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祎遐
創新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創新的集中表現是創業,實踐證明,經濟發展得益于活躍的創業活動。但是創業就像大浪淘沙,創業的結果常常是血本無歸,即便在美國,其成功率也不足三成。通過對創業活動的考察,Timmons(1979)首次指出團隊創業比個人創業更具優勢,其原因是團隊成員個人特征異質性發揮了1+1>2的互補優勢,提升了創業績效[1]。
一方面,理論研究顯示,創業團隊成員的異質性與創業績效正相關,團隊成員的個人特征存在一定差異。Vesper等(1997)指出,創業團隊成員有不同的人格特性、知識和技能,他們之間存在互補優勢。另一方面,實踐中創業者傾向于從社交圈子中尋找與自己具有相似特征的個體作為團隊成員,選擇對象多是同事、同學或家庭成員。俞敏洪創業初期尋找創業伙伴時最先想到的便是昔日同學,他不遠萬里前往加拿大和美國說服徐小平和王強回國創業,這個鐵三角團隊造就了新東方今日的輝煌。基于人際型的團隊組建邏輯,注重情感和友誼,容易忽視個人特質,導致團隊構成趨同,影響創業績效[2]。因此,如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理性選擇團隊成員,組建結構合理的創業團隊,對創業活動的成敗至關重要。
(一)創業團隊成員異質性的內涵
創業團隊成員異質性是指成員們在專業背景、年齡、經驗、認知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早期的團隊異質性研究主要基于團隊成員人口統計學特征。隨著研究的深入,認知、性格和價值觀等深層次特征逐漸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Jackson等人(2003)按異質性測量的難易程度將團隊異質性分為外部異質性和內部異質性,外部異質性是容易觀察和測量的個人特征異質性,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等;內部異質性則是不易被觀察和測量的特征,是基于認知、價值觀、偏好、態度的不同而產生的成員間的差異。大量研究表明,團隊創業的成功率高于個人創業的成功率,其原因正是團隊成員的差異化為創業團隊帶來了多元化的技能、經驗、社會網絡以及創業初期的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源[3]。
(二)創業團隊構成的異質性與創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綜述
Hambrick(1984)最早從團隊異質性角度對高管團隊成員的特征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開辟了團隊異質性和企業績效關系研究的先河。此后,大量研究顯示,創業團隊成員的異質性對創業績效確有影響[4]。Gartner(1985)指出,復雜的創業活動需要管理團隊具備多樣化的技能。Morley等(1996)研究了創業團隊成員的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和職能背景等要素與企業銷售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高層管理團隊職能背景和教育背景的異質性與銷售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3]。Mello和Ruckes(2006)指出,異質性團隊比同質性團隊擁有更多的信息來源,如果信息能夠開誠布公地交流,則團隊會做出更優決策[5]。Monica A.Zimmerman(2008)從職能背景、教育背景、年齡等異質指數考察管理團隊構成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結果顯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高管團隊職能背景和教育背景的差異與公司籌資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6]。
創業團隊構成的異質性對創業績效能夠產生顯著影響的原因是:第一,根據Tajfel和Turner(1981、1986)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是群體行為的基礎,個體對群體的意識會嚴重影響其知覺、態度和行為。個體一旦通過自我歸類將自己歸入某個群體,就會產生良性溝通和強凝聚力[7]。該理論為團隊成員異質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第二,根據認知過程理論,當情境線索無法與熟悉的認知基模匹配時,個體就會積極關注環境中的新信息,以期形成新的認知基模,這一過程會促進個體的學習和創新。成員間的差異性容易引發“意外”事件,當既有的認知基模無法解答時,就會激發成員認知的活躍過程,誘使成員關注新信息,進而實現知識學習與創造。因此,聚集不同風格的團隊成員可以產生多元化的綜合效益[8]。第三,社會資本是指個人在特定組織結構中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獲得利益的能力,個人能獲得的利益越高,他的社會資本就越高。根據社會資本理論,創業團隊成員異質性能增加團隊的資源擁有量,推動企業成長[2]。
