是抓住再灌注時間窗使缺血區獲得更多的血流,搶救腦組織半暗帶,恢復腦細胞正常代謝,減輕再灌注損傷,改善缺血腦組織的功能。
丁苯酞是近年國內研發的人工合成的消旋體I類抗腦缺血新藥,《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薦在腦梗死急性期使用,其機制可能與以下藥物作用有關:(1)影響花生四烯酸(AA)、選擇性抑制AA及其代謝物介導的多種病理生理過程,解除微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保護腦血管內皮細胞[2,3],提高腦缺血區域的血流量,避免再灌注引起的繼發性腦損傷,縮小腦缺血的梗死面積。(2)通過抑制大腦皮質細胞TXA的合成,而促進PGI的合成,從而提高PGI/TXA的比值,阻止血栓的進一步擴大,使梗死面積縮小[4]。(3)直接作用于缺血區腦線粒體,提高線粒體膜流動性,提高線粒體呼吸鏈復合酶IV活性,減輕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保護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提高腦內ATP和磷酸肌酸水平,有效地抑制細胞內鈣離子超載,避免自由基產生,抑制神經細胞凋亡,有效降低炎性介質的生成,從而改善腦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4]。(4)促進側枝循環,增加微血管數量,重構缺血區微循環,保持微血管結構形態相對完整,增加缺血區灌注,減少梗死后出血的作用[5]。
丁苯酞能夠通過改善微循環,保護線粒體,改善能量代謝等多途徑、多環節阻斷腦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過程,控制進展性腦卒中的發展,有效改善中樞神經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恢復[6],且不良反應輕而少。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殷建瑞,張波,譚麗華,等.丁苯酞對缺氧缺糖條件下血管內皮細胞VEGF和HIF_1表達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643-647.
[3]趙嘉,李玲,裴中,等.丁苯酞對缺血性腦損傷作用的細胞靶點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0,5:119-125.
[4]Peng Y, Zeng X, Feng Y, et al. 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of L_3_n_butylphthalide in rats[J].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3(6):876-881.
[5]施曉耕,黃如訓,劉春玲,等.丁苯酞對高血壓性腦卒中預防作用的實驗研究[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33(8):488-489.
[6]路文軍.丁苯酞軟膠囊治療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臨床觀察[J].臨產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0):769-770.
(收稿日期: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