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在
[摘要]在當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格局中,社會建設的分量越來越重,因為社會建設的好壞關乎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然而社會建設的關鍵又在于民生建設。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他的民生建設思想需要我們去探討并且吸取其中的精華用以指導后來的民生建設。本文從鄧小平民生建設思想的理論來源出發,論述了鄧小平民生建設思想所包含的內容,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其所具備的現實意義,使我們更加了解鄧小平的民生建設思想。
[關鍵詞]鄧小平;民生;思想;意義
從社會層面上來講,所謂“民生”,就是社會不僅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的活著,而且要為他們提供最起碼的能夠發展自己的平臺,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使其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具體來講,就是包括住房、社保、就業、教育、醫療、安全和社會福利等內容。民生問題關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關乎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因此也是我黨高度重視且不斷探索和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1.鄧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論來源
關心勞動者的處境,探索他們美好的未來,始終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思索的問題,也是他們理論研究的初衷和全部學說的核心,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提出“民生”這樣的字眼,但是他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卻是貫穿于他們的理論和實踐中的。馬克思就說過:“我們首先應該確定一個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東西。”[1]這是他們民生思想的一個立足點。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他們賦予了民生新的內涵,把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而他們所謂的聯合體就是實現共產主義。
列寧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由理論變為了現實,他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把屬于無產階級的權利回歸到人民本身,使得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把他們從歷史的困境中解脫了出來,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
毛澤東則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更加充分肯定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價值,不斷地滿足廣大人民的需求,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他帶領人民抗擊日寇、平息內亂,最終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翻了勞動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人民獲得自由,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他以此為基礎,繼續關注人的生存、生產和生活等問題。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最根本的利益。
2.鄧小平民生思想的內涵
鄧小平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生思想的基礎上,又創造性地發展了自己的觀點。其民生建設思想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但是最為核心的還是他在經濟上所強調的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只有打好了物質基礎,人們才能夠去追求精神享受,才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了做好民生建設,他把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為制定政策的標準之一。他還十分關注就業問題,認為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不解決,民生建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1 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基礎
只有經濟發展了,我們社會的物質基礎才能夯實,才有能力去改善人民的生活。為此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實現大家共同富裕的目的,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就要大膽地解放生產力并且努力地發展生產力。而他的這一理論又為發展經濟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依據。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就沒有更多資源可供來實現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更不會帶來經濟的發展了。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不是大家共同貧窮,也不是大家在有限的資源里保證平均,而是要去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鄧小平民生思想的主要體現。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不僅采取了“先富帶后富”的發展策略,還創造性的進行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2.2增加就業是改善民生的關鍵
增加就業就是培養社會成員的發展能力,為他們提供發展機會,使他們具備保證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和提高自己生存狀況的能力。因此就業是民生之本。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在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就業問題,鄧小平鼓勵大家依靠自己的雙手大腦,放下所謂的尊嚴面子,摒棄舊觀念舊思想去靈活就業,同時政府也為大家提供各種就業培訓,放寬大家的就業路子,放松一定的就業政策,盡最大努力去增加人民的就業,解決社會的就業壓力。1983年3月鄧小平在視察江蘇等地后的談話中,以蘇州為例,暢談了未來發展的前景。關于人民生活的基本問題,他談到:“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二十平方米......;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3]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堅持了民生建設的正確方向,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必定是越來越好。鄧小平把就業提高到人民吃住的必需品高度,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是相當重視人民的就業問題的。
2.3實施 “三步走”戰略是改善民生的核心
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鄧小平提出了溫飽、小康、富裕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從1981年到21世紀中葉期間,國民生產總值都要按部就班地實現翻一番的階梯式增長,并逐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達到小康水平,實現現代化。這每一步發展目標都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關,隨著前兩步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民生明顯得到改善。
2.4堅持 “三個有利于”是改善民生的標準
“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分別從“社會生產力、國家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的三個維度來展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的宗旨。“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是科學的而且是實用的,用“三個有利于”來衡量民生是否改善,為民生發展提供了明確導向和重要保證。
3.鄧小平民生思想的特點
鄧小平認為,只有生產力提高了,經濟發展了,我們的生產生活資料才會豐富起來,為人民謀福利的剛性要求才能達到。那么在宏觀上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在微觀上我們還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進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1 求富性
如果說毛澤東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么鄧小平就是讓中國人民富起來了。鄧小平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不是大家共同貧窮,也不是大家在有限的資源里平均分配,而是我們大家共同走向富裕。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提出了先富帶后富的發展策略,即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讓他們去推動經濟的發展,然后形成示范效應去影響落后的人和地區,帶動他們一起走向富裕。
3.2 人民性
鄧小平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體性,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因此要學會尊重人民群眾,充分保障他們的權益。鄧小平民生思想中的人民性,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最大限度地去維護人民的利益,把實現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79年1月31日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等11個新聞媒體的聯合采訪時,鄧小平講到:“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政策的持續性,不是由個人因素決定的,關鍵在于這些政策是否正確,人民是否贊成,對人民是否有好處。如果這些政策是正確的,對人民有好處,又得到人民的支持,政策的持續就有了根本的保證。”[4]江澤民曾這樣評價過鄧小平:“他尊重群眾,熱愛人民,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
3.3 創新性
鄧小平提出:“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6]從社會主義本質、“三步走”發展戰略、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等的提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到社會主義理論的完善等等,這些都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操作中探索出來的。
4.鄧小平民生思想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民生思想的現實意義在于不僅能夠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而且有利于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
4.1 有利于提高對民生建設的重視
隨著經濟上的穩步增長,政治上的逐步穩定,人們的視線也越來越多地放在了社會領域。社會領域是復雜而具體的,跟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息息相關。因此繼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之后,社會建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社會建設的關鍵又在于民生建設。民生問題關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關乎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所以對民生建設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鄧小平民生思想中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和解決辦法對后世者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4.2 有利于強化對群眾路線的認識
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他始終強調我們要密切聯系群眾,深入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疾苦,也在群眾中去傾聽他們的意見,在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最合適的最貼合人民利益的解決辦法來改善現有的問題,盡最大努力去維護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意見作為我黨制定政策的依據。把人民的擁護作為我們的光榮。這也是他的民生思想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方面的延伸。
4.3 有利于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
鄧小平民生思想中的求富性、人民性深刻地反映出鄧小平對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渴望,而他的這種渴望也正符合了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的。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是鄧小平理論的宏觀層面,而重視民生問題則是鄧小平理論的微觀層面,以宏觀促微觀,微觀推宏觀,宏微相濟,辯證統一。這是我從鄧小平民生建設的角度來理解的鄧小平理論,或許有不足之處,但是這個角度畢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去理解鄧小平理論,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5]江澤民.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