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巍巍
摘 要:中國加入WTO后,我國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應運而生。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然后,現行的人才培養方式陷入科技至上或墜入唯就業論的窠臼,未能適應上述要求,本文通過素能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試圖探尋在培養職業技能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的發展路徑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高職;素能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從此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到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同年,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應運而生,并與2004年正式被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正式收錄。隨著入世后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該專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截至2014年7月,全國已有200余所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該專業。然而,由于專業產生的歷史較短,且師資力量主要來自本科院校培養出來的學術型人才,總體而言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夠成熟,與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高校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從未停止。不過,目前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構建對工學結合模式和實現校企“零磨合”的探討,有片面強調“就業導向”之嫌。
一、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現狀分析
(一)經濟環境分析
據海關數據,2001年我國剛加入WTO時的外貿進出口總額為5096.5億美元,盡管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打擊和后金融危機的疲軟,到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達41603.1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二,是2001年的8倍多,年均增長率達21%。
迅猛發展的進出口貿易帶來外貿企業和貨代企業的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2012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共32.9萬家,比2011年增加5.7%;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8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6.2%。到2008年底,僅在中國商務部備案的國際貨代企業有18400多家,同時還有無法計算的掛靠到其他企業的中小型貨代企業,據業內人士估計總量達4萬家以上。
(二)專業需求分析
1.就業方向概述
本專業是國際貿易和物流的結合點,因此與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的就業方向有報關報檢、貨代業務、國際貿易、物流與供應鏈等,包括上述各個方向衍生的細分崗位如跟單、單證、倉管等。
2.報關員嚴重缺乏
2014年以前,報關員具有較高的職業門檻:《報關員資格證書》,由于報關員考試的通過率極低,截止2013年,取得報關員資格證的僅有9萬余人,而其中實際從事報關員工作的只有5萬余人,與33萬家進出口企業相比,可謂杯水車薪。雖然自2014年起,就已取消了報關員資格核準審批,但報關、報檢均為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短期內不可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3.貨代從業員缺口很大
當前,中國80%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運輸和中轉業務,特別是90%的國際航空貨物運輸業務都是通過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完成的。隨著經營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不斷增多、進出口貿易額不斷加大,貨代從業員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再加上其較強的專業性以及貨代企業的規模化、網絡化、物流化的發展趨勢,合格的貨代從業員的缺口也不斷加大。
(三)企業需求分析
在2014年4月與報關協會、報關企業的座談中,與會企業集中反映的就是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哪怕是取得了報關員資格證書的畢業生——理論掌握一般,實踐能力基本全無。企業需要的是能夠做實事、辦好事的人。僅僅擁有報關員證的人在以前只能是用來應付法律規定的“花瓶”,而現在取消資格審批之后,這些有證書無能力的人將會成為企業淘汰的對象。
二、建構“素能結合”人才培養體系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因此就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立足企業需求,培養出符合社會、企業要求的“零磨合”的準職工。因此,必須建立起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即融“職業技能培養”與“綜合素質培養”為一體的“素能結合”人才培養體系。
(一)職業技能培養體系
1.專業技能
專業能力是指與專業直接相關的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的結合。根據本專業的特點與就業方向,擬構建以下五個專業技能模塊:(1)報關能力模塊;(2)報檢能力模塊;(3)國際貨代從業能力模塊;(4)國際貿易業務能力模塊;(5)初步物流管理能力模塊。
這些專業技能模塊主要通過精當且深入淺出的理論授課、不定期的邀請海關和檢驗檢疫、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等相關資深人士來校講座、深度參與的實訓演練和畢業前融入企業的頂崗實習來實現。
2.通用技能
通用能力是從事非特定工作崗位所應具備的個體能力,可以認為是職場生存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寬畢業生的就業面或增加就業成功率。擬構建的通用技能模塊有:(1)外語應用能力模塊;(2)計算機應用能力模塊;(3)其他自我升值能力模塊(如駕駛能力)。
以上通用技能模塊將通過恰當的課程規劃和定期舉辦的各種活動和比賽來實現。
(二)綜合素質培養體系
素質,又可稱為素養,綜合素質是一個人各方面技能和修養的統稱,筆者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大致劃分為以下幾類:政治素質、思想道德修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養、個人氣質修養、為人處世的能力。
綜合素質的培養最為困難,因為每個人都具有其獨特的人格與思想,因此主要通過一系列活動來引導,同時通過加強學生工作來進行管理。如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打一份暑期工并親自撰寫實踐報告,目的是(1)體會真實的社會競爭,逐步調整心態、適應競爭壓力,從而提高其心理素質;(2)將所學的知識與工作實踐相聯系,并查找出自己的短板,以便在將來的學習中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不限于本專業的知識);(3)逐步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4)通過撰寫實踐報告,培養撰寫應用文的職場能力;(5)實際體驗尋找自己喜歡的或者適合自己的行業或職業,為合適的職業規劃打下基礎。
(三)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保障
1.強化學生的考證訓練,推行“雙證書”學習形式
(1)職業資格證書是檢驗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第三方認證,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能夠便于企業權衡并做出正確的選擇。
(2)比起本科院校來,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而更習慣于有一定壓力的任務式的教學方法。
(3)學生擁有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即報關證、報檢證、貨運代理資格證等)后,就業機會將相對增多。
2.推進工學結合、加強校企合作
通過軟件模擬、基于案例的全流程角色扮演模擬操作;通過帶學生實地參觀接觸報關行、海關、港口、機場、保稅物流園區等機構或場所;通過已畢業的師兄師姐的言傳身教、現身說法等等方式推進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
通過與廣州粵穗報關公司等企業合作,帶學生了解實際報關報檢流程;通過請企業資深人員舉行講座,促進企業與學生的雙向了解與溝通;通過搜集企業意見和建議對教學進行持續性改進;通過與企業合作為學生獲得相對穩定的實習崗位來源
3.加強工學結合師資培養
我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專業教師均擁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這是與許多其他學校相區別的地方。然而,隨著政策法規的更新、行業實踐的不斷推進,教師原有的經驗也會逐漸落伍,因此鼓勵教師每隔一定時間就到企業頂崗或調研,以便更好的把握行業和專業的發展。
積極引進企業資深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充實專業師資力量,多用講座、實例帶給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路與沖擊。
4.加強學生工作
不僅僅是加強學生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培養其綜合素質。如完善和加強學生社團的工作,鍛煉學生干部的能力;鼓勵開展各式各樣的學生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
在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人才培養中,應以育人為本,就業為導向。具體可細化為以考證為激勵目標來推動理論學習,以實操為手段來鍛煉專業技能,多管齊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來提高學生的就業起點和發展后勁。以上幾點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有望看到學生蓬勃發展的燦爛圖景。
(作者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