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敏
[摘要]建國初期,川北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川北區黨委、行署正確貫徹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大膽而妥當地解決了當地復雜的民族、宗教問題,成功地開展了對民族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民主建政,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建國初期;川北區;民族政策
建國初期,川北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要迅速打開局面,必須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方面的力量。以胡耀邦為首的川北區黨委、行署非常重視民族工作的開展,堅決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運用統一戰線這個法寶,成功地開展了對民族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團結和爭取了一批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大膽而妥當地解決了復雜的民族問題,有力地促進了黨在川北區各項工作的開展,為鞏固新生政權,穩定社會秩序,恢復戰爭創傷,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爭取和團結民族上層人士,順利開展民族工作
建國初期,民族上層的統戰工作事關全局。首先,西南地區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開發和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但是,由于歷史上封建統治者長期在民族地區推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事實上造成了民族間的隔閡、對立甚至仇視。在這種情況下,建國初期,黨要迅速取得少數民族群眾的認同、信賴和擁戴,就必須消除民族隔閡,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是本民族的公眾領袖,同本民族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在本民族群眾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傳統影響。西南不少民族直至民主改革前,還處在封建農奴制、奴隸制甚至部落社會等較低的社會發展階段上,傳統的血緣身份關系仍強烈地影響、約束其成員,民族上層對新政權的認同程度直接影響本民族的大多數群眾,因此,爭取民族上層人士,團結他們合作共事,是建國初期川北區順利開展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
其次,我黨能夠與西南民族上層結成統一戰線。在舊中國,少數民族上層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們既是本民族內部的統治剝削者;另一方面,他們同樣受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統治的壓迫和歧視,具有反帝、反封建壓迫的強烈要求,這是民族上層與我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鑒于西南地區社會矛盾的復雜性以及民族上層人士的特殊作用,建國初,我黨開展西南民族工作的重點是“疏通民族關系,團結民族上層,團結一切愿意與我黨合作的人士,搞好民族團結”。只有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并通過他們團結各族人民,才能最大限度孤立打擊國內外敵人,順利開展民族工作。
川北區有回、藏、羌三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12000余人,2300余戶,主要散居在閬中、青川、廣元、鹽亭四縣;藏族6974人,1300多戶,主要聚居在平武,分黃羊、白熊、虎牙三大部落;羌族人數較少,主要居住在北川。盡管人數不多,但民族關系問題是一個嚴肅問題。解決好民族問題,關系到全區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民族的團結與繁榮,因此區黨委仍然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工作。解放前,平武藏區還存在顯著的部落社會的特點,上層人物是土司、番官、頭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共產黨的民族平等政策非常擁護,但他們對黨的民族平等政策仍存有疑慮,因而處在觀望、動搖和猶豫之中。
針對一些民族上層的這種心態,川北區黨委廣泛、深入地組織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政策,各級黨政軍領導干部親自做有影響的民族上層人士的思想工作。1950年5月,籌備召開川北首屆各屆人民代表大會,確定平武藏區選舉兩名藏族代表來南充開會。但由于反動統治階級長期推行大漢族主義的民族壓迫政策,造成了很深的民族隔閡,藏胞思想上顧慮很大,怕去了回不來,時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要平武縣委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向藏胞講清楚黨的民族政策。1950 年 6月23日至7月1日,川北區第一次各屆人民代表大會在川北行署駐地南充市隆重召開。胡耀邦親自接見了前來參加會議的平武縣少數民族代表段加、陳則修,王蜀屏,向他們詳細詢問了解平武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中的具體情況和困難,要求他們在縣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參加籌建民族自治委員會的工作。大會期間,胡耀邦還單獨接見了參會的中共平武縣委組織部長劉福亮,滿懷深情地囑咐他:“平武有少數民族,在我們川北地區是十分寶貴的,你們一定要把少數民族工作做好”。
同時,胡耀邦了解到在平武縣藏區很有影響的白馬路三大番官之首楊汝,因心存顧慮,稱病不出席這次會議,便親自多次帶口信動員楊汝。1951 年 6 月,楊汝終于參加了川北行署在南充召開的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聯席擴大會議,在會議期間的小組座談會上,胡耀邦親切地說:“共產黨關心少數民族,你們有什么話盡管說出來。”楊汝深受感動,消除了顧慮。
