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慧
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朱毛紅軍將一塊塊狹小的紅色割據區域開辟和發展成了鼎盛時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四個省級蘇維埃政權,擁有60個政權縣、人口430萬、面積8.4萬平方公里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圍繞著改善根據地人民群眾生活和保障紅軍隊伍給養兩大中心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工作,探索了一條適應當時艱苦形勢下的經濟建設之路。
一、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內容
根據地的經濟具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它是在敵人分割包圍的戰爭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第二,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很少;第三,它是一種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多種經濟成分的新民主義經濟。這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和前途所決定的。
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容:
1、實行土地革命,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性質為農民所有。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是一切封建專制制度的經濟基礎。要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就要徹底挖掉它的基礎,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只有這樣,民主革命的基礎才能牢固。
2、恢復和發展農工業生產,加強根據地的物質基礎。實行土地革命的目的在于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為發展農業生產創造前提。但是,要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就需要在解決土地問題的同時,具體組織和指導農業生產。
3、建立新型的財政金融,支援革命戰爭,保障紅軍和各級政府的供給。建立穩定的財政金融體系是根據地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進入土地革命時期,一方面由于建立了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經費需求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則是赤白長期交戰,環境惡化,共產國際和中央對地方的支援也有很大的困難。因此,籌措經費也就成為各地紅軍和根據地政府的經常性工作。不僅如此,能不能保證紅軍和政府的供給,還直接關系到紅軍和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根據地“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
4、發展貿易,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活躍物資交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嚴重動搖了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國民黨政府實施經濟封鎖,使赤白區間的正常貿易中斷,農民沒有了進款和補給渠道,日用必需品(鹽、布、藥等)奇缺和昂貴,嚴重地影響根據地軍民的生活。為了克服這種經濟困難,根據地的黨和政府必須采取各種措施,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開展內外貿易,活躍物資交流。
二、井岡山時期的經濟建設在中央蘇區的延續和發展
較之井岡山斗爭時期開始的經濟建設摸索嘗試,中央蘇區在外部環境上既有與之相同的共性,更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延續和發展出更適應當時艱苦卓絕戰爭環境下根據地建設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措施。
1、土地分配制度更趨合理,激發了根據地農民的生產熱情。發展農業生產是蘇區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其根本就在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土地法的幾經實踐與修改,進一步明確了土地的所有權以及分配方式,使得貧農成為中央蘇區的忠實擁護者,使中農思想得到穩定、富農分子保持了中立,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中央蘇區的農業發展。
2、貿易與商品流通機制更為靈活,活躍了赤白區的物質流通。早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六項注意”,其中就有“買賣公平”。在整個蘇區時期,針對商業政策,當時的中共中央就明確提出,在建立和健全蘇維埃政府地外貿易機構的同時,應該更多的去尋找商人的線索與關系,經過他們來高價的輸出我們的生產品,廉價輸入白區的日用必需品;特別是消費合作社,必須以更大的積極性自動去尋找商人的關系,打通赤白的交通路線,來進行對外貿易。
3、國民經濟成分更加豐富,調動了一切有利于經濟建設的因素。“現在我們的國民經濟,是由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方面組成的。”[1]為了保障戰爭需要和維系新生的紅色政權,蘇區政府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采取靈活多樣的生產經營方式,自力更生,共同致力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與發展。蘇區政府對資本主義私營經濟的發展采取鼓勵發展、適當控制的原則,確立了公營保供給、私營為民生、鼓勵個體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創造性地建立了以生產合作社、勞動合作社、消費合作社、手工合作社、商業合作社等自愿結合的經濟實體,這些經濟實體的成立為克服艱難時局,打破敵人經濟封鎖,繁榮蘇區經濟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財政金融體系進一步健全,保障根據地的經濟秩序。在中央蘇區,“一蘇大”通過的《關于經濟政策的決議案》,雖然文字不長,卻為蘇維埃政權規定了有關工農、商業、財政、金融和市政建設等經濟政策的基本方針和依據。具體來說,一是統一財政、加強管理,中央蘇區政府建立和健全了各級財政機構,制定和頒布了預決算、會計、國庫、審計、稅收等各項財政規章制度;二是通過發行革命戰爭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籌措資金;三是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實行統一的金融政策,包括債務、借貸、貨幣及發行;四是金融管理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頒布了《國庫暫行條例》,直接由國庫實施國家所有現金收入、保管、支出的管理。
三、中央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經驗及啟示
1、制定經濟政策要建立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之上。調查研究是做好科學決策的前提。無論是井岡山時期還是中央蘇區,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堪稱典范。從1927年10月到1934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革命斗爭七年,期間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寫下了《寧岡調查》、《永新調查 》、《尋烏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一大批至今仍為后人稱道的調查報告,這些調查報告,詳細地記錄和分析了各階層群眾的生活狀況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商業活動、土地斗爭、文化教育、政權建設等各方面的現狀,為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奠定了基礎。毛澤東不僅身體力行,而且還要求紅軍隊伍中每一個人都要會做調查研究。
2、緊緊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群眾就是要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第五次反“圍剿”的關鍵時期,國民黨軍隊重兵壓陣,毛澤東反復教育蘇區的黨員和干部,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3、要敢于創新,及時調整政策,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根據地的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在一些地區廢除了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動搖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擴大和加強了農民的個體經濟。在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時,審時度勢及時做出調整。黨和蘇區政府在經濟工作方面采取了許多重要的措施,如調整經濟政策中存在的“左”的錯誤;設立國民經濟部,從組織上加強對蘇區經濟建設的統一領導;及時召開了兩次經濟建設大會等。所有這些都為保障紅軍供給,適當改善群眾生活,發揮重要的作用。與工農武裝割據相適應,在井岡山時期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新民主主義經濟已經出現,盡管還只是處在襁褓之中的一個嬰兒,但它卻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光明燦爛的曙光。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