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川
摘 要:本文探討了本人對于中國社會思想史的元素研究的認識,并列舉了人物、學派、著作、時域、地域、專題、綜合比較等中國社會思想史元素如何對社會思想史料進行思考分析,并在列出研究思路的基礎上提出只要方法得當,努力挖掘,中國社會思想研究在中國社會學的研究框架內還大有可為。
關鍵詞:中國社會思想史;元素研究;文化自覺 中國社會思想史是中國社會學學科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分支學科之一。中國悠悠千年歷史,社會思想中處處閃爍智慧之光,然而各種思想相互滲透,盤根錯雜,也給我們對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從整體上進行認識把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中國社會思想史的元素研究方法可能是開啟這思想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我們把握這些堆積了千年的文化思想。
何為中國社會思想史元素研究?具體述之就是存在于中國社會思想中的抽取某一線索為“元”,然后以此線索貫穿各種要素進行社會思想的分析考察。本文將列舉人物、學派、著作、時域、地域、專題(問題)、綜合比較等元素研究一一分析。
人物元素研究。這種元素分析是單個的社會思想家作為研究的主體對象進行研究。任何一種社會思想都需要通過“人”這一主體進行表達傳播,任何一個思想學派也都是由一個個思想家為代表構成,以人物為“元”,從人物生平、出生時代、地域、家庭、社會關系、流派所屬、師承關系等要素來豐富人物形象,從人物如何應對所處的時代提出的問題挑戰來論述人物思想,從人物社會思想是自己創新還是師承何處來分析人物思想脈絡,從人物社會思想在當時及對后世的意義來考察思想價值。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能清晰復活一個思想人物的形象,更能全面把握住思想人物的思想內涵。如對于儒家“亞圣”孟子的人物元素分析,應該看到他所處的時期,天下紛爭,“霸道”行之,因此,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繼承了孔子“仁愛”思想上提出了自己“仁政”的主張,強調“民貴君輕”,提出要“制民之產”。
學派元素研究。學派研究是以一個學派作為研究的整體對象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人物元素的研究,此時的學派中的人物只是學派研究的一組要素。學術形成流派,無論是在當時即形成流派或者后人認其為派,總有其成為流派的根據。研究學派可以研究學派之間的社會思想之異同,研究各個學派之內的各個分支學派的社會思想之異同,從而發現其規律性。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相爭鳴,如若我們能從中抽出幾個影響力較大的學派——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逐一進行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洞悉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特征,還能幫助我們追尋到中國古代社會歷朝歷代帝王治理國家的思想基礎所在。
著作元素研究。現存的中國古代史料中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部很有價值的作品,是在一定時期內很多人的作品,其作者無法考證具體姓名,如《詩經》、《呂氏春秋》、《淮南子》、《禮記》、《太平經》等等。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無需考察作者為誰,而是可以采取“著作法”,直接通過著作把握其有價值的社會思想。拿《詩經》來說,它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聞一多先生在其《詩經講義》里,第一句話就說,“《詩經》是中國有文化以來的第一本教科書,而且最初是唯一的教科書”。尤其是在“國風”中,透過詩歌,我們能了解到當時的地域、名物以及人們從事勞動和生活交往的種種方式。
時域、地域元素研究。世間萬物都可以用時間、空間的二維坐標進行標注,社會思想也不例外。所謂時域、地域元素研究就是將社會思想放在時間或空間的框架之內進行考察。放眼古代中國各個時期,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給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平臺;漢朝罷黜百家力求思想上大一統提倡經學;魏晉時期興玄學一展魏晉狷狂風骨;唐朝兼收并蓄使得佛學盛行中原,還有日后宋明的理學、清代的樸學,甚至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之風無不是對時代的回聲。由此可見,從時域出發進行社會思想史的研究,便于把握社會思想與當時社會歷史狀況的關系。地域元素研究同樣不難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共享一類思想文化。這是共同地域上的“集體無意識”。楚地多奇山異水,山水的神秘靈秀造就了楚地奇絕詭異的思想文化特征,這與恢弘大氣的中原文化大為不同,楚人信天命、敬鬼神、崇尚巫蠱,興盛儺文化,其社會思想中迷信的成分頗重,這種思想特征恰恰與楚地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是分不開的。
專題(問題)與綜合比較元素研究。這兩種元素研究對研究者似乎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運用這兩種元素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的前提應當是對所研究的對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收集掌握到了一定的研究資料。如專題視角出發的研究,應將研究重心放在某一類特定專題之上,如歷數中國古代社會對“人性之論”的探討,從先秦時期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到漢代董仲舒的“性三品”說再到宋代李覯的“性三品,人五類”說,前后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而綜合比較元素研究更要求研究者能高屋建瓴從宏觀出發進行社會思想的朝代之間比較、地域之間比較、學派之間比較、人物之間比較、中外比較等等,這種差異比較,并無所謂高低之別,更無所謂對錯之分,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綜上可知,面對中國社會思想史寶庫中豐富的研究材料,我們應該針對研究對象的特征來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而一旦選定了研究線索,也就是所說的“元”,那么就應該沿著這條線索對研究要素進行最大可能的挖掘,這樣的研究才是邏輯清晰,思路完整的。當然,元素研究在實際運用中還能進行疊加應用,這樣的社會思想研究也許能更豐富多彩。比如以對桐城派的研究為例,中國傳統學派一般都具有濃厚的區域文化特征,特別是在學派的初創期,學派的發展往往要依賴于特定區域而產生的各種人際關系,但隨著學派的不斷擴展,其區域文化的特征會不斷減弱,桐城派的發展歷程就明顯呈現出這種變化趨勢。因此,桐城派最初作為一個區域文化特色濃厚的學派,對其的研究肯定繞不過地域區位的分析,而隨著在其發展過程中,人員籍貫日益摻雜,傳播區域日漸擴展,桐城派最終脫離出桐城這一特定區域的界定而走向全國,此時,應該更看重學派的思想脈絡,以宏觀聯系的眼光,深窺學術的淵源流變,更深透、更清晰地把握學術的發展變化過程、特征所在以及思想演變的基本規律。
費孝通先生早在前些年對中國社會學界提出了“文化自覺”的任務,而中國傳統社會思想與文化恰恰在文化自覺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處輝先生在對中國社會思想史的研究瞻望中提出了幾點問題,第一,對中國社會思想史史料的發掘仍顯不足,史料發掘工作任務還很重。第二,學術共同體尚待形成。第三,關于中國社會思想史的專題研究及專著還為數不多。因此,對于中國社會思想史領域的研究還大有內容可挖,想在這個研究領域有所作為是非常有可能的。現代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于中國社會思想史中的關鍵元素進行研究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應該是比較有效的,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只要運用得當,它就有可能是開啟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寶庫的金鑰匙。
[參考文獻]
[1]鄭杭生,胡翼鵬.社會運行、社會秩序與王朝的治亂盛衰——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的新視野[J].學海.2009(04).
[2]吳根友.中國社會思想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