在川北民族地區逐步建立各級民主政權的過程中,區黨委貫徹《共同綱領》關于民族平等、自治的精神,注意吸收民族上層代表人士到各級政府機關工作,并對他們給予充分的信任,安排實質性的職務,團結共事。1950年7月30日,“平武縣藏族自治區政府委員會”成立,世襲土司王蜀屏任主任委員,大番官楊汝任副主任委員,隨后陸續成立鄉自治政府。1951年9月25日, “平武縣藏族自治委員會”改為“平武縣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王蜀屏任區長,楊汝任副區長。 1952 年,楊汝光榮地當選為平武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并到北京參加了當年的國慶盛典,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二、貫徹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民主建政
川北行署遵照《共同綱領》精神,實行民族聚居的區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聯合政權。根據平武藏族的要求,取消了國民黨在藏區的鄉保制度,恢復原有的土司、番官、頭人制度。[1]1950年7月在平武區實行了民族聚居的區域自治,成立了平武縣藏族自治區政府委員會。[2]1950年9月,行署發出《關于指示各地少數民族進步人士參加當地縣、區、鄉政權辦法》的指示,要求:“凡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民族自治機關或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及各代會、農代會等群眾組織中,如已有相當名額的代表,應報行署備案;如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尚無相當名額的代表,應即選任補充,或保留名額待選補充”,“專署和各縣市應視當地民族聚居或雜居的人口多少,分布狀況,其在300戶以上者,設民族事務科,300戶以下者,在民政科內設民族干事,負責辦理少數民族事務,均就當地少數民族中進步人士選任之”。[3]
1951年2月,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發出《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聯合政權的意見》,[4]要求:“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暫就其所在行政區,分別建立各級民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各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應就其所在行政區,按民族人口比例選出相當名額的代表,組織各族人民聯合的政府”,“民族自治區及民族聯合政權區行使政權的機關,為各該區各族人民代表大會,在各族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以前,得召開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各族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民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或各族人民聯合的政府即為行使政權的機關?!?/p>
根據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指示,1951年2月,川北行署通令各縣按人口比例選出少數民族代表,參加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及各級人民政府工作。1951年3月在北川藏區成立了自治鄉政府。經川北行署批準,1951 年 9 月 25 日,“平武縣藏族自治委員會”改為“平武縣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藏區各地各代會及部分縣的常駐委員會,都吸收了藏、回民族的代表參加。據統計,到1952年,17個縣市各代會已有少數民族代表66名,縣以上政權機關已有少數民族干部94名。為了滿足少數民族各項建設的需要,先后從革大,西南民族學院、及其他干部學校培養了少數民族干部111名,[5]并且還在藏區及各地群眾運動中培養了大批的少數民族干部,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建政提供了干部基礎,并協助自治區政府,召開了兩次藏族人民代表會議。
三、消除民族隔閡,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文化事業
遵照《共同綱領》的規定及西南局劉伯承主席《關于西南區工作任務》的報告,1950年8月在行署民政廳設置了民族事務科,專門負責全區的民族事務工作,川北區首屆各代會少數民族代表馬騰九任科長。[6]
川北行署認真執行中央和西南局“穩進慎重”的方針,以加強民族團結、消除隔閡為目的開展工作。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同志曾于1950年7月強調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一切工作,都要掌握同少數民族商量的原則,一定要得到他們大多數人的贊成,特別是上層分子的贊成。在實際行動中嚴格執行紀律,不侵犯他們一絲一毫的利益?!备鶕@一指示精神,各民族工作隊開展工作時,都注意與當地頭人平等協商,征得他們的同意,凡未獲得他們同意的工作都暫緩實行。一些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中共西南局及各級政府都在多次征詢民族上層人士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決定,比如“少數民族地區暫不搞土改,也不反霸”的決定,就是根據當時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及尊重大部分民族上層人士的意愿作出的。在貫徹黨中央、西南局的土改政策及結合川北實際的基礎之上,川北區黨委在實施土改的過程中,鑒于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的特殊情況,提出平武、北川等藏、羌民族地區可以推遲進行土改。胡耀邦在《關于1951年爭取基本完成全區土地改革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川北區在1951年內基本完成土改工作,但平武、北川兩縣藏、羌聚居地及其它個別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則在自愿的基礎上,推遲到1952年實行土改。