(一)創業團隊構成的異質性的類型及其對創業結果的影響
團隊構成的異質性的類型很多,不同異質性類型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不同。國內學者石磊(2008)在回顧以往創業團隊異質性的文獻后指出,創業團隊成員的多元化大致可分為五個方面,即社會屬性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認知多元化和職能背景多元化[8]。筆者在此基礎上將團隊成員的異質性類型分為8個方面,并分別對這些異質性類型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1.技能與經驗異質性
創業活動是知識的積累、整合和商業化過程。團隊成員技能與經驗的差異越大,技能和知識的互補性就越強。Eisenhardt等(1990)研究了新創企業的高層團隊后指出,技能差異大的創業團隊比起技能相近的團隊能更好地影響新創企業的績效。
2.職能背景異質性
職能背景異質化對創業活動的影響表現在:首先,職能背景差異大,成員間容易產生認知沖突,而這正是創新的源泉。其次,職能背景異質化有助于提高團隊的知識轉化能力。Siegel等(1993)指出,創業團隊需要在職能上取得平衡,即需要一定程度的異質性。
3.文化背景異質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有機會共同創業。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具有不同的觀念、邏輯思維和處事原則,文化碰撞為創新提供了契機。
4.認知模式異質性
認知模式異質性是指團隊成員處理信息的差異性,它能提高群體決策的優異性。Austin(1997)認為,由于認知架構差異,團隊成員會對情境做出不同反應,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和處理方法,從而形成異質性的綜合效益[3]。
5.資歷異質性
資歷異質性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存在爭議。一些研究顯示,年資異質性程度低的團隊有助于開放式討論和技術溝通。但更多的研究表明,年資多元化會對績效產生正面影響。
6.年齡異質性
年齡相近會對創業活動產生正面影響。Zenger等(1989)的研究顯示,年齡相近的團隊成員溝通更順暢;成員的年齡相差大,則溝通頻度較低。
7.性別異質性
性別相同的成員間產生摩擦和沖突的可能性較低。Alagna、Reddy和Collins(1982)的研究顯示,性別混合的團隊較易產生人際緊張和沖突。然而,在其他研究中只有少量證據表明性別異質性會對團隊績效產生影響。
8.價值觀異質性
價值觀異質性是指成員在使命、目標和任務認知及承諾上的差異。價值觀異質性會影響團隊成員間的互動,易引發戰略層面的價值觀沖突,涉及團隊目標、使命等重大問題,易產生內耗,影響團隊發展。此外,價值觀趨同有助于培育公開討論和積極沖突的團隊文化[8]。
基于上述8種異質性類型的梳理,筆者認為異質性類型與創業績效的關系中隱含著兩個規律:第一,團隊成員某些個人特征的高異質性對創業績效產生正面影響,如技能、經驗和職能背景異質化等。相反,另一些個人特征的低異質性(即同質化)能夠提高創業績效,如價值觀和年資同質化等。第二,不同異質性類型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例如技能異質化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比較明顯;而性別異質化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不顯著。
(二)基于團隊構成異質性的創業團隊成員選擇模型
以往的學者主要針對某個或某些異質性類型來研究異質性與創業績效的關系,但由于實證研究所選擇的行業、創業階段和變量組合的不同,研究結果存在差異,更有甚者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其結果是無法綜合考量所有的異質化類型,研究結果無法運用于實踐,導致理論與實際脫軌。本文力圖從宏觀視角構建一個能全景式地考量所有異質化類型的模型,使創業者能夠從模型中了解各種異質性類型對創業績效的影響及影響程度,作為創業團隊組建工作的參考。
