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
【關鍵詞】思想品德 有效性 時政案例 多媒體 差異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121-01
教師要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契機,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創新型人才。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引用時政案例,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差異性教學等方式來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一、引用時政案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時政性強是思想品德學科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用時政案例來進行理論知識教學,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需求,大量搜集時政信息,并篩選出最能體現理論知識的時政案例,將真實、典型的社會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教師進行概括性總結,使學生對知識要點理解得更深刻、透徹。
例如,教學《保護環境》(蘇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級下冊)時,教師在課堂上列舉了多個沙塵暴襲擊中國北方的案例:①2013年2月28日,北京出現能見度不足1公里的大霧,全市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普遍達6級嚴重污染,且處于大風藍色、霾黃色預警中,上游內蒙古中部較大范圍沙塵也可能波及北京。②2009年4月23日凌晨至24日早晨,內蒙古中西部、甘肅中西部、寧夏北部、陜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出現揚沙或沙塵暴,甘肅中西部、內蒙古中西部的局部地區出現了強沙塵暴,其中甘肅敦煌出現特強沙塵暴。24日白天,沙塵影響的區域繼續東移南下,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河南東北部及渤海灣等地上空都出現了浮塵或揚沙天氣……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討論以下問題:案例反映出我國目前存在什么問題?面對問題,青少年學生應該做些什么?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概括:解決我國環境保護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每一個人都應該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引用時政案例,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過程
多媒體集聲音、影像、圖表、動畫等于一體,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鮮活起來,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含蓄的知識直觀化、復雜的概念淺顯化,使教學內容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思想品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例如,教學《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上冊)時,教師播放錄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長的跑道”的片段,讓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接著,再播放《神州吟》第五集“不平衡的舞臺”的片段,讓學生了解:在我國的山區,生產力還很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沒達到小康水平。最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使學生真正掌握我國的基本國情。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取代傳統的教授方式,更不能割裂相互之間的關系,而要做到取長補短,以不斷優化教學過程。
三、采用差異性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實施差異性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能力差異情況(包括智力水平、認知特點、性格特點、興趣等),并據此對學生劃分層次,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對學困生,側重于識記和掌握知識點;對中等生,注重培養理解、分析能力等;對學優生,重點培養邏輯推理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
例如,教學《公民在家庭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級上冊)時,教師可設立如下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了不同的目標,有利于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師應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雷 靖)