針對川北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閉塞、經濟困頓、文化落后的現狀,川北行署專門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幫助、扶持當地人民發展經濟,文化。1950年7月川北行署制定的《平武藏族工作計劃》對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作了總體規劃和設計;1950年10月和次年3月,行署先后派出民族訪問團和經濟文化服務隊,前往少數民族聚居和雜居的主要地區,深入少數民族村寨,宣傳、貫徹黨的民族平等政策,開展醫療、物資救濟工作。臨行前,胡耀邦親自和團員談話,要求他們轉達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懷,關心少數民族的疾苦和困難,檢查黨的民族政策是否落實。訪問團不辭辛勞,爬山涉水,訪問了鹽亭、閬中、平武、青川等九個縣,慰問回、藏民15000余人,增進了少數民族對黨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消除了他們的顧慮。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大多數藏民放棄了種煙,煙毒基本肅清,藏區的經濟文化得到初步發展。行署還連續三年減免藏區公糧,并幫助整頓牧場,發展藏區畜牧業,專設土產公司提價收購藏區的土特產,在發放貸款中,特別照顧少數民族,幫助發展民族經濟,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幫助培養民族干部77名,在南充、閬中、廣元等地建立民族完小5所,初小17所,少數民族入學兒童1326人。閬中和廣元的伊斯蘭小學均改為公辦立,民政廳多次選購圖書贈與民族學校。1952年5月,川北區黨委統戰部對平武藏區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藏區目前的中心工作,應該是發展生產及文化衛生事業,并通過這些具體工作,加強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的教育。”
這些措施,加強了與少數民族的聯系,消除了封建統治階級造成的民族隔閡,增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團結。少數民族群眾在思想上對人民政府由最初的懷疑到有了信任。閬中回民代表林上清感動地說:“有史以來,只有人民政府才這樣的關懷我們,愛護我們?!盵7]
四、建國初川北區民族工作的影響
建國初期,黨的民族政策在川北區的實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為川北少數民族地區順利完成民主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0年代展開的民主改革是一場深度和廣度空前的社會變革,深刻地觸及民族上層的政治、經濟利益,由于黨的民族政策在川北區的正確貫徹和實踐,到民主改革前夕,大多數民族上層的思想覺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除了改革的阻力。正如1951 年 6 月,楊汝在參加完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聯席擴大會議會后所說:“我今天來參加會議, 我已不是過去騎在人民頭上的楊汝,現在我是為人民說話的楊汝。民族上層人士的這種轉變,是和平協商,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自主權,實現民族地區民主改革的關鍵。
第二、川北區對黨的民族政策宣傳到位,落實較好,加速了解放初期少數民族地區對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法性的認同,保持了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為整個川北區政權的迅速穩定和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促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黨與民族上層人士肝膽相照、長期合作統一戰線的形成。許多在建國初期與我黨團結合作的民族上層人士,親身感受到黨實行民族平等政策的真誠決心和巨大政治勇氣。川北平武土司王蜀屏、薛衍、番官楊汝,大頭人澤子修、俄柳瓦、羊華安在《致藏族兄弟姐妹的信》中,熱情號召藏胞跟著共產黨走。他們后來成為與黨長期共事、赤誠相待的朋友,為促進西南地區的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孫雨亭.憶解放初期團結民族上層的工作[J].民族.1992,(9).
[2]一年來民族工作總結.川北政報[N].川北政報,1951.(6): 13.
[3]偉大的實踐、光輝的思想—鄧小平革命活動大事記[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0.
[4]川北區民族訪問團.川北區九縣回、藏民族的一般情況. 中共川北區黨委辦公廳.1951,(3):30.
[5]川北區黨委統戰部.對平武藏區工作的指示.中共川北區黨委辦公廳.1952,(8):347.
[6]郭榮華 、益當珠、馬化麟.胡耀邦在川北.中國統一戰線,2008.(6):58.
注釋:
[1]四川省檔案館.兩年來的民族工作,建北017.9-10-23.
[2]四川省檔案館.平武縣藏族自治區政府組織及成立經過情況總結,建北017.15-31-32.
[3]四川省檔案館.川北人民行署指示各地少數民族進步人士參加當地縣、區、鄉政權辦法,建北006.5-7-8.
[4]四川省檔案館.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聯合政權的意見.建北017.4-12-70.
[5]四川省檔案館.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川北分校第三期新增少數民族學生名單.建北017.4-12-13.
[6]四川省檔案館.川北行署民政廳有關民族事務工作報告.四川省檔案館案卷,建北017.2-7-10.
[7]四川省檔案館.川北行署民政廳1950年民族事務工作總結.建北017.2-13-14.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項“建國初期川北法制建設研究”(12SB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