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思品課堂;教學策略;生活化;成才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是指,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進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情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利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情趣
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從中體驗出情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積極與他人交往”這一內容時,可以設計 “一個人不小心撞到了另外一個人”這樣的一個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場景,讓兩個同學自由“表演”,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練習恰到好處地微笑及禮貌語言的運用,再讓學生重新“表演”,讓其他同學進行前后對比,作出評價。教師為了讓學生現場感受不同的方式所帶來的不同后果,還可以專門設計相同事件卻有不同過程與結果的小品,鼓勵學生上臺表演,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認識到積極與他人交往的重要性,讓同學們深刻地感悟到,尊重、禮貌,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友好交往的前提,還是促進事情順利發展、取得成功的名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將日常生活編輯成游戲、小品等進行現場表演,讓學生通過實際參與,一方面達到了“學、說、做”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提高了課堂教學情趣,使得學生在樂中做,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認識,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生活——教學——生活”的良性循環,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課堂學習的目的,終歸要運用于實踐的,因此,教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生活——教學——生活”的良性循環,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與父母平等溝通”這一內容時,可以先搞一下“民意調查”,調查的內容是:“父母在生活中的哪些行為讓同學們不滿?”對于這一項調查,同學們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同學說,父母會偷聽電話,偷看日記,侵犯“隱私”;有的同學說,父母老愛嘮叨,小題大做;有的同學說,父母老把自己與別的所謂的好孩子比較,老是夸人家如何如何,卻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還有的同學說,父母老古板,用命令的語氣指手畫腳,下命令,根本不和自己好好溝通等。教師初步了解了上述情況后,并不作出孰是孰非的判斷,而是組織同學們從家長的角度換位思考,分別進行討論。討論告一段落之后,教師仍然不作評價,而是讓學生打開課本進行學習,然后,再組織同學結合學習內容繼續進行討論。經過上述討論,學習,與再討論,同學們豁然開朗,理解到,父母所做的一切,雖然方式并不正確,但都是因為愛。例如,偷看日記,偷聽電話,是想了解孩子目前的思想狀況;嘮叨,那是對孩子放心不下,反復叮嚀;小題大做,是為了防微杜漸等等。教師為了讓同學們重溫父母之愛,還可以啟發同學們積極發言。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同學敘述的是日常生活中愛的點滴,而有的同學則說出了在遭遇兇險時,父母為了保護自己奮不顧身,身受重傷的大愛。有了上面的“鋪墊”,教師話峰一轉,對同學們講,父母與子女之間發生的一些小“摩擦”,只是“愛的沖突”。父母一方面工作繁忙,擔負生活的重壓,另一方面,還要照顧孩子,沒有充分的時間溝通,自然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沖突。今天既然學習了與父母平等溝通這一內容,希望同學們體諒父母,主動給父母寫封信,與父母溝通的同時,表達對父母的愛。實踐證明,教師通過“生活——教學——生活”的良性循環,注重課前調查,課中探究,課后實踐等,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反復強調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這一點,陶行知早就提出了“六大解放”教學策略。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其一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其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其三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其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其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其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這“六大解放”,讓教師在初中思想課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去看,主動去做,主動去想,主動去說,主動走向生活,充分接觸生活,從而為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天生我才必有用”這一內容時,可以讀一段主人公為小明的關于中學生心里活動描寫的文字,以導入新課,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參與討論。①小明為什么常常自以為不如別人?同學們也認為小明真的什么都不行嗎?②小明的身上,有沒有你們的影子?小明的故事,給同學們什么啟示?③同學們嘗試說一說自己的優缺點。
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通過討論,明白小明之所以心存自卑,是因為只關注自己的缺點,卻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優點,拿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比較,勢必會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每一個人必須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既不低估自己,也不抬高自己,從而做到揚長避短,增強自信,不斷進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化的問題為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從而優化了課堂,提高了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組織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設計“生活——教學——生活”的教學環節 ,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將思想品德的學習與生活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學理念,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成才。
(江蘇省海安縣城東鎮西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