本模型以二維坐標系為基礎,橫軸表示創業團隊成員個人特質的異質性程度,只選取正半軸,沿箭頭方向個人特質由同質化趨向異質化;縱軸表示團隊構成異質性對創業績效的貢獻度,只選取正半軸,沿箭頭方向貢獻度逐漸變大。 根據上文對8個異質性類型的分析,筆者將這些異質性類型放入坐標系中適當的位置(如圖1所示),團隊成員的選擇可以以異質性類型在模型中的位置來作為判斷依據。以職能背景異質性為例,職能背景的差異能夠為創業活動帶來技術、營銷和財務等多方面的資源;根據認知過程理論,團隊成員職能背景的差異容易帶來認知沖突,這會促使成員探索環境中的新信息,從而為創新提供可能;具有不同職能背景的團隊成員共同參與決策,能夠形成更優的決策。綜上可知,職能背景的異質性與創業績效正相關,且這種影響比較明顯。因此,職能背景放在坐標系的右上方。

圖1 創業團隊成員選擇模型
這一分析模型為創業者提供了兩點啟示:其一,在創業團隊組建初期,創業活動發起人可以根據本模型了解創業績效高的團隊,其成員的各種特質的異質性程度如何。例如,創業績效較好的團隊,其成員的技能和經驗往往差異較大,而年齡和價值觀比較趨于一致。因此,在組建創業團隊時,團隊發起人就需要選擇具有不同技能和經驗的個體加入,同時要盡量避免讓那些年齡差距懸殊或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加入。其次,創業者可以從本模型中了解到每一種異質性類型對創業績效的貢獻度,例如技能與經驗異質性對創業活動的影響較大,對創業績效的貢獻較大;相對而言,性別差異性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并不明顯,其對創業績效的影響難以判定。在選擇團隊成員時,創業發起人應當集中精力,關注那些對創業績效影響較大的異質性類型,而不是將每一種個人特質都進行衡量和比對。在組建團隊的時候,創業者應盡量使團隊具有價值觀同質、技能與經驗異質、職能背景異質等,而不必花過多精力對年齡和性別等特質進行權衡。
總體而言,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掌握專業知識,思維活躍,創新意識強,這是其優勢所在。然而,缺乏社會經驗和行業背景、對市場把握能力弱、成員流動性大等劣勢也制約著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成長。團隊成員的異質性能有效彌補成員間的差異,這對大學生創業團隊而言尤為重要。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大學生創業團隊成員有兩大特點:其一,團隊成員年齡相近,團隊溝通障礙小,人際沖突較少。其二,團隊成員資歷相當,容易形成暢所欲言的溝通氛圍,有助于建立信任,促進知識共享。
筆者依據團隊成員選擇模型,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組建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 關注對創業績效影響程度較大的異質性類型。在眾多的異質性類型中,價值觀、技能和職能背景等的異質性對創業活動的影響程度較大,因此在選擇團隊成員時,應重點關注這些因素,而忽略對創業績效影響程度較低的因素。這樣才能以最小精力和成本找到最適合的團隊成員,使團隊構成趨于合理,提高團隊組建的效率。
第二, 注重團隊成員價值觀的一致性。大學生創業過程常常伴隨著成員的流失,給團隊造成損失。而相似的價值觀能夠增強團隊成員的凝聚力,改善團隊成員流失問題。根據社會歸類理論,團隊成員通過自我歸類將自己劃入某一群體,從而對群體產生較強凝聚力。在自我歸類過程中,價值觀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成員價值觀相對一致,則能夠增加彼此信任,減少不必要沖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創業上。
第三,創業團隊組建過程中應靈活運用相關理論。實踐中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組建多基于人際網絡,其優點是互信度較高,溝通也較為順暢;但過于相似的技能和專業背景可能會使創業過程舉步維艱。而如果生搬硬套相關理論,在團隊組建之初就刻意追求所謂的團隊構成異質化,其結果可能是團隊成員缺乏彼此信任、相互溝通和形成共識的土壤,分歧和沖突不斷,創業活動同樣難以為繼。創業者應當靈活運用相關理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尋平衡。可行的方法是選擇具有雙重專業背景的人員加入,使團隊技能多元化;在創業過程中有意識地培訓團隊成員,學習相關營銷、法律、財務和管理等知識;適當吸收有創業經歷的人員